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第一个登上《福布斯》封面的中国大陆企业家

作者:刘世英 彭 征




  
  网络黄页
  
  1995年,“中国黄页”网站在认死理的“傻子”马云的坚持下创办成功。
  那个时候的马云每天出门推销他的网络黄页,说服人家心甘情愿付钱把企业的资料放到网上去。互联网是什么东西?没有人相信他,在那段时间里,马云过的是一种被人视为骗子的生活。
  那时,一位杭州人曾在大排档里见过马云,据他形容,马云是个喝得微醺,跟一大帮人神侃瞎聊的小市民。在他身上只有手舞足蹈,看不到杭州人的安静和从容。
  在1995年,大多数人都上不了网,大家根本不知道互联网这么一回事,马云又是凭借着什么来推销他的“中国黄页”呢?提起当年,马云不无感慨:“那时候真可以说是惨不忍睹啊,就跟骗子似的。我们当时跟所有人都说,有这么一个东西,然后如何如何做。最初是给朋友做,他们知道我这么多年的信用还是不错的,然后就同意做了,最初做的是望湖宾馆,杭州的一个四星级宾馆,然后是钱江律师事务所,最后是杭州第二电机厂。”
  “我们来到望湖宾馆,请宾馆的工作人员将资料给我们。拿到资料后我们立马用快件寄到美国,交由美国那边的技术人员负责将信息登入网页。当时网页登入有一个基本要求:一张照片和3000字的文字介绍,收费标准是两万元。美国那边做好之后再将打印稿用快件给我们寄到国内。我们用快件将资料寄到美国之前,这些资料都由我在杭州翻译好。我们在做望湖宾馆的网页时,将资料寄到美国,由美方将网页做好并挂在网上,并由他们寄回网页的实际图片给国内老板看,但是老板不信。我们就对他说:这是美国的电话,你可以叫你的朋友打电话,看看有没有这么一回事儿,没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找我,有这么一回事儿你就付费。”马云细数着当年一幕幕“对牛弹琴”般的艰辛。
  就是这样,马云一步步将业务做了起来。据说望湖宾馆的项目做得还不错,恰逢1995年世界妇女大会在北京召开,外国代表们在来中国之前专门上网去了解中国宾馆的情况。而她们在网站所能查到的中国宾馆就只有位于杭州的望湖宾馆。代表们到了中国之后,专程从北京飞到杭州,住了两个晚上。
  1995年7月,上海开通互联网专线。为了证明自己没欺骗客户,马云决定在杭州上网给客户看。他找来一台486电脑,然后从杭州拨长途电话到上海连接互联网,再通过互联网把望湖宾馆的照片和资料从美国传过来。结果花了三个半小时,望湖宾馆的照片终于出来了!焦躁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一样的马云终于欣喜若狂,委屈的泪水稀里哗啦地掉了下来。为了记录这一历史,当时,马云请了电视台记者进行了全程录像。
  至于为什么三个半小时才下了半个页面呢?马云说当时全中国也就只有24K。所以不论现在人们抱怨网速多么慢,但凡经过了那一天的人都不会这么说。
  经历了这些,马云的中国黄页越做越好,越做越厉害,到1995年8月,中国电信开始在上海做了,马云也马上紧跟着做。马云说当时他们的注册号是第七号。那时候拨号用长途,用PPT,他一点儿都不懂,“要写下一大堆的东西。”
  从此,马云挺直了腰,也开始有了收入。他们在全国27个城市一个一个地开拓业务,在所有没有互联网的城市,他们都被视为骗子。但马云仍然像疯子一样不屈不挠,他天天都先这样提醒自己:“互联网是影响人类未来生活30年的3000米长跑,你必须跑得像兔子一样快,又要像乌龟一样耐跑。”然后出门跟人侃互联网,说服客户,说服记者。业务就这样艰难地开展了起来。
  在成功地发布了无锡小天鹅、北京国安足球俱乐部等中国第一批互联网主页后,中国黄页开始在圈子里小有名气。就在1997年年底,网站的营业额竟不可思议地做到了700万元!追溯起来,阿里巴巴网站的雏形应该就是中国企业黄页网站。
  
  为阿里巴巴起名
  
  1999年3月。杭州春意盎然,春光无限,马云的阿里巴巴网站正式推出。
  为何起名为“阿里巴巴”,马云当时的想法颇有远见。
  虽然只有50万元的创业资本,马云还是认为未来的公司应该具有俯瞰世界的眼光和气魄,所以名字也应该是响亮的、国际化的。据说,为了这个名字,马云苦苦思索了很久,直至一次在美国吃饭的时候,他突发奇想,找来了餐厅的服务员,问他是否知道阿里巴巴这个名字。服务员回答说他知道,并且还跟马云说阿里巴巴打开宝藏的咒语是“芝麻开门”。之后马云又在各地反复地询问他人,经过这个测试,马云发现这个故事被全世界的人所熟知,并且不论语种,发音也近乎一致。就这样,一锤定音,马云将阿里巴巴确定为公司的名字。
  
  正当马云为自己想出了这样一个美妙的名字而兴高采烈地去注册域名时,却被告知“阿里巴巴”已经名花有主了。据了解,这个域名当时被一个加拿大人购买了。
  尽管马云手中只握有随时可能令其捉襟见肘的50万元创业资本,他却不惜花费1万美元重金从那个加拿大人手中买回了阿里巴巴的域名。当时许多人对此举无法理解,但是也许这就是贯穿马云生命始终的理想主义吧!比起Google斥资百万赎回两个CN域名的个案,马云的这一步也许走得并不亏。
  有趣的是,瞻前顾后的马云仍然十分细心地将alimama.com、alibaby.com域名注册下来。“阿里爸爸、阿里妈妈、阿里贝贝本来就应该是一家。”马云想得很远。但是,千万不要认为他很有计划,恰恰相反,“如果你去计划,你肯定要失败”。他在哈佛大学用英文表述的这句话,让哈佛学者看到又一个可供研究的案例。
  
  阿里巴巴的出世
  
  马云认为目前所有的电子商务都是大企业的电子商务,而亚洲独特的电子商务不是B2B(Business To Business),而应是商人对商人(Businessman To Businessman)。这是亚洲人独创的模式。阿里巴巴就是为中小企业免费登信息,“以后也将永远免费”。马云仿佛又回到小时候的义气状态。
  在常人看来,这并不是商人的做法。而对于这一点,马云毫不避讳:“是的,我不是商人,我是企业家。”
  按照马云的想法,阿里巴巴应由网上论坛BBS按行业分类发展而来,这是马云那一次登长城时的体悟与发现。但是团队的其他人却并不同意他的做法,甚至拍着桌子同马云吵。马云就拍自己的脑袋,还是觉得自己对。当时马云在外地办事,发电子邮件要求同事立即完成这一程序,他们还是不同意。
  马云发怒了,他真想立刻飞回去。他抓起长途电话,尖声大叫:“你们立刻、现在、马上去做!立刻!现在!马上!”
  尽管意见相左,但最后阿里巴巴还是按照马云的构想逐步建立起来了。
  经过几个月的筹备建设,www.Alibaba.com在互联网上出现了,效果立竿见影。
  一个青岛商人,每年从韩国进口一种设备,他坚信设备的产地其实就在中国,但他绞尽脑汁也无法找到中国厂家。后来他偶然发现了阿里巴巴,然后在上面发了一条求购信息,不料几天之内就同生产该设备的中国厂家联系上了!令他惊奇的是,该厂家竟然就在青岛!
  另一个例子是,众所周知徽章等小商品多半出自浙江,如果这种企业在东北,哪有人理?但就有这样一家东北企业聪明地利用了网络,他们每年从网上搜集义乌、温州企业的最新产品图样,接着从当地购回样品照着生产,然后再到阿里巴巴上发布信息寻找买家。一年下来,他们46个买家中有44个来自阿里巴巴网站!
  一传十,十传百,阿里巴巴网站在商业圈中声名鹊起。但马云知道,阿里巴巴面临着一个巨大的战略选择——国内电子商务尚不成熟,只有利用发达国家已深入人心的电子商务观念,为外贸服务,才是真正利润丰厚。于是,阿里巴巴开设了一个专区“中国供应商”,把中国大量的中小型出口加工企业的供货信息,以会员形式免费向全球发布。
  

[1]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