首页 -> 2009年第1期

有效构建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的高职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作者:徐 丽




  摘要:教学质量是一个学校的立校之本。对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高职院校而言,如何从实际出发,构建具有高职特色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备受关注的教学管理核心问题之一。文章结合实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提出了院、系携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具体措施及注意事项。
  关键词:高职院校;二级教学管理;教学质量;监控体系
  
  教学质量监控是教学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也是确保办学质量的重要手段。科学、完善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立与实施,一方面有助于学院全面了解各专业的教学质量,因校、因时制订有关政策,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推进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另一方面,有利于进一步完善竞争考核机制,奖优罚劣,促进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队伍建设,促进专业建设、课程建设、实训基地建设和教风、学风建设,确保学生获得高质量的教育教学,进而确保人才培养质量。对实行院系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而言,抛开传统的、一级管理模式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建立和完善二级管理体制下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已成为院校建设的又一工作重点。
  
  推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
  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二级教学管理是学院和系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在教学管理活动中,分级负责,相互协作,共同发挥各自管理职能,以提高教学管理的效益和效率的教学管理活动。其实质是明确学院教务处与系教务部门之间的责权分工,将教学管理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到各系,把各系推到教学管理第一线,使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机制转变为以系为主体的管理机制。随着二级教学管理体制的实施,各系在教学保障体系中承担了越来越多的责任和义务,但在院、系二级的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也暴露出一些新的问题。
  管理权限问题二级教学管理须对教学管理权限进行重新分配。从理论上讲,学院教学质量管理的重心应逐步转移到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建设和完善上来,集中精力研究带有全局性的质量战略问题,把握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发展方向,突出综合调控功能,强化对各系的考评激励。而各系置身于教学管理第一线,应重点加强教学工作的规范性管理和过程性监控,确保人才培养规格和质量,不断增强办学活力。但是,在实际工作中,教学管理权限的划分往往成为院、系争论的焦点,如何根据教学管理的内在规律确立科学的管理权限划分依据和标准,是推行二级教学管理的高职院校促进教学质量和管理效率提高的起点和关键。
  标准化与多元化的矛盾一方面,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具有导向性和全面性,需要对各个教学环节制定出符合教学规律、具有较强操作性的质量标准,通过标准的执行直接促进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科学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要树立多元化的教育质量观,应对不同专业提出不同的质量目标和要求,允许教师根据专业要求和课程性质使教学内容个性化、教材多样化。因而,在教学质量实际监控过程中出现了学院教学质量要求标准化与各系教学质量要求多元化之间的矛盾。
  院系之间的信息沟通问题一方面,二级管理似一把双刃剑,在下移教学管理工作重心的同时,也把部分教学资源分散到各系,各系在人、财、物的管理上相对独立,有助于优化教学安排,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强教学工作效率,但也容易形成各自为政的格局,滋生小团体利益群体。尤其是学院对各系的教学工作考评直接影响到各系的利益分配,使得院、系二级相互对立,为避免考核扣分,一些系报喜不报忧,对一些教学事故、教学薄弱环节知情不报。另一方面,学院层面的信息渠道狭窄,单纯依靠教务处工作人员的教学抽查,难以完整地掌握全院教学信息,极大地限制了调控功能的发挥,影响了教学考评的真实性和教学整改的全面性。院系之间的信息沟通不畅,削弱了学院层面的协调和监控职能,妨碍了对教学质量的有效监控。
  
  院、系携手构建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主要举措
  
  (一)建立完善的教学质量管理制度,逐步形成规范、全面、科学的质量标准体系
  教学质量管理制度化首先,学校要有明确的支持质量管理的政策和战略定位,明确教学质量校内评估的程序和操作规程,并结合学校历年教学工作经验,不断完善涵盖教学质量管理全方位的制度和文件。如“教师教学工作规范”、“教学管理规程”、“教学工作考核办法”、“教学检查实施意见”、“教学事故认定及处理办法”、“听课制度”、“课堂教学质量评价办法”、“考试管理办法”等,作为学院对各系进行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能使教学质量监控有据可依。其次,各系在学院教学质量管理文件的指导下,结合本系工作实际,制订实施细则,作为本部门教学工作考核的依据。
  教学环节质量标准化树立全程质量意识,建立教学全过程各主要环节的质量标准。具体如下:(1)以行业为依托、以就业为导向,在广泛调研的基础上,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制订专业教学计划,明确人才培养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2)根据职业岗位(群)任职要求,结合相关职业资格标准,明确课程标准与教材选用标准。(3)明确课程教学设计和课堂教学质量标准,进一步完善课堂教学质量评价体系。(4)进一步完善实践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围绕实验(实训)教学、专(毕)业实习、课程设计、毕业论文与设计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制订质量标准,明确实践教学各个环节的质量要求。(5)围绕考试管理明确各个环节的质量标准,明确命题、监考、成绩评定三大环节的质量要求。
  教学质量监控程序化、规范化根据各教学环节的质量要求,明确教学质量监控的程序与规范要求,院、系各级教学管理部门通过开展期初、期中、期末和各类专项教学检查,确保教学质量标准得到执行和落实。
  (二)明确院、系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职责
  在院、系二级教学管理体制下,要构建科学有效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关键在于正确处理好学院教务处与各系之间的关系。要明确教务处与各系教学管理机构(人员)在教学质量监控过程中的具体工作职责和管理职能,把教学质量监控工作的重心逐步下移到各系,充分发挥各系教学管理的自主性和积极性。同时,教务处要积极发挥宏观监控和综合协调作用,与各系联手抓好教学质量监控,提高资源效用,确保人才培养质量。
  (三)院、系二级重视教学运行动态监测,突出教学质量过程性调控
  开展教学检查教务处对各系定期(如期初、期中和期末)进行常规性检查,不定期进行专项教学工作检查(如:实训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毕(专)业实习、试卷、课程建设、专业建设等),代表学院监督各系教学质量标准的执行情况,发现问题,及时反馈,迅速补救。同时,各系加强日常教学检查,随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建立教师课堂教学质量测评制度须根据各类课程的性质和特点设置课程测评指标,各系配合教务处组织学生对教师课堂教学质量进行评价,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研究,积极寻找存在的问题。各系还应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下一阶段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进一步改进教学方法和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成立院、系教学督导工作小组可聘请德高望重、教学经验或教学管理经验丰富、学术造诣深的专家组建院、系二级教学督导小组,分别配合学院和各系开展教学质量监控工作,随时听课、随时进行专项教学工作检查、随时指出和纠正教学工作存在的问题,促进教学质量的进一步提高。
  建立完善的听课制度(1)强化各系内部的相互听课制度。各系每学期组织教师相互听课,根据课程教学大纲的要求,对照授课计划,结合教师的讲课情况,评议课堂教学质量,提出进一步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具体措施。(2)组织观摩性听课。各系在相互听课的基础上,推荐教案规范、课堂教学设计和教学组织能力强、教学效果好、教学质量优秀的教师开设公开课,组织教师观摩学习,聘请专家进行点评。(3)建立领导听课制度。对各级领导(包括学院领导、职能部门及各系负责人)规定每学期最低听课次数,听课任务由教务处进行统一安排,每次听课后,各位领导对教师的课堂教学质量作出评价,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系。(4)督查式听课。组织教学督导专家和校外相关专家对各系的任课教师进行随机听课,评价课堂教学质量,提出意见和建议,由教务处汇总后反馈给各系。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