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7期

解放军从准备解放台湾到炮击金门

作者:李显荣




  
  创建空军
  
  在人民解放军渡过长江之前,中共中央军委尚未将解放台湾问题纳入行动计划。渡江战役结束后,鉴于蒋介石的大本营已迁到台湾,中共中央军委开始研究下一步渡海作战、解放台湾的问题。要完成这一任务,首先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迅速建立起一支短期内可以使用的空军;二是扫清屏护台湾的外围岛屿,占领攻台出发阵地。
  1949年夏天,中共中央军委和毛泽东根据今后渡海作战的新考虑,特别强调了突击建设空军。7月10日,毛泽东致信周恩来,提出了渡海作战和建立空军的设想:“我们必须准备攻台湾的条件,除陆军外主要靠……空军。二者有一,即可成功;二者俱全,把握更大。我空军要压倒敌人空军,短期内(例如一年)是不可能的。但仍可以考虑选派三四百人去远方学习六至八个月,同时购买飞机一百架左右,连同现有的飞机,组成一支攻击部队……”随后,根据毛泽东的要求,7月26日,中共中央致电正在苏联访问的刘少奇,要他向斯大林提出空军建设问题。次日,刘少奇即向斯大林转达了中共中央的意见,提出希望购买二百架左右的飞机并请代训飞行员。斯大林表示完全同意,只是说航校不必设在苏联,可以由苏联派人到中国帮助开办。
  得到斯大林的答复后,中共中央军委马上要求预定担任空军司令员的刘亚楼迅速组织人员研究空军建设的规模问题。经过研究,刘亚楼提出一个比毛泽东原先设想更大的建设规划,准备通过向苏联购买作战飞机和突击培训飞行员,在一年内建成一支拥有300至350架作战飞机(其中战斗机和轰炸机的比例为2:1)、较国民党空军略占优势的空军部队,以确保在渡海作战时能夺取制空权。这一方案于7月31日得到毛泽东的同意,随后刘亚楼带随员于8月上旬赶赴苏联,同苏联方面谈妥了中国空军建设的具体事宜。
  在抓紧建设空军的同时,人民解放军也注意了海军建设。相比之下,建设海军比建设空军更加困难。空军建设从1946年开办通化航校时就已起步,而海军建设在1949年以前还完全是空白。蒋介石自1949年年初准备逃台以后,最害怕的就是人民解放军拥有海上力量,所以对一旦出现海军舰艇起义的情况,国民党空军立即将其作为最主要的轰炸目标予以摧毁。当时的情况很明显:如果不首先解决空中掩护问题,海军建设难以开展,解放军仅有的舰只也无法出海作战。空军建设确实成为制约渡海攻台作战的“瓶颈”。
  当时渡海作战准备的另一项重要任务,是扫清台湾外围屏障,占领渡海出发阵地。因此,人民解放军在解放浙江、福建两省后,立即向沿海岛屿进军。
  
  筹划台湾战役
  
  在加紧解放沿海岛屿的同时,解放军第三野战军也在积极筹划台湾战役计划,并开始从各方面着手准备。筹划台湾战役,最早始于1949年5月下旬上海战役结束之后。当时,中共中央军委责成第三野战军副司令员粟裕组织三野部队进行攻台准备。但因华东许多地区尚未解放,已占地区又需要分兵剿匪,所以只能抽出野战军主力第9兵团的四个军进行攻台训练,同时还要兼任上海地区的警备工作。
  1949年8月至10月间,解放军第7、第10兵团进行了扫清台湾外围屏障的浙东和福建沿海地区作战。在完成解放沿海大陆的任务,并在攻岛作战中取得一定胜利的同时,解放军也在金门和登步岛遭到挫折。金门和登步作战的经验教训,向中共中央军委和第三野战军领导显示了渡海攻台的艰巨性。据此,中共中央军委对台湾战役的作战计划进一步作了精心筹划,各项准备工作也更为谨慎细致。
  随着第三野战军首长对渡海作战艰巨性认识的不断提高,台湾战役作战计划也一再加以修改。1949年秋天制订的台湾战役作战计划是投入八个军的兵力,其中以第9兵团的四个军(第20、23、26、27军)为第一梯队。1949年年末,第三野战军首长经过研究,决定增加投入台湾战役的兵力。三野除担任剿匪和地方警备任务的部队外,主力12个军预定全部参加攻台作战。中共中央军委马上同意了这一意见。这时,因美国公开表现出与台湾国民党当局拉开距离的政策,所以一般估计解放军攻台时美军不会介入。粟裕在《华东军区1950年政治工作指示》中曾解释说:“直接参战在政策上、军事上都是对美帝不利的,所以美帝只能间接参战,如动员日本的‘志愿兵’去帮助蒋匪。”基于这种估计,第三野战军在研究台湾战役作战计划时,曾预先设想了同日本援蒋军人作战的可能性,并有信心消灭这些“志愿兵”。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形势,中共中央军委认为应在尽可能短的时间内完成台湾战役准备,早日实现祖国统一。
  为了更细致地筹划台湾战役具体事宜,1950年3月11日,新任海军司令员萧劲光同粟裕会商了攻台准备工作。中共中央军委同意三野领导人和海军会商的意见,设想投入50万部队用于渡海攻台作战,分两次运送。当时提出这一设想,是对东南沿海地区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进行分析后作出的估算。国民党陆、海、空军总共还有五十多万军队,其中在舟山、金门和海南岛的部队随时又有撤回台湾集中力量防御的可能,再加上少量日本“志愿”人员的协助,还有一定的战斗力。解放军进行的又是背水的登陆作战,按照一般的登陆作战规律,第一批登陆部队要具备突破防线并向纵深发展的充裕力量,而最忌“添油”式地逐次增兵。所以预定第一梯队要有足够的兵力,待第二梯队上岸后,总兵力至少应和台湾守军大致相当。当时解放军各部队的战斗力明显高于同等数量的国民党军,有50万部队登陆就可以确保在短期内不间断地发展胜利,以占领台湾全岛。
  
  准备攻台作战
  
  要实现这一登陆作战的设想,当时最大的困难来自两个方面:一是缺乏渡海船只,二是海、空军掩护问题尚待解决。
  筹集到足够的渡海船只,在新中国成立初期确实是一大难题。据粟裕在1950年1月的报告中测算:攻台50万人和装备总重13.54万吨,每人占地0.6平方米,共需千吨以上船只575艘,第一梯队以6万人计需登陆艇2000艘。1949年11月只有船600艘,不足30%。到1950年3月也只有1292艘。华东军区船只仅够装运四个加强师及附属部队,不足第一梯队的一半。
  海、空军掩护问题,同样是保证渡海攻台作战成功所必不可少的前提。中共中央、中共中央军委对此高度重视。基于同样的原因,国民党空军凭借当时的压倒性优势,对解放军处于初建阶段的海、空军进行不遗余力的破坏。起义过来在葫芦岛的“重庆”号巡洋舰、在南京的“长治”号护卫舰都被国民党空军重创,无法转移,被迫自沉。上海、南京的解放军海军舰队在国民党空军的一次轰炸中,就有“常州”号、“万寿花”号等26艘被炸伤、炸沉,其余舰只不得不撤往武汉隐蔽。国民党空军仍紧追不舍到长江中、上游,炸沉起义的国民党海军第二舰队9艘舰艇中的6艘。北平南苑机场在一次空袭中就被炸毁4架飞机,直至1949年8月才组成第一个作战中队参加北平空防。
  中共中央军委在筹划台湾战役时,鉴于上述两个主要困难,决定在不影响国民经济恢复的前提下,集中财力、物力筹集和修造船只,并尽快建设海、空军。
  海、空军建设从1949年夏天起就一直在加速进行。1949年12月,中共中央军委考虑到今后台湾战役和保卫海防的需要,决定立即建立海军司令部,将第四野战军第12兵团司令部改为海军司令部直属机关,任命第12兵团司令员萧劲光为海军司令员。同时,中共中央军委要求上海等地的造船厂抓紧抢修被国民党军破坏或炸坏的船只,以供新建的海军使用。1950年1月中旬,萧劲光到任后马上视察疏散到武汉一带的华东海军(即1949年4月人民解放军利用国民党军起义舰艇建立起的华东军区海军),并找原国民党海军一些高级军官了解台湾海军的实力,组织人员初步估算了对台登陆作战所需的舰船数量和物资储备。经过紧张的组织训练和抢修舰只,加上长江下游的空中掩护问题自1950年春天起已基本解决,解放军华东海军很快形成了一支可以投入战斗的力量。1950年4月23日华东军区海军成立一周年之际,华东军区在南京的长江江面上举行了舰艇命名仪式,预定担负指挥渡海对台作战的主要指挥员粟裕、叶飞、宋时轮、王建安、刘道生参加了仪式,共有战斗舰艇51艘、登陆舰艇52艘、辅助船30艘(共4.3万吨)被命名。但当时解放军的舰艇无论从吨位上还是在性能上,都难以在海战中同国民党海军的一些大型舰只匹敌,因此亟须增添一些新舰和大舰。1950年2月,在《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和苏联向中华人民共和国提供贷款协定签订后,正在苏联访问的毛泽东、周恩来又两次与苏联签订了海军订货协议,将苏联对华3亿美元贷款中的1.5亿用于购买海军装备。同年4月,周恩来总理又致电苏联国防部部长布尔加宁,要求苏联方面“将中国人民海军所需的这些订货,在我们所要求的时间(1950年夏天,至迟1951年春天前)内取得之”。解放军海军还通过关系,向英国商人订购了两艘排水量达7000吨的巡洋舰、五艘护航驱逐舰、四艘扫雷舰(这些订货在朝鲜战争爆发后被英国政府取消)。如果能较快地取得这些装备,人民解放军海军将对国民党海军形成明显优势。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