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7年第6期

首任航天城司令孙继先

作者:董保存




  1957年深秋的一天下午,身为志愿军第20兵团代司令的孙继先突然接到志愿军司令杨勇的电话,要他“马上准备一下,明天一早坐火车回国,接受新任务”。“什么任务?”孙继先问。
  原来是让他筹建一个导弹试验基地,于是他当起了首任航天城的司令。“伸手派”
  孙继先曾经和人们说起基地初创时的情况,他说:“我那时是一个光杆司令,既没有政委,也没有副司令,那叫‘伸手派’:要人,要钱,要设备。为要人,我几乎踏破了总干部部的门槛。要了政委,要副司令,要各部的部长……”
  在孙继先受命组建导弹试验基地任务时,国防部成立了一个“五部”。部长万毅负责20基地的管理工作。孙继先去万毅部长那里“汇报”,万部长心知肚明,说:“你找我,是要人要钱。我既不管人又不管钱,我到哪里去弄啊?你要人,就直接去总政治部要。要钱嘛,恐怕找总长也不行,总长拿不出那么多钱,只能去找总理了!”
  孙继先又到罗瑞卿那里“汇报”,罗总长倒干脆,说:“我们一起去找总理吧!”
  总理对发展我国的导弹事业非常重视,在经济状况相当紧张的情况下,一下子批了5个亿。主要用于基地的基本建设,包括修专线铁路、军用公路和全部设备的安装费用,等等。当时,周总理、罗总长用了很大精力亲自抓基地建设。国家有再大的困难,也要保证基地的建设。特别是周总理,频繁召见孙继先,询问基地建设的进度。
  一切事情都是要人干的。因此,在基地创建初期,孙继先用了大量的精力来“要人”。总干部部对他提名的干部,在严格政审的前提下,基本上是开绿灯的。原空三军政委栗在山被孙继先要来了,而且破格从正军提拔为正兵团,被任命为基地第一任政委。广州军区参谋处处长李富泽不想来,也被他拉来当了副司令……
  总干部部要求,基地选调干部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政治条件好(必须做到三清白:家庭成分清白,个人历史清白,社会关系清白),二是身体条件好,三是有一定文化程度。50年代,从部队选调文化程度高的年轻人是有一定难度的,一是这样的人本身就少;二是即使有,原单位也不肯放。地方政府在这方面给予了大力支援,送来了一大批大学生。
  后来,部队院校自己培养的大学生陆续分配到基地,特别是哈尔滨军事工程学校(简称哈军工)和西安军事电讯工程学院(简称西军电)毕业生的到来,为基地的技术力量增添了新的血液。这些军队和地方培养的大学生,本来可以选择到大城市工作和生活,但他们都选择了戈壁滩。他们在荒漠中奋斗了几十年,不仅自己的青春献给了祖国的科技事业,而且他们的爱人、子女也都把青春奉献给了戈壁滩。
  除了军事技术人员外,还必须根据专家的要求选调专业人才。苏联专家提出需要调进一些懂得光学的人才,如果实在没有,调一些会照相的人也行。为此,孙继先曾从北京的八一电影制片厂和上海、东北等地选调了一批专门照相的人。这些人经过自学,后来为进行导弹实验,在拍片、观测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
  那时一进入基地,就几乎与世隔绝。写信、与朋友交往都不允许泄露基地的情况,通信地址一律用代号——兰州市 × × × 信箱。孙继先本人在戈壁滩工作期间,从未在公开场合下露过面,国外情报机构寻不到他的踪迹,便说:“此人下落不明。”他的家人虽知他在西北工作,但谁也不知在什么具体地点,具体干什么工作,更没有一个亲属跟他去过一次基地。
  1959年2月18日,国防部长彭德怀签署命令:“奉国务院总理周恩来1959年2月5日命令:任命孙继先为20训练基地司令员。”至此,孙继先奉命组建的导弹试验靶场部队,成为我国最早承担陆、海、空三军各种类型导弹试验任务的综合型发射试验部队。它的主要任务是:对中央军委赋予的科研项目和导弹试制品进行试验,对成批生产的导弹产品进行检验和对战斗部队进行导弹使用和维护管理等方面的训练。
  创业逸事
  基地初创时期,孙继先和他的战友们经历了怎样的困难和洗礼,是很难用语言来形容的。
  基地的老人,后来多次叙述起他们如何被40℃以上的气温蒸烤,如何被铺天盖地的沙暴掩埋,如何被第一次吸人血的蚊虫叮咬,如何被严寒和饥渴折磨……同时老人们也会告诉你一些听来似乎不是很沉重,却又很有意味的逸事,特别是关于司令员孙继先的。
  1960年夏,基地早期基建工程任务完成后,工程兵司令员陈士榘想到工程兵部队连个像样的营房都没有,就下令工程兵将剩余的建材全部带走。
  就在他们装车的时候,基地的官兵报告了孙继先。
  孙继先把副司令员李富泽找来,说:“他们要把东西都拉走?”
  李富泽说:“东西是基地的,不是他工程兵的,拉走,没门!”
  孙继先说:“你立即去把东风至清水的军用铁路线给封了。”
  李富泽指挥重兵,拦住运料军列。双方形成僵局。陈士榘一个电话打到副总参谋长杨成武那里,说20基地拦他们的车,杨成武把电话打到孙继先那里问情况。陈士榘、孙继先各说各的理,互不相让。
  最后,杨副总长说:“两个兄弟部队总不能打起来吧?这样吧,孙继先你放行,再解决争议。”
  孙继先不服,说:“杨副总长,服从命令可以,这事情怎么解决?”
  “总部立即派人调查。”
  孙继先下令撤走了部队。陈士榘急忙将部下拍摄的大批反映工程兵指战员在极其艰苦条件下工作和生活的照片,带到了总部首长那里,要求总部首先允许将20基地基建“剩料”拨给工程兵建营房。
  “官司”打到总参谋长罗瑞卿那里,决定让陈士榘将“剩料”原数退还20基地,并十分严厉地说:“国家供给20基地的建材是不允许随便挪用的,本来运进去就不容易,又把它运出来,下一步20基地的建设怎么搞?!如果陈士榘执意不退还这些‘剩料’,那他就是窃国大盗!”
  陈士榘如数退还了“剩料”,了结了这场纠纷。其实,陈士榘和孙继先的私人感情一直很好,陈司令员很赞赏战争年代自己手下的这员战将,孙司令员也一贯敬重这位身经百战的老上级。这个时候,他们没有为了自己个人的利益而闹别扭,而是为国家、为士兵的利益发生争执。事后,他们言归于好,友谊长存。只是孙继先去世后,陈士榘对孙继先的儿子说:你父亲什么都好,就是脾气大!
  20基地的初创,正遇上三年困难时期。全国性的大饥荒使创业者们原本十分艰苦的生活雪上加霜。此时的孙继先将军做过不少的惊人之举:
  ——一天,孙继先召开常委会,他说:“今天不为别的事,请大家算一笔账。”他说:“20基地的同志除了享受11类地区(北京是6类地区)的工资外,国家还允许享受一定比例的边疆补贴,两项加在一起,与在内地工作的同志相比,差不多等于拿双份工资。如果我领取这双份工资,数额将超过毛主席等国家领导人,比比贡献,自己怎么能和毛主席相比?”
  他明确表示:国家面临困难时期,他只按当地标准拿工资,别的补贴一分不拿。
  司令员不拿,别人谁还敢领?于是,20基地的官兵只拿当地的工资,不再另要边疆补贴了。
  直到国家经济状况好转以后,20基地才恢复边疆补贴。
  ……
  ——他召开基地党委会,请来了一个司务长。他说:“今天我们请他讲讲外出采购的情况。”原来,这位司务长路过甘肃省境内的一个村庄,发现村里死气沉沉,甚至有人饿死在街上。青壮年身体虚弱得难以出门,不少人躺在床上饿得奄奄一息。
  孙继先说:“从明天开始,组织部队轮流到这个村去看一看,回来后就知道应该怎么办了。”
  于是一场自发的募捐活动开始了。孙继先和基地领导带头捐了粮票和衣物,指战员们把自己原本就十分紧张的粮票和油票捐给生命垂危的饥民。有的同志本身就营养不良,甚至患了夜盲症或浮肿过多次,也从自己的口粮中扣出一斤、两斤给饥民;有的同志刚结婚,就把新婚的红毛衣和花被子捐了出来……看到这样的场面,孙继先脸上有了点表情,说:“这才是20基地的作风!”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