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9年第1期

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多媒体技术》教学中的运用

作者:姬常君




  
  (四)开展任务评价
  本课程实践性强,重在培养学生对数码视音频处理、多媒体技术的综合应用能力。在授课过程中,我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评价方法。终结性评价为期末成绩的评定、学生答辩成绩的评定;形成性评价为平时作业分数的累计。期末成绩的评定可采用平时作业与期末大作业累计计分形式,其中,平时作业主要是完成图像、文字、动画、声音、视频等多媒体元素如何在不同的软件内加工制作、合成等。期末大作业就让学生完成一个具有一定思想内容的视频宣传广告及多媒体课件制作等任务。作业可以3~4人组成团队来完成,为避免部分学生偷懒,要求各成员必须分工清晰,并且以作品答辩形式进行考核,即各团队把作品呈现出来并对实现的思路或采用的技术作简单介绍。此外,各成员还得介绍自己所担任的工作,然后教师和其他学生对其作出点评并提问,答辩成员作出回答。教师最后根据作品和答辩情况给出该团队每位成员的考核成绩。采用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适时引导学生组织讨论,能够让学生在交流中学会学习、学会合作。教师对于优秀成果要肯定和表扬,对于没有达到任务目标的要进行鼓励,并对错误之处给予指正。这样,既能保证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能为学生开拓新的平台去展现自我。
  
  对教学过程的建议
  
  (一)任务可操作性
  “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建构主义教学设计原则强调:让学生自主探索问题,并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教学法已经形成了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现代教学模式,每个环节都非常重要,任务设计是否明确,教师主导是否到位,是否体现学生为主体都直接关系到教学效果。所以,此种教学法对于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二)任务层次性
  在设计任务时,既要考虑到学生的差异,又要考虑知识的特点和难易程度。学生的能力各异,能力强的小组能按时完成任务,能力弱的小组则无法按计划完成规定任务,致使任务驱动教学流于表面形式。所以,如何设置任务,如何分配小组,也就成为任务驱动教学法实施的关键所在。
  (三)教材建设
  教材是教学活动的依据。教材是否适合直接关系到教学活动是否可以顺利进行以及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多媒体技术》这门课程内容丰富、涵盖面广,而大部分教材的内容比较单一,有些只是点到即止。这就需要学校教师根据专业需求自行开发适合本校学生需要的教材。
  任务驱动法采用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方式,把学生学习的过程转化为探究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这种教学方法能够有效地完善多媒体技术专业学生对知识技能的掌握,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激发学生兴趣、提高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同时,任务教学法对教师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应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充实完善自己的知识、技能,提高自身的教学水平。
  
  参考文献:
  [1]周思晓.“任务驱动式”教学法探讨[J].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2005,(8).
  [2]刘国联.任务驱动教学法在《单片机原理及应用》教学中的实施[J].职业教育研究,2007,(7).
  [3]陈万仙.任务驱动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3,(1).
  作者简介:
  姬常君(1983—),广州市公用事业高级技工学校助理讲师,中山大学信息科学与技术专业2007级网络工程硕士,研究方向为多媒体技术、网络工程。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