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10期

新私塾传奇

作者:黄传会




  在车上,省希望办的小杜告诉我,今年八月,在“希望工程进城助学行动”中,刘茂运的二女儿刘英豪,小女儿刘雅楠,作为贫困农民工子女,受到希望工程资助,已经离开家庭私塾,进了校园。不过,大女儿刘雅琼仍由刘茂运自己在家里教着。
  停车问了好几次路,绕过一个小木材市场,小杜对开车的老李说:“没错,就是左边的那间小平房。”
  在车灯的照射下,我看见一个穿着件旧军大衣的中年人,从低矮的平房走出,他拉着小杜的手,亲得不得了,连声说:“你们咋来了?你们咋来了?”
  老李说:“老刘,我们带北京的一位作家来家里看看,孩子们都在家吧?”
  “老二、小三刚放学回来,”刘茂运答道,“外面冷,赶紧进屋。”
  借着昏暗的灯光,我看见屋里有一条长炕,炕尾乱七八糟地码着几床被褥;屋角有一张长条桌,还有一只经常可以在电视剧里见到的、上个世纪五十年代乡政府用的那种木头柜子。
  看得出三个孩子同老李和小杜挺熟的。
  现在,刘英豪和刘雅楠都在矽山街第四小学。入学时,学校对她们进行了摸底测试,发现姐俩的基础与同学历的学生相比,有些差距,便给她们各降了一级。
  当两个妹妹在介绍学校情况时,我发现刘雅琼在一旁听得有滋有味。
  我问小杜:“为什么不让老大也一起入学?”
  小杜说:“资助进城农民工子女上学这项工作,我们上半年刚刚开始。每资助一名贫困生,每年需要六百元。现在一共才有两百多名贫困生得到资助,像她们两姐妹同时得到资助,已经属于特例。”
  一旁的刘茂运插话道:“我是非常非常的知足,也是非常感谢政府和社会上的好心人。”
  我问他:“现在老大在家学得怎么样?”
  刘茂运说:“老大已经学到初中二年级的课程了,一到初中,我就吃力了,首先是英语我根本不会,还有代数、物理、地理,我也都忘得差不多了。我现在是能教多少教多少。”
  我有些感慨:“老刘啊,你这一教,差不多整整教了十年了!”
  “是啊,是啊,十年了……”刘茂运说,“我主要觉得现如今这年头,没有文化不行。你最起码也得小学毕业,能看懂电视、报纸,可以理解法律条文,不能给国家添乱。”
  八点多了,才旦花木还没有回来。刘茂运说,五爱批发市场离家很远,她早晨五点多就要出门,晚上十点多才能回家。
  这些年,一直靠着才旦花木每月七百元的收入在维持着一家人的生计。刘茂运为我算了算:每月的房租是一百三十元,伙食三百元,水费二十元,电费四元。上学的两个孩子,每天中午在学校吃给三元。
  我问刘英豪:“三块钱怎么吃?”
  “我们一般到学校外面的小饭店买包子吃,一块钱四个,三块钱能买十二个,我们每人吃六个,可以吃饱。”
  临别时,一家人把我们送到车旁。
  我没有想到,刘雅琼把我拉到一边,悄悄说:“伯伯,我也想像妹妹那样,到学校学习,你帮帮我好吗?”
  面对眼前这位孩子的恳求,一时,我不知该怎么回答……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