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8期

壮士暮年,英若诚的最后

作者:姚家余




  《英若诚传》姚家余 著
  
  1987年,吴世良女士的逝世对英若诚是一个沉重的打击。夜晚,他经常一个人对着爱妻的油画像一边翻译她没有译完的美国大使夫人、著名作家包柏漪的小说《春月》,一边借酒消愁;白天,又要肩负起文化部副部长的沉重工作。1989年,母亲蔡葆真去世。他喝酒喝得更凶了。烟酒伴着英若诚走入晚年。
  
  最后一次演出
  
  英若诚因肝病住进医院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自那时起,他的健康状况就开始每况愈下,但他不肯安分地养病,依然活跃在舞台上和他热爱的工作岗位上。
  1993年,当英若诚扮演的老胡这一形象出现在《我爱我家》这部情景喜剧中的时候,好多观众就已经隐约感觉到英先生的身体状况不佳,开始为他的健康担忧了。
  其实,在拍这部戏的时候,他正是大病初愈。当时,英达筹拍《我家我家》之前,本打算让自己的父亲来演剧中的男主角傅明老人的。可是,英若诚自知身体状况已“不堪大用”,就推荐了“北京人艺”原副院长、导演出身的文兴宇先生,他自己只演了“老胡”这一配角,算是对儿子工作和事业的支持。
  1992年,英若诚喜爱的侄儿英宁于吉林艺术学院毕业只身闯北京,正逢英达与英壮兄弟二人忙于策划《我爱我家》之际,只有他一个“闲人”,很自然地成了三伯的“小伙伴”,担负起了陪伴三伯的任务。据英宁回忆,英若诚当时身患重病,可是,读书和工作的习惯却毫无改变。他除参加一些演出外,就是在家看书或翻译剧作。偶有在家接待客人或外出应酬,都要一如既往地穿好西服、打上领带,绝不愿让外人看到他的病态。
  一次,英若诚事先与一故友约好相见的时间,可是,他突然觉得浑身无力,英宁就劝他说:“您若不舒服,我就打个电话通知他改日再来吧。”
  英若诚不仅不同意,还要英宁帮他把西服穿上并打好领带,正襟危坐,很庄重地接待客人。待客人一走,他就无力地躺倒在床上了。
  英宁心疼地说他:“您是病人,何必这样讲究礼节呢?”
  英若诚却说:“做人哪能不讲信用啊!我既与人约好了相见时间,人家就会按计划做准备。我若突然爽约,改变主意,就会打乱了人家的计划,这种事我是不会干的。”
  英宁又说:“就是见面您也没必要更衣打领带呀!谁都知道您正在养病,怎么会挑您的礼节呢?”
  英若诚却说:“如果病得起不来,就不要见人。见人就要保持优雅的状态。”
  拍过《我爱我家》之后,英若诚本应卧床休养,可是,他又开始关心起香港回归的事。每天除收听新闻、读报外,还常常与英国朋友在电话中沟通,了解中英两国就香港主权交接之事进行谈判的进展情况以及英方的态度。据说,这其间,英若诚利用自己的知名度做过好些有利于香港顺利回归的事。同时,他又曾在香港讲过学,为香港地区文艺水平的提高与发展作出过贡献。因此,1997年被香港特别行政区政府命名为“世界十名最杰出的中国艺术家”之一。
  1998年除夕夜,英若诚在病中应邀参加在中心公园音乐堂举行的《千古名篇诗歌朗诵会》,并登台朗诵李叔同的《送别》。英达、英宁等都知道他的身体很虚弱,一致劝他不要去了。英若诚却坚强地说:“许多老艺术家都能去,我又没病到动不了的程度,怎好不去?”说罢,吩咐子侄们帮他更衣,支撑着赶到音乐堂。
  按照事先安排,英若诚排在第四位上场。上场前,英达、英宁和濮存昕等都聚在他的身边,关切地问他能不能支撑住。他对众人只报以慈祥的微笑,说道:“我一看到舞台,病就没了,你们放心吧。”说完,梳理了一下头发,就上台了。
  濮存昕、英达、英宁等都提心吊胆地跑到舞台侧面去看他的朗诵,唯恐他支撑不住,在台上出现意外。
  只见英若诚一如平时登台一样,走到台中央,向观众致意后,就开始朗诵:
  长亭外,古道边。
  刚刚念完这两句,他就停顿了很长时间,方才继续朗诵了下去。
  他这一停顿,顿时使关心他的人紧张得冒出了冷汗。濮存昕在回忆当时情景时说:“他排在第四个,出场朗诵《送别》,念完‘长亭外,古道边’,他停顿了足有二十秒。我当时就站在舞台侧面,揪心得头发都要立起来了。因为那时,他已经患病六年了。我不知道他是不是体力不支。停顿过后,他又缓缓地念着下边的诗句。当时的他没有任何表演的痕迹,一切都是从心底淌出来的,可以说是达到了声情和形象的极致。我从来没有过这么强烈的欣赏的感觉。”
  濮存昕不知道英若诚是不是体力不支,英若诚自己却十分清楚——那时,他真的有些支持不住了,停顿了二十秒钟,才把呼吸调整了过来。他完全是靠着毅力把《送别》朗诵完的。所以,他一下舞台,再没有像昔日一样谈笑风生地与众人打招呼,只是对熟悉的人说:“再见,再见。”而后,就在子侄们的搀扶下退场了。
  观众几乎都像濮存昕一样被英若诚的精彩表演感染了,他一表演完,顿时爆发出极热烈的掌声。谁也没有想到这次表演竟成了他最后一次以演员的身份在舞台上露面。遗憾的是,这次表演竟没有留下录像。至今,有些人还认为1990年“北京人艺”《茶馆》剧组在京的告别演出,是英若诚最后一次登台献艺,甚至还记得他在谢幕时说的那句意味深长的话:“感谢大家宽容。”
  
  吃“文化”
  
  英若诚对饮食情有独钟,常去一些有品位的饭庄,如“鸿宾楼”、“功德林”、“全聚德”、“同和居”等。他对京城的许多老字号,都能详细地讲出其来历、特点和变迁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叫做:“去那里吃饭有一种极浓的文化氛围,不仅可以享用美食,还可以吃‘文化’。”
  有一次,英宁在北京协和医院的病房里,正陪着三伯英若诚聊天儿,忽然接到朋友打来的电话,邀请他去“新侨”吃饭。英宁看了看三伯,真有些不忍独去,就笑对他说:“我一会儿要去吃‘文化’了。你是这里的病人,我是不好带您去的。”
  英若诚看着侄儿,忙叫道:“去。我怎么不能去?后天就该出院,我完全可以走动走动了。”
  英宁故意指了指病房外的护士,笑嘻嘻地问:“怎么逃过她们的监视?”
  英若诚胸有成竹地诡谲一笑:“有办法。你去缠她们五分钟,我化妆后溜出去。”
  英宁一听“老爷子”真要出去,不禁犯难了,在心中暗说:“这下我可难办了!英达哥哥一再叮嘱我要看住‘老爷子’,一定要好好配合医生治疗。今天我若带他出去,如何向哥哥交代呀?若不带他出去,丢下他一个人在这病房里也怪可怜的!”
  英若诚可能已看出英宁犯难了,在一边说道:“我马上就可以出院了,正想出去散散心。你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呢?”
  英宁无奈,只好狠了狠心,出去“缠”住护士,给“老爷子”争取五分钟时间。
  英若诚本是演员,搞起化妆来自然是行家里手。他换了一件从没在医院里亮过相的外衣,把帽子往头上一扣,再取一条围巾半裹住清癯的脸颊,悄悄地出了病房,趁侄儿正与护士说话的机会,竟在护士的眼皮底下大大方方地走了过去。
  一顿美餐过后,英若诚忽然想起一件事来,问英宁:“小伙子,我回去的时候,护士若问我该怎么回答呀?”
  英宁笑道:“态度诚恳地向护士检讨、道歉呗。”
  英若诚有些为难地叹道:“唉!我老头人也够可怜的喽!出来吃‘文化’还得道歉、检讨。”
  英宁又故意吓唬他说:“若只是护士这一关倒好过;若是我哥哥知道了,我看您可怎么和他说?”
  英若诚已看透了英宁在故意吓他,就笑道:“英达若知道了,我自有话说。只是护士这关不好过。”
  英宁问:“您有什么话对我哥哥说呀?”
  英若诚笑道:“我只说是你一定要拉我出来散散心的,他英达自然无话可说。”
  “啊!”
  英宁看了看慈祥的三伯,为讨他欢欣,故意做出可怜态,连声说:“我惨了!我惨了!”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