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8年第11期

范仲淹:碧云天,黄叶地

作者:李蓉蓉

成泪。残灯明灭枕头欹,谙尽孤眠滋味。都来此事,眉间心上,无计相回避。”
  “愁肠已断无由醉,酒未到、先成泪”,洋溢缕缕愁情,可谓情极之语,宛如缠绵入骨的相思小词,许昂霄说范仲淹是“铁石心肠人亦作消魂语”,真是“无情未必真豪杰”。
  在范仲淹等人的苦心经营下,宋朝边境局势大为改观。宋夏边塞上受尽战乱的百姓,都渴望尽快停止战争、重建家园。双方议和的使节,也开始往返于兴庆府(今银川市)与汴梁之间。到庆历四年(1044年)双方正式达成和议,西北局势得以转危为安,范仲淹在边塞树立了极高的威望。后来,范仲淹去世之时,边塞百姓自发给他立祠供奉,羌人派出数百首领,像哭父亲一样地祭奠他。南宋朱熹在《名臣录》中说,西夏人敬畏范仲淹,相互告诫道,“小范老子(范仲淹)腹中有数万兵甲,不比大范老子(前任范雍)可欺”,书中还记录了一条流传在边塞的民谣:“军中有一韩(琦),西贼闻之心胆寒。军中有一范(仲俺),西贼闻之惊破胆。”
  由于宋夏战争,宋朝的军费开支急剧膨胀,国内矛盾加剧,小规模的暴动与骚乱纷然而起。庆历三年(1043年)末,赵祯急于稳定政局,待战争一结束,就立刻将范仲淹调回朝廷,升他为参知政事,支持他搞改革。范仲淹提出十条建议以革新朝政,重在整顿吏治,限制公卿大臣的子侄荫官。但这些改革措施,触及了保守官僚势力的利益,这些人强烈不满,攻击他引用朋党,制造阴谋诡计,阻挠“庆历新政”进行下去。庆历五年(1045年)初,在反对派的大肆攻击下,参加“庆历新政”的富弼、欧阳修、滕宗谅等人,纷纷被贬职;范仲淹不得已急流勇退,自请罢相,出守邓州。
  庆历六年(1046年)九月,范仲淹收到好友滕宗谅派人送来的一幅岳阳楼图,说自己被贬到岳州后,已将岳阳楼重新修葺,想把历代著名的诗词歌赋篆刻在楼上,希望他也写一篇文章以做纪念。于是,为鼓励困境中的好友、也为鼓励“壮志未酬、屡遭挫折”的自己,范仲淹挥毫,一气呵成,写出了千古传诵的《岳阳楼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进亦忧,退亦忧”;“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几句名言,由此广为传诵,成为了范仲淹思想的象征。
  范仲淹可以含笑九泉了,尽管他只做了一年多的“副宰相”,但后人敬仰他,还是把他恭恭敬敬地记入了中国“良相”的史册。南宋罗大经在《鹤林玉露》中说: “国朝人物,当以范文正为第一,富韩皆不及”。《宋史》:“感激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一时士大夫矫厉尚风节,自仲淹倡之。”元朝人说他,“千百年间,盖不一二见”。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