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人类的动物伴侣

作者:罗杰.卡拉斯




  本书所描述的,是两个环环相扣的主题:动物王国,以及我们人类自己的历史。这两个地球子民又是如何发展出一段不可思议的关系的。
  
  ■ 《完美的和谐》
  ■ [美] 罗杰·卡拉斯 著
  ■ 陈惠雯 译
  
  如果……
  想象一下,如果当初我们选择猎取动物、以它们的肉为生,但是却始终与它们保持距离的话,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世界会是怎样的一个局面?想象一下,如果我们不曾畜养动物的话,情况又会如何呢?让我们依次分区审视地球及人类本身,看看事情会有怎样不同的发展。
  北极 / 南极
  若是没有畜养动物,那么位于南北纬度66度以上的两极地带,极可能会杳无人烟。如果当初人类没有随身带着家犬,那么所有探索北极的尝试也许早就失败了,更遑论在那儿定居(目前所知并没有人试过在南极定居)。然而在北极与副极地里,重约60到100百磅(约27至45公斤)、已被证实具有可被驯养潜力的狼,依然在野地里游走。同样的情形也发生在格陵兰岛上。如果不是靠着狗的帮助,人类根本不可能在当地独立生存。
  那么西伯利亚呢?更不用提了。这块富含水产、猎物、木材、原油以及矿物资源的广阔土地,可能至今仍罕有人类前往勘探和居住。那里的冬季既长又冷,如果没有拉雪橇的动物,人类根本不可能从事漫长的旅行,即使在夏季,人类也无法单靠自己的力量扛着家当、携家带眷进行如此遥远的旅程,可能在人类尚未抵达安全地之前,冰雪就已经再度降临了。如果人类一直是单靠己力独自穿越西伯利亚的话,那么这块广阔的土地将仍会是一片杳无人迹的景况(事实上,人类曾一试再试,却一次次无功而返)。
  澳洲
  当初欧洲人发现澳洲时,这块大陆上已经有好几个以狩猎、采集为生的部落。从物质文化来看,当时这些所谓的原住民仍然算是地球上的原始人类。
  然而,那里还是有其创造天赋的,他们智慧的火花、创造力和聪颖,成就了原住民独有的文化。这些原住民有关“黄金时代”的观念、对土地与他们之间关系的信仰、完美的和谐感、非常复杂的家庭与宗族关系,以及社会责任的意识及系统,都是令人叹为观止的文化成就。然而,他们所具备的天分却无法促使他们走出洞窟。在澳洲这块巨大、多样化、动物繁多的土地上,从未有任何一种当地动物曾经被人类畜养,这也许并不只是一个偶然的巧合而已。当地的动物只是人类的猎物,从来不曾成为人类的伙伴。
  欧洲
  在欧洲北端,如果没有畜养动物的话,那么斯堪的纳维亚中部附近的人类活动可能就会明显地减少。那里虽然盛产驯鹿,但是这些驯鹿却可能一直处于野生状态。如果缺乏拉雪橇的动物,以及充分的肉类和皮革,人的生活将会是个极大的难题,而所有朝北方探索的尝试,也可能会徒劳无功;即使人类能够靠着一己之力抵达北极,但终究还是逃脱不了毁灭的命运。在那儿也许能排除万难找到立足之地,但接连而来的寒冬终会将所有的人类驱逐。
  其他地区
  在地球的另一端,诸如印尼、 加勒比海、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等地,在畜养动物由外传入并对他们产生助益之前,当地虽然也曾经发展出数千种文化,有些甚至成就斐然,但其中却少有能够真正向外拓展的文化。
  虽然有些没有畜养家畜的石器时代文化的确曾经繁荣过,但它们总像过眼云烟,只能孤芳自赏,恰似无人观赏的烟火表演,无法在其他文化的世界或历史中留下任何痕迹。由于这些文化局限于狭隘的区域内,因此无法对外提供或从外吸收各文化中随时发展的特质,且因无法相互交流互相影响而枯萎凋零。一个被迫孤立的文化将永远无法成长壮大。
  在中东曾发展出一种令人敬畏的一神教,然而,如果它未能凭借旅行加以传播的话,可能也就在此湮没了。一神教发源于广阔可怖的沙漠边缘,曾经尝试徒步穿越沙漠的人们,尸骨全被湮没在移动的沙丘之下。但由于家畜的协助,一神教越过了沙漠,且随着它的多次改良,进而影响了整个世界。只有畜养那些动物,才能造成较大的冲击。
  人类控制了骆驼、牛、马和驴之后,商旅队伍才告出现。若无商队的出现,一神教和它的精华根本无法传播出去,如此一来,不止先知的声音无法传到这个起源的小村落以外的地方,传教士除了搭船之外也无法四处传教,而航海所能到达之处顶多也只限于沿岸地带。虽然有些先驱者的确曾经抵达澳洲,且有些证据更显示出曾有小部分人抵达了新大陆,但这些毕竟仅是少数,他们探访的次数不多,而且间隔的时间又太长,所以这些远征想必只是偶发的,并且多半是单程的旅行。我们对这些远征所知有限,而它们所造成的影响也仍是个谜。
  新大陆
  北美洲过去曾和非洲撒哈拉沙漠以南的广大地区十分类似,当地有庞大的动物族群,以及捕食这些动物的石器时代猎人群落;这些野生动物四处游荡,人类也随之游牧各地。虽然当地的哺乳动物经驯养后,可供人类食用或替人类载运货物,不过这种情形终究未曾发生。
  北美洲曾有农耕的印第安人,其祖先原是猎人和采集者,他们横越西伯利亚,抵达太平洋边,之后,穿越一座曾短暂出现的陆桥,渡过白令海峡,又从加拿大西北部南下,进入北美大陆东部森林区、美国西南部,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中部大平原。(目前,这已是众所公认的推测。)
  位于西南边的部落,至少有一部分属于阿撒巴斯卡(Athabasca)语系,以及诸如纳瓦霍(Navajo)、霍皮(Hopi)、祖尼(Zuni)等族与其他较早期的族群,他们曾建立了一些与世隔绝的文明,不过都未能传播开来。当周遭的野生动物大量衰减且旱灾不断时,原本聚集的群众因而解体,并抛下了他们的农业,有时甚至还遗弃了他们独树一帜的绝壁洞穴建筑。
  阿那萨齐族(Anasazi)是早期西南部文化建立者之一,他们在恰可峡谷(Chaco Canyon)的建筑令人叹为观止。在波布露玻尼多(Pueblo Bonito)一地约有600个房间,整个区域位于五层楼高的地方,极盛时期,此地的居住人口应有将近1000人左右。阿那萨齐族人曾与墨西哥人从事绿松石的交易,但是因为经济往来过于单一,不到一个世纪,这项交易就结束了。对他们而言,绵羊和山羊应是远比绿松石更重要,但除了火鸡之外,他们依然尚未驯养其他可供食用的动物。除了狗之外,他们也没有可供载重的动物,但就这项任务而言,这些狗并不够大。当世界正向前迈进的时候,阿那萨齐人却逐渐被人遗忘,而他们杰出的建筑天分以及社会结构也随之消失了。他们无法单凭一己之力迈向下一个阶段,因而一直到好几个世纪之后,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们才发现他们曾在此地生存过。
  往北,平原上的印第安人在大批美洲野牛、鹿、北美叉角羚、水牛、狼和大灰熊之中狩猎维生,但是这些部落无法长久定居,因而也未能发展农业。他们仿佛是动物的奴隶,在奔驰的动物身边打转、狩猎和取食。他们的文化丰富而复杂,极为自尊和性格刚烈。他们虽然养狗,但并未用来担任载货的工作。伴随着他们身为光荣战士而来的是破坏,令他们只能坐视那些携带马匹的欧洲征服者的到来。马宣判了他们的命运,但一切都已经太迟了。
  食物
  我们在地球上所做的所有事,都只是为了食物。整个世界的农作物,向来都偏向于少数几种高度特化的谷物——玉米、小米、大麦、稻米及豆类——尤其偏好富含蛋白质的物种和品系(在这些谷物当中,稻米因为需要密集的劳力,如果没有兽力协助,相比之下,它比其他谷物更不易扮演目前的角色)。人类本身的自然淘汰与存活率,引导了农业的发展,但若无食用和役用的动物,也就没有所谓的农业了。人类历史中的每件事,只有在人类先喂饱自己之后才会发生。在没有家畜的地方,人类至今还是得全心全意设法喂饱自己,而且无法保证一定不会饿肚子。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