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我见证了中国轿车扬帆远航(续)

作者:陈祖涛 欧阳敏

领导写信,反映合资中出现的一些具体问题,提出要中方在进出口、外汇等政策上给予优惠条件。国务院领导将信转给谷牧副总理,谷牧同志将信批给朱镕基同志,朱镕基同志找到我,要我负责处理此事。
  我和克莱尔展开了艰苦的谈判。由于“北京吉普”是我国的第一个合资项目,很多做法都在摸索过程中,美方提出的政策优惠牵涉到我国大的政策,如外贸、外汇管理等,我们谁也没有权力贸然表态。国务院对我们的谈判非常关注,我和北京市的张建民、“北京吉普”的总经理赵乃林代表中国和美方代表克莱尔谈判。每天谈判完了后,都要给谷牧同志写出情况报告,然后根据谷牧同志的意见确定新的谈判方针。由于上面没有明确意见,我又不能擅自表态,所以,谈了好久没有结果。最后,克莱尔威胁要退出谈判,我感受到了沉重的压力。当时朱镕基同志给我打电话询问谈判的情况,他开玩笑地说:“老陈呀,谈判要成功,否则我俩乌纱帽都会没有了。”
  那天,我和克莱尔谈到深夜12点,我们的晚饭都是在谈判桌上吃的。克莱尔再次提出,他要退出谈判,回国报告。此时我的心里也很紧张,因为国务院没有表态,我也很为难。我分析了克莱尔的心理状态,他也承担着沉重的压力,谈判失败了他回国也难以交差,所以在他威胁要回去时我说:“要走你就走吧,我也回家休息。”
  克莱尔很生气地离开了,我们立刻向谷牧同志报告了情况。谷牧同志告诉我,国务院经研究,已经同意在相关政策上给予优惠。根据这一优惠政策,“北京吉普”的生产和进口零部件的问题就解决了。我和张建民、赵乃林商量了一下,我认定克莱尔还会回来的,等他回来后我们再正式通知他。我回家休息了一会儿,说是睡!其实两眼睁得大大的,这么大的事压在心上,怎么睡得着呢?凌晨4点,我打电话叫上张建民、赵乃林再次来到“北京吉普”,在会议室里等克莱尔。会议室里,我们三个人都不说话,互相望着,其实心里想的都是一件事:克莱尔会来吗?不久,漆黑的夜里,一辆轿车亮着大灯直驶“北京吉普”办公楼,克莱尔来了。他似乎也预料到我们会在这里,所以下了车直奔会议室。经过最后一轮谈判,我们代表中、美双方终于达成协议。因为克莱尔就要上飞机了,协议来不及起草,他就在一张白纸上签了字,他说:“陈先生,我相信你。”此时已是6月14日的上午。我立刻将协议情况报告了谷牧同志和朱镕基同志。
  6月16日,美国贝克财长来华访问,国务院领导接见他,他问:“听说吉普在中国有一点问题,不知中国政府持什么态度?”
  国务院领导回答:“我听说了,我们会解决好的。”
  同日,姚依林副总理访美,在白宫,美国总统接见他,总统说:“我听说吉普在中国有一点麻烦。”
  姚依林副总理胸有成竹地回答:“是有点问题,但是我们已经解决了。”
  此事在美国引起很大的反响,一位美国记者为此专门写了一本书,名为《吉普风波》。
  吉普是为部队生产的,部队的将军们经常到厂里来看,当时的国防部长张爱萍也专门来视察。来看的多了,意见也就来了,将军们希望要的是师一级的前线指挥车,而不是战地的战斗指挥车。于是根据他们的意见,提高车的舒适性,改换车型,这就产生了全新的吉普——“切诺基”。“切诺基”实际上是具有越野能力的轿车,性能很好,乘坐舒适。(续完)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