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解放军从准备解放台湾到炮击金门

作者:李显荣




  空军建设同样在加速进行之中。由于同苏联签订了购买飞机的协定,装备来源有了保证,最大的问题在于飞行员不足。为此,空军领导提出了“一切为了办好航校”的口号。按照世界上的飞行员训练常规,一个飞行员从进入航校到毕业需要两到三年的时间。在急需大批飞行员的情况下,空军在训练中打破常规,实施突击、速成式的训练。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军委提出,航校应在开训六个月内训练出两个歼击机团和一个轰炸机团的空、地勤人员。由于第一批参加训练的89名飞行员都有在原东北老航校训练的基础,因而进行苏式飞机改装训练比较顺利,至1950年5月毕业,构成空军第一支作战部队——第四混成旅飞行员的基本队伍,完成了中共中央军委力争在1950年夏天建成第一支能够使用的航空兵部队的要求。1949年年底入学的学员共有2366名(其中空勤学员930名),按照一年为期毕业的要求进行突击培训。这样,预计在1950年年底前能培养出900名左右的飞行员,装备作战飞机400架左右。届时,解放军的作战飞机在质量上将同国民党空军的飞机不相上下,在数量上则能略占优势。解放军如能对国民党空军占据优势,不仅可以从空中掩护渡海舰船,而且当时国民党海军没有潜水艇,在台湾海峡有了制空权基本上就能掌握制海权。
  现代战争中的渡海登陆作战,除了要拥有陆、海、空军外,还需要三军具有协同作战能力。解放军华东军区根据攻台作战的需要,于1950年6月间确定了新的训练大纲,决定从同年7月至次年3月,由各军兵种分别进行训练,翌年4月和5月进行三军两栖作战合练。
  1950年6月6日至6月9日,中共中央召开七届三中全会。会上,华东军区副司令员粟裕向中共中央汇报了攻台准备情况和作战方案,并请中共中央军委直接组织指挥,6月下旬他又建议由刘伯承或林彪来主持台湾战役,但毛泽东宣布仍由粟裕指挥。6月24日,海军负责人萧劲光、王宏坤等人在苏联专家帮助下制订了攻台战役的海军作战计划,列出了所需的舰艇数目。此时,解放军正携横扫中国大陆所向披靡之威势,紧锣密鼓地展开对台战役的各项准备工作,如无大的意外,对台用兵只在早晚之间。
  
  朝鲜战争的影响
  
  历史中的一些偶然因素,总是在这样的关键性时刻突然出现,并以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方式推动历史的航船驶入另一个港湾。1950年6月25日朝鲜内战爆发后,美国立即以此为借口出兵台湾。中共中央既定的对台作战计划一下子被打乱,台湾海峡形势骤然进入了一个完全不同的局面。
  根据台湾海峡军事形势的重大变化,中共中央被迫作出战略调整,而战略上的调整又直接影响着战略准备的进程。6月30日,中共中央军委副主席周恩来向海军司令员萧劲光传达了中共中央新的战略方针:“形势的变化给我们打台湾增添了麻烦,因为有美国在台湾挡着。”“现在我国的态度是,谴责美帝侵略台湾、干涉中国的内政。我们军队的打算是:陆军继续复员,加强海、空军建设,打台湾的时间往后推延。”
  在推延攻台计划的同时,中共中央军委对于是否攻击金门等沿海岛屿的问题一时未作最后决定,解放军华东军区部队的攻金准备工作仍在进行之中。1950年8月11日,中共中央军委致电华东军区司令员陈毅传达中共中央对台湾问题的最新指示时,尚未决定取消攻金计划。该电报指示:台湾决定1951年不打,待1952年看情况再作决定。金门可决定在1951年4月以前不打,4月以后待命再打。直到9月15日,美军在朝鲜仁川登陆。同日,中共中央军委正式下令推迟进攻金门。
  1953年7月27日抗美援朝战争胜利结束时,国内外形势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中共中央军委决定加紧支援越南人民夺取抗法战争的胜利,同时在浙江海面对国民党军进行规模有限的打击。越南停战后,根据毛泽东的指示,人民解放军再度把军事斗争的重点移向台湾海峡。
  
  准备炮击金门
  
  1953年10月,华东军区曾向中共中央军委建议解放金门。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在综合分析了当时的国际形势(朝鲜停战后,越南形势紧张,为争取在美国直接武装介入前把战争停下来,中共中央将军事斗争的重点放到了援越抗法斗争上)、国内建设大局(稳定远东地区形势,保证第一个五年计划顺利进行)、战役难度(当时金门国民党守军多达6万人,非采取大规模的攻势不能奏效;解放军尚缺乏陆、海、空三军协同和登陆作战经验;福建省内的机场和运输问题尚未解决,空军在短期内难以入闽作战)等问题后,最终确定了从小到大、逐岛进攻、由北向南打的解放华东沿海岛屿的作战方针。这便是始于1954年3月18日护渔战、止于1955年2月8日国民党军撤离大陈岛的浙东作战(也称“第一次台海危机”)。
  第一次台海危机后,中美通过大使级会谈这一渠道寻求缓和局势,中共中央根据形势变化提出了和平解放台湾的新思路。然而令人失望的是,台湾国民党当局仍不肯放弃“反攻大陆”的口号,对中国共产党人的和平建议长期持顽固拒绝的态度;美国则继续坚持孤立新中国、图谋将台湾从中国永久分离出来的政策。针对这一情势,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军在继续提议和平解决台湾问题的同时,也作了一系列作战准备。
  1958年4月27日,福建军区上报了炮击封锁金门的方案。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对该方案作了认真考虑,准备等待一个有利的时机加以实施。同年夏天中东事件发生后,中共中央军委迅速作出了炮击金门的决定。
  
  炮声响起
  
  1958年8月23日下午5时30分,随着解放军前线指挥员发出“开始突击”的命令,一串串红色信号弹凌空升起,2600余发炮弹顷刻间从不同方向落到金门北太武山国民党军阵地上,金门岛立即陷入一片烟雾和火海之中。这次炮击共持续两个多小时,发射炮弹近3万发,击毙、击伤国民党军官兵600余人,其中金门防卫司令部副司令赵家骧、章杰和澎湖防卫司令部副司令吉星文在第一波炮击中即被击毙,两名美军顾问也在炮击中丧生。岛上的有线通信网完全被炮火破坏,指挥中断。
  8月23日的首次炮击,完全达到了预定的突然性要求,收到了奇袭之效。
  炮声震惊了台湾。蒋介石一时摸不清中共中央的意图,估计解放军会登陆金门,并有可能攻击台湾,因而台北等城市实行紧急防空措施,国民党台湾当局一些政府部门还进行了疏散。与此同时,蒋介石向美国紧急求援。
  炮声也震动了美国白宫。8月23日炮战发生后,艾森豪威尔立即和杜勒斯研究对策,随后又日夜直接听取报告,亲自掌握美国在台湾海峡的海、空军行动。8月27日,艾森豪威尔发表公开声明,声称他将行使国会于1955年通过的《福摩萨决议案》,命令美军援助国民党军。其后,美国海军第七舰队主力开赴台湾海峡,其中包括航空母舰4艘。有一艘航空母舰还被急速从正在干涉中东事件的地中海第六舰队调来。一时之间,台湾海峡剑拔弩张、波谲云诡,世界舆论的焦点也立即从中东转到了远东。
  当美军第七舰队匆匆忙忙开到台湾海峡时,毛泽东却出人意料地作出了新的决策。
  1958年9月3日晚,毛泽东突然提出,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自9月4日起停止炮击三天,以观各方动态。9月4日,当福建前线的炮声沉寂下来时,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郑重发表了关于领海的声明,宣告中国领海宽度为12海里。9月8日和11日,因美舰为国民党军运输船队护航,解放军再次发起大规模炮击,福建前线炮战又起。10月6日,毛泽东起草的《告台湾同胞书》以国防部部长彭德怀的名义发表,宣布“从十月六日起,暂以七天为期,停止炮击”。“建议举行谈判,实行和平解决”。从此,炮击金门进入打打停停阶段。到10月31日,中共中央军委决定:“今后双日对任何目标一律不打炮。”从此进入双日不打单日打阶段。
  1961年12月中旬,中共中央军委又指示,为保持台湾海峡局势稳定,不主动打击金门国民党军。根据这一指示,解放军福建前线部队停止了对金门的实弹射击,从此只打宣传弹。金门方面的国民党军基本上也以宣传弹回击。这种互打宣传弹的“炮击”一直持续到1978年年底,达十七年之久。1979年1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发表了《告台湾同胞书》。同日,国防部部长徐向前发表《关于停止炮击大、小金门等岛屿的声明》,对金门打宣传弹的炮击也完全停止。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