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壮士暮年,英若诚的最后

作者:姚家余




  英若诚却得意地笑了。
  
  英达的父亲
  
  英若诚对儿子英达的进步看在眼里,喜在心上。20世纪90年代初,英达在美国获得了导演硕士学位,学成归国,很快就在演艺圈里成了大名鼎鼎的人物。自那时起,好多年轻人见到英若诚就会说:“这位就是英达的父亲。”一些老朋友发现了这一情况,就对英若诚开玩笑说:“你堂堂英若诚也够惨的了——混了一辈子,到头来连名字都混成了英达的父亲!”
  1998年,英若诚应邀到四川成都参加艺术节。有一次被朋友请到当地一家有特色的火锅店吃饭,恰巧有一对新人正在店里举行婚礼。英若诚一出现,立即被人认了出来。年轻人说:“这是英达父亲。”中年人说:“他是《围城》里的高松年。”老年人说:“他是《茶馆》中的刘麻子。”那对新婚夫妇在人们的议论声中,拘谨地挤到英若诚面前,请求与他合影留念。英若诚笑着答应了。
  会影过后,陪同英若诚的人笑道:“您是赫赫有名的,一出来就被人认了出来。”
  英若诚微微一笑,说道:“现在已经有人只认识英达,不认识英若诚喽。只怕再过些年,英若诚的名字就会被英达的父亲所替代了。”这句话很快就应验了。
  此后不久,无论是英若诚住进医院,还是出现在什么公共场合,人们一旦发现他,总是叫他“英达的父亲”。
  一次在协和医院高干病房里,有一位年轻护士看着英若诚床头的标牌,半晌没出声,英若诚就笑问道:“是不是觉得英若诚这个名字没有英达的名字熟悉呀?”
  护士单纯地笑了笑,说:“我看英达白白胖胖的,你们父子俩一点儿也不像啊!”
  英若诚笑道:“你是看我老头儿比英达长得难看是吧?”
  “不是,不是。”
  “没什么的。人老了嘛!我现在若长得像英达那么白那么胖,你们还不得把我当成老妖精啊!”英若诚的话把小护士逗笑了。
  当时正好英宁在场,护士出门后,就顺着英若诚的话与他闲谈,说:“三伯,现在的演员中有的真漂亮,有的也真难看。”
  英若诚随口说道:“再难看还能有我难看吗?”
  英宁知道三伯是自信的,就故意说:“您还不算太难看。”
  “难看也罢,好看也罢。长相这东西是不取决于个人意愿的。但是,一个人如果没有文化,没有知识,长得再好看,也是绣花枕头,肚里一包糠。所以,我对英达和你们兄弟几个,别的事儿我从不过问,只有一点,我要管,那就是不读书不行,没有知识不行。”英若诚的这番话,说出了他的教子之道的根本。
  在对英达和众侄子们的教育方面,英若诚的确极少干涉或过问小事,唯独在教育他们读书方面是毫不含糊的。他自己以身作则,已经为子侄们树立起了榜样。他的学识和读书习惯让子侄辈敬佩不已,再加上他的督导,终使英氏子弟在学术修养上均有很雄厚的基础。1995年,英达等成立了“英氏公司”,英若诚对此积极支持,希望子侄们能“干出个样儿来”。作为父亲,英若诚绝不会因为儿子的名气大了,让他隐藏到晚辈的名字之后而产生失落感。相反,他恰恰在为英家子弟有出息而自豪。
  有一次,英宁陪着英若诚去民族文化宫观看印度民间歌舞表演,演出中间,英若诚与原文化部部长、大作家王蒙二人一同来到贵宾休息室。服务人员立即认出了英若诚,纷纷拿着纸笔上前请他签名留念。
  英若诚看了看被冷落在一旁的王蒙,指着他问众服务人员:“你们找我老头儿签什么名儿?这位是大作家王蒙先生,你们怎不请他签名啊?”
  服务人员中有人知道王蒙是什么人物,就过去请王蒙签名,也有不知道王蒙是何许人的,依然缠着英若诚,说道:“您是英达的父亲。我们可喜欢您演的戏了。您一定要给我们签名。”
  英若诚故意与服务人员开玩笑,对英宁说:“他们都认识英达,你快叫英达来给大家签名吧。”
  英宁笑道:“老爷子,您就别跟人开玩笑了。快些签名吧。”
  英若诚笑了笑,一边为众人签名,一边对王蒙说:“其实他们不是冲着我来的。他们知道英达是真的。多数人都不知道我演过什么戏,我这就算是替儿子签名吧。”
  话里话外都透露出为有英达这个儿子而自豪的情绪。
  
  人生自古谁无死
  
  面对死亡,英若诚很坦然,他既无恐惧也没有悲叹,相反还以一种轻松的心态要求儿女和亲人们在他死后不必哭哭啼啼。他曾对英宁说:“太史公所谓‘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这话说得好,但却不够全面。有的人是不得不死,既不重于泰山,也不能说轻于鸿毛。对于死的轻重探讨起来实在没什么意义。一个人的一生就是一段历程。他自己走的路都已到了最后一步,还去探讨他的对错,对一个死去的人未必有意义。所谓有意义都是对后人的。”
  有一次,他出现大出血的症状,被送进抢救室抢救。当时他神志十分清醒,在被推进抢救室之前,对家人说:“你们别怕,我死不了。”
  进了抢救室后,医务人员忙碌得不可开交,一名护士突然向医生报告:“他的脸太黄了。”
  英若诚躺在抢救床上,听到了这句话,马上回了一句:“防冷涂的蜡。”
  他这话一出口,闹得医护人员都哭笑不得。一位医生在看到他病情稳定下来后,走出抢救室,见到焦急等在外面的英达、英宁等说了一句:“病人没事儿!人家说他脸黄,他还有心思说‘防冷涂的蜡’呢!”
  由于英若诚这种豁达的胸怀,他多次化险为夷。住院、出院对于他早已是家常便饭。因此,每次出院他都对医生、护士笑笑:“不说再见了啊!”
  英若诚每次入院,总要带上一些书和正在翻译的文稿。医生和护士一再提醒他住院期间应该好好休息,不应多看书和写作。但他当面态度很好,只要医护人员一离开,他又会翻开书看起来,让医护人员对他毫无办法。就在他最后一次入院,对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有所预感的情况下,还是带着《哈姆雷特》的原文来的。他住院期间又把这部剧本重新翻译了一遍,并亲自做完了终校工作。
  已到了生命最后时刻的英若诚看着儿女和亲属,不止一次地对众人说:“不要难过。人生自古谁无死!我死以后不要搞任何追悼活动。一切从简。”
  2003年12月27日凌晨一时三十五分,一代杰出的艺术家英若诚先生终因肝病导致呼吸和循环系统衰竭,在北京协和医院默默地走了。弥留之际,他没有留下一句话。
  
  春风文艺出版社
  2008年3月版
  责任编辑:韩忠良
  定价:28.00元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