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4期

轮椅上的天使陈海新

作者:佚名




  那天是周末,医院组织中级以上医生外出活动,大家真心邀请她在妈妈的陪同下一起去散散心。海新已经没有那样的精力和体力了,她婉言谢绝同事的好意,她说:“你们去吧,我来值班。”
  而那一天是不该她值班的,她为其他同事能够外出,而来站上最后一班岗。最后的一班岗为了他人,她高兴这样为自己的人生画上一个句号。她已经决定休病假了,因为她的眼睛无法像以往那样聚光,而亲爱的右手只剩下最后一点拿笔的力气了。如果再坐上那把木椅,她觉得对不起病人了。
  那天,她选择了一件喜欢的衣服,衣服包裹着快要散架的躯体,躯体包裹着一颗激动的心。
  那天,口腔科顾医生看到了海新,她从一楼到三楼办事,回来时她看到海新还在原地,她连一级楼梯也没有攀登上去。当时顾医生惊呆了。
  那天,她为34人看了病,病历写得格外详细工整,平均比以往多了50余字。后来人们发现她在快要离开的日子里,她写的病历都很详尽,人们明白了,她是让她的病人转到别的医生那里时的衔接不至于出现障碍。
  那天工作结束时,她让妈妈帮她收起那么多的锦旗、奖状和证书。她的眼睛是湿润的,她向她的诊室、她的位置,报以最后的微笑。因为没有了患者,她的微笑依然纯真,却伴随着让人难受的灿然。
  纯真和灿然的微笑是最后的定格!她知道自己希望回来,而希望是那么的渺茫。
  
  她是心中有爱的人
  
  海新爱她的父母,爱她的岗位,爱她的病人,爱她的同学,爱一切值得热爱的人和事。
  海新知道父母养育自己的不易,13岁后她的病一年年加重,父母付出的心血是无法计算的,父母的收入很低,住房简陋,为了自己读书和治病几乎是倾家荡产了,她作为女儿不能不报答。因此她想为父母,当然也是为自己购置一套新房,她还想为父母买一些保险,让父母安度晚年。她用自己劳动报酬实现了自己的愿望。
  个别人背后说,海新这么忘我是为了钱啊。海新并不辩解,她想多挣一些钱有什么错呢?以勤劳致富为荣,以好逸恶劳为耻才是人间正道。她想给父母多留下一份积累,又有什么错呢?孝敬父母是美德,一个连父母都不爱的人还会爱谁呢?
  海新知道自己的生命终点临近,她勇敢面对,对父母,对病人付出最后的爱。一位弥留之际的人记挂着她的病人,这不用爱来解释又如何解释呢?
  海新的一生少了男女之情爱,就像她的身体一样有一种残缺。我们从她的日记里可以看到她的渴望,她的父母也希望她能够有一个依靠。曾有人向她介绍男朋友,而能与她的素质相配的,不可能将爱情之箭射向她,那愿意“屈尊”者她又觉得太不合适,加之那个“不要连累别人”的想法,她最终将情爱包裹起来,将“私爱”升华为“大爱”,将男女之爱升华为对患者的爱和对事业的爱。
  这或许是她忘我工作的另一种解释。哪一种解释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她的爱,她的智慧让人们得到了启迪,得到了满足。
  
  她是一位高尚的人
  
  2007年元旦期间,陈医生向单位请假,什么时候能来,她说不清楚,也许到春暖花开的时候吧。
  同事们来看她,有人带来了一件漂亮的羊绒开衫,海新说:“我感到了温暖。”
  同事们告诉她新医院竣工的情况,海新的眼睛里有一种憧憬。同事们说她的病人想念她、夸奖她、等待她时,海新有一种激动。
  元月24日,她的肺部感染,病情恶化,单位派人到她家里为她挂盐水。
  元月31日,她住进仁济医院。
  2月1日,海新拒绝继续治疗,单位领导赶来时,她说:“我要把我的角膜和遗体捐献出来,你们要支持我……”
  这段话海新已经录了音。遗体捐献的事情,海新在2006年10月就悄悄地办好了。她在最后的日子说服了父母:“我得的这个病很罕见、很痛苦,如果把我的遗体捐献出来供医学研究,说不定以后得了这个病的人就会有救,我的角膜也还有用,为什么不留给有需要的人呢?”
  2月1日傍晚,海新回到家里,她拒绝治疗的原因是她知道没有希望了,药品会影响她遗体的质量。
  2日凌晨两点,海新在妈妈的怀里闭上了眼睛。当天上午,单位部分同志和海新的邻居在海新遗体捐献的医院与她告别。
  
  上海中医药大学
  出版社
  2007年9月版
  责任编辑:倪项根
  定价:22.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