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2期

美国曾计划在台湾搞“政变”

作者:刘维荣




  1949年12月,美国驻台“大使馆”代办斯特朗和前美国驻台北领事克伦兹抵台,与孙接触,他们向孙立人明确表示:如果孙愿意控制“国民政府”,美国将予以全力支持,遭孙婉拒。
  然而,美国方面并没有因为孙立人的冷淡而放弃努力。1949年底,蒋介石的心腹郑介民赴美,西太平洋美海军司令白吉尔对郑介民露骨地表示,必须任命一位新的台湾省主席,否则他们将撤出台湾。12月28日,白吉尔诘问台驻美武官为什么“台湾防卫司令”孙立人没有“充分的权力”?白吉尔还对蒋介石的密使说:必须兑现授予孙立人全权的诺言。
  在美国国内各界紧锣密鼓地倒蒋的同时,美太平洋盟军最高司令麦克阿瑟也不甘寂寞,1950年1月,他派其情报处长韦龙比访台表示:如蒋不愿离台,则不应干预行政,麦克阿瑟可以派人入台相助。被蒋断然拒绝。
  1月3日,美参议员弗格森询问台“驻美大使”顾维钧:孙立人是否已和麦克阿瑟见面,因孙曾请他帮助安排。顾维钧大吃一惊:想不到孙立人瞒着蒋介石与美国政客交往。
  2月21日,麦克阿瑟竟然不与蒋介石打招呼,直接派专机去台湾接孙立人。孙为了表示“清白”,请求陈诚核准。孙立人到东京会晤麦克阿瑟,麦克希望他负起“保卫台湾”的责任,并表示将尽力提供军援。孙立人返台后,又向陈诚转告他在东京的情形。孙立人自以为这样“透明”,可免遭蒋、陈的疑心,实际上,不去东京才是最好的选择,这是他临死前的醒悟,未免太晚。
  在麦克阿瑟以军人的莽撞姿态向蒋介石示威的时候,美国务院和中央情报局分别拟定了《台湾政变草案》和《台湾可能的发展》。《草案》建议以孙立人为指挥官,以“反共、保台、联美”为主旨,对蒋实行软禁或放逐。《发展》则说:“最近几个月,各种报道均暗示,受过美国教育、现负责台湾防务的孙立人,正计划发动政变,俾使蒋介石成为有名无实的领袖,同时并铲除其亲信。目前有几项因素不利于在此时发动政变。有关政变的谣言广为流传,蒋周围的人亦已知悉。此外,孙立人缺乏政治经验,对军政领导人欠缺影响力,显示他也许没有力量从事造反。如果未获美国事实上的支持,将不可能发动政变。”
  在美方日趋明白地将政变计划付诸实施的感染下,孙立人也开始改变其暧昧的立场。1950年3月,美巡回大使吉塞普向艾奇逊报告说:“孙立人将军陷于困境,他向我抱怨无权指挥海空军,亦无人在‘宫中’帮他说话。”腊斯克于5月30日仍向艾奇逊提出长篇报告,报告中建议:应告知蒋介石,要他离开台湾,将权力交给孙立人,然后,由联合国决定台湾前途,台湾获托管后,即可宣布撤销杜鲁门1月5日决定不协防台湾的声明。这也表明美国国务院倒蒋态度日趋坚定明朗。其实,早先,美国防部曾由坎拿德提出一份计划:由孙立人担任陆军总司令,由一群自由主义分子在胡适领导下组阁。
  6月19日,美国国务院不为所动地制定出在台实施政变的机密计划。这份计划规定:(一)美国如要达成防卫台湾的目的,蒋介石及其党羽必须离开台湾,将一切权力交给由美国确定的中国人领袖;(二)上述步骤完成后,美海军驻防台湾海域,以防止中共攻台或台湾“反攻”大陆;(三)如蒋抵制这一计划,美国应派出密使“以最严密的方式”通知孙立人,如果他愿意发动政变,则美国提供必要的军援。
  据档案显示,此密使为美第七舰队司令柯克,他被蒋介石称为“我中国最良之友人”,因为他担任专门偷运军火到台湾的一个“咨询团”的负责人,1949年到1950年初,为台湾在杜鲁门政府的禁令下购置大批武器立下了汗马功劳。
  然而,柯克支援台湾,并非冲着蒋介石,他是“以美国利益为重”的。在台湾的日子,他看到蒋政权日益腐败,1950年2月,他曾劝蒋将军事指挥权交给孙立人。据说,当年3月,孙立人出任“陆军总司令”,4月,出任“台湾防卫总司令”,均是柯克建言的结果。其后,鉴于蒋介石并未将“充分的权力”赋予孙立人,他对台湾能否经历解放军的攻击大感怀疑,所以,越来越倾向于国务院的“扶孙倒蒋”政策,因此被艾奇逊选为密使。
  柯克尚未去台湾,形势就发生了最有戏剧性的变化——孙立人主动将一封密函送交柯克。孙立人在信中提出愿意领导兵变以除蒋,但要求得到美国支持,至少是默许;他表示,一旦掌权,将制止腐败,并在对付共产党方面,更具弹性(即不强求反攻大陆)。
  杜鲁门当时虽未立即作出决定,但鉴于其一贯的反蒋态度,国务院并未觉得会有什么出乎意料的决定,所以,艾奇逊等紧张地部署政变前的准备措施:6月23日,腊斯克与胡适在纽约布拉萨大酒店会晤,并正式要求胡出面领导反共亲美的自由派内阁以取代蒋,胡表示毫无兴趣,还指责美国在盟友遭难的时候落井下石,不过,他认为蒋不宜再做“总统”。第二天,胡适在宋子文在场的情况下,向顾维钧报告了此事。“胆小”的胡适再次显示了他对政治只愿批评,不愿参与的微妙态度。
  据档案显示,美国务院拟定的政变日期是6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并决定:在政变前,蒋介石“必须被解除权力”。然而,25日晨,朝鲜战争爆发的消息传来,艾奇逊等面面相觑——他们知道,美国的注意力将集中到朝鲜,而在朝鲜激战的时候,无法在一个并非没有一点利用价值的“盟邦”发动政变。蒋介石就这样赢得了喘息之机!
  蒋介石曾在“史迪威事件”中摸透美国政治家不敢果真翻脸的脾气,这次幸运之神再次降临到他头上,他自然不会错过时机。据美驻台情报人员报告,孙立人已被蒋经国主导的政工特务盯梢,孙的一举一动尽在其监视之下。
  1953年3月21日,美民主党总统候选人史蒂文森“访问”台北,约孙立人会面。据称:“孙立人显得不太自在,声音压得很低,显系担心房里装有窃听器。”孙立人对史蒂文森说,马歇尔1946年对国民党贪污腐化、没有效率、众叛亲离的批评“绝对正确”,他表示:“国军”仍然是不错的,亦有望“反攻”大陆,但其领导层不行,台湾政府是一个充斥个人权力的老迈政权。但是,孙立人的一番慷慨陈词并没有获得史蒂文森的任何承诺,相反,却为蒋经国的特务提供了“谋叛”的又一证据。
  1954年6月24日,孙立人被调为“参军长”,实际上脱离了部队。同年12月,美台签订了“中美共同防御条约”,台湾成为美国封锁中、苏的“环太平洋岛屿链”中不可或缺的一环,蒋介石不再担心会因为清除个别亲美异己人士而与美国决裂。于是,“久蓄异志”的孙立人已成为他可以随时、任意处置的俎上肉,“屏东事件”只是个“人造”的借口而已。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