谦卑者说(老金)




  以坚定的姿态扼守谦卑,因此而获取一个开放的心灵,或许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精神大事记。



  老金在线按:

  这里的一些说话,大多是从两年来发在各中文论坛数百篇原创帖子中摘选的,算作一点儿思考。因系摘选,所以一些论证过程往往也就省略(但并不等于忽略)。重新贴出这些东西时作了一些整理,我将一些枝蔓砍掉,试图让它显得更纯粹一些。我希望这些思考能够成为一种姿态。

  近两年来,看到了论坛各色人物和各色思想,而我,愿意在苍茫的精神世界中扼守谦卑。谦卑,于此成为姿态——如果需要对这个姿态给予限制,我愿意使用“坚定”这个定语。

  假如不是直面浩瀚的绝对,说不定我会成为一个傲慢的家伙。也许不是我选择了谦卑,而是谦卑选择了我。这样说话很容易构成悖论。但是当“绝对”进入我的心灵时,我的确感到了一个怀疑论者的幸福。

  以坚定的姿态扼守谦卑,因此而获取一个开放的心灵,或许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庆幸的精神大事记。我现在已经不敢想象,一个傲慢的自我,他的精神的遭遇,将是什么样的蒙昧与沦陷。

 

   001,人可能犯错误

  人类最为宝贵的遗训、最值得信赖的说教、最有希望护佑我们走向真实的文明与进步的福音,很可能是这六个字:“人可能犯错误”。

  人可能犯错误——怀疑者像珍藏传家宝一样把它珍藏在思想之中。

  人可能犯错误——怀疑者对此从不怀疑,把它看成怀疑赖以植根的一大基础判断。

  人可能犯错误——怀疑者像佛教徒往复持诵“唵嘛呢叭咪吽”一样,往复持诵“人可能犯错误”这六字真言。

  承认“人可能犯错误”,也便勘透了人性的根本弱点,怀疑者赖此成为宽宏大度但又决不妥协的思想者。

  

  002,爱与公正

  J.弗来彻(JosephFlotcher)有言——“爱和公正是一回事,因为公正不是别的,就是对爱进行的分配。”这一命题解开了许多疑团,确实照亮了基督伦理学的多层面上的死角。困惑的良心(不同于可疑的良心)经常面临的每一个难题,实际上都可以归结为爱和公正的不谐调。

  弗来彻是美国当代著名论理学家,“境遇论理学”的创始人。他的这类言说的为不刊之论,也确实“照亮”了我对许多伦理纵深问题的思索。

  

  003,观察到的一个铁律

  自以为可能不犯错误的人,必然要犯错误;最邪痞的错误是以为别人会犯错误而他不会犯错误,即一贯正确——读书与经验,让我观察到这竟是一条铁律。

 

   004,误解或隔膜

  红尘扰攘,红男绿女们都在争着说话——人们都在匆匆地表白自己,试着让倾听者去理解。在大多数场合,误解,多于理解。或如鲁迅所说:隔膜。而人世的许多悲剧,往往也便起因于误解,更多地起因于隔膜。当我注意到话语氤氲的后面布满杀机的时候,我对人类的难于沟通充满恐惧。

 

   005,说“相遇”

  德国籍的犹太宗教哲学家马丁·布伯说:

  “凡真实的人生皆是相遇。”

  “与‘你’的关系直接无间,没有任何概念体系、天赋良知、梦幻想象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记忆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孤立而融入纯全。没有任何目的意图、蕲望欲求,先知预见横亘在‘我’与‘你’之间。在这里,甚至渴念也转换了自身,因为它已超越梦幻而转入呈现,一切中介皆为阻障,仅在中介坍塌崩毁之处,相遇始会出现。”

  但“相遇”并不总是可遇而不可求,只要不冷漠、不麻木,只要还对人生抱有一点儿希望、一点儿善根,人人都可以迎来一个又一个真性相遇的神秘时刻。这样的时刻,让我们的尘世生活变得可以接受,而我们的心灵也赖此变得柔和、丰富起来。

 

  006、民族的谎言

  罗曼·罗兰有一个意见,颇具启蒙意义。假如可以有所臧否的话,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人类最重要的言说之一。

  罗兰说:

  “每个民族有每个民族的谎言,而且都称之为理想;一个人从生到死都呼吸着这些谎言,谎言成为生存条件之一;惟有少数天生的奇才经由英勇的斗争之后,不怕在自己那个自由的思想领域内孤立的时候,才能摆脱。”

  007、温和地怀疑着

  我生性峻烈,不肯苟合,在许多当下时刻,相当偏激。这是我难于调整或控驭的性情“资质”倾向,对此,我很不满意。这样的脾气做一个怀疑论者,特别是做一个温和的怀疑论者,是困难的。但我在读书和行走中,经常不断地接受到我可以理解到的各种观念、价值,以及思想方法。这之中,以休谟为代表的怀疑论,温和的怀疑论,最为令我心动并折服。我相信怀疑,温和地怀疑着,是比较有趣的人生姿态;是比较有希望豁免精神局限的思想工具。这样,当我试图有所言说的时候,我就希望能够注意到我的秉性,并尽可能地不要受到可能滑入偏颇的诱惑。

  008、怀疑者与思想者

  每一个怀疑者都是个性十足的思想者。即使他们互相成为论敌,由于植根于怀疑的天性,他们互相之间总是怀有敬意的。那些不懂怀疑的家伙即使试图与怀疑者做朋友,也是没有资格的。

  009、我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我明白我的结构成分,我不是特殊材料做成的。

  010、激情支持人生

  我们必须有激情的支持才能不失希望的活下去。失去了激情,也便失去了生存的色彩,甚至,欲望。

 

  011·笑蜀《人权作主,国权为仆——马恩原著学习心得》语录

  笑蜀《人权作主,国权为仆——马恩原著学习心得》语录——

  欧美的国家观经历了三次大的否定。一是文艺复兴时期对神权的否定;一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对君权的否定;一是十九世纪对国家至上主义的否定。在第二次否定期间,卢梭的人民主权论广泛流行。在一般人看来,卢梭的政治思想就是民主思想、自由思想。这是失之偏颇的。其实,卢梭批判的只是君主权力、君主专制,而不是政治权力本身。卢梭认为:社会是从契约中产生的,社会的每个成员通过契约把自己的人格和权利让给社会全体,自己则受社会的“公共意志”的支配。这种“公共意志”是绝对正确、绝对服从“共同利益”、绝对不可假借。一言以蔽之,是拥有绝对权威的。“公共意志”的代表即“公我”,因而也拥有绝对权威。这样,卢梭就通过给政治权力赋予集体人格的方法,把政治权力神化了,使政治权力依旧至高无上。这就使卢梭走向了自己的反面:他的出发点是民主,而他的结论却是极权政治。

  ·金刚曰——

  要了解卢梭契约论的实质,了解欧美的国家观念变迁,了解积极自由可能导致的结局,了解政治哲学对“公共意志”的分析判断,这段话构成了极富启蒙意义的常识言说,但它蕴含的信息密度却超过了它的言说。政论文写作,朴素与准确的抽象必不可少,它是生成价值并造就价值增殖的话语方式之一。

  012·秦晖《自由主义与社会公正》语录

  秦晖《自由主义与社会公正》语录——

  哈耶克,他的公正观与诺齐克最为相似。他虽然很反对“社会公正”这个提法,但只要稍加分析就可以看出他实际上反对的是借“公正”名义侵犯个人自由的“社会”本位倾向。不仅“社会公正”,所有“社会XX”式的提法都是哈耶克不能认同的。哈耶克从根本上反对“人为设计”某种“理想社会”,不论这种理想是关于效率、关于公正、还是关于别的什么。可见这种反对体现的是自由主义的个人本位对社会本位(乃至其他名义下的整体本位)的拒斥,而不是“现实主义对理想主义”的拒斥,当然更不是权贵的私欲与强制对过程公正的拒斥。至于过程公正能否叫做“社会公正”,我以为只是个语言习惯问题。哈耶克讨厌“社会XX”式的提法,一是因为它使人想到哈耶克所不喜欢的社会党,二是因为哈耶克认为这个前缀有把“社会”人格化并使之成为“主体”之嫌。但不仅在今日中国的语境中这个前缀并无如此含义,就是在西语中也不见得都是如此理解。比如人们常说的“社会现象”、“社会冲突”等等。我们今天讲“社会”公正,无非是指一种社会状况,以区别于某一案例中的或一家一村一社区范围内的公正而已。这与哈耶克所反对的有何相干?

  ·金刚曰——

  何清涟的《现代化的陷阱》遭遇张曙光先生的批评,其中涉及何清涟对哈耶克“社会公正”概念的使用与阐扬。张曙光认为哈耶克是反对“社会公正”的;何清涟认为哈耶克反对的只是纳粹式的或苏联式的所谓“社会公正”;云云。现在看,这样的抽象概括并不能准确界定“社会公正”的学理精义,也不能有效梳理“非自由竞争社会”中的真问题。秦晖先生对哈耶克“社会公正”说的分析理解虽然简单,却颇得哈氏真义,也切中当下问题的实在。在这个问题上,何清涟张曙光或有不稳,吾从秦晖焉。

  013·李慎之《良心与主义》语录

  李慎之《良心与主义》语录——

  什么是后极权主义?后极权主义就是极权主义的原始动力已经衰竭的时期。用二十多年前因车祸去世的苏联作家阿尔马里克的话来说,就是革命的“总发条已经松了”的时期。权力者已经失去了他们的前辈所拥有的原创力与严酷性。但是制度还是大体上照原样运转,靠惯性或曰惰性运转。权力者不能不比过去多讲一点法制(注意:绝不是法治),消费主义日趋盛行,腐败也愈益严重。不过社会仍然是同过去一样的冷漠,一样的非人性,“权力中心仍然是真理的中心”。

  这个社会的最高原则是“稳定”。而为了维持稳定,它赖以运转的基本条件仍然是:恐惧和慌言。

  弥漫的、无所不在的恐惧造成了弥漫的、无所不在的谎言。

  ·金刚曰——

  哈维尔创造了“后极权社会”这一概念,用来指陈捷克乃至于东欧的极权时代的衰落。李慎之先生在论及良心与正义这样一个价值课题时,对哈维尔的“后极权社会”作了如此精辟的阐释。它的启蒙意义不言而喻。但我更为看重的是,作者借他人之美酒浇自家胸中块垒的言说智慧与方法。当着问题丛脞而令人不辨缓急轻重之际,当着哈维尔的意义有待东方化整合之际,对“后极权社会”的言说就不是可有可无的了。话语方式,在此开始呈现为博弈中获取胜算的技巧。也可以说,言说者赖妥协而获得了言说的被允许。也许尴尬,或者丑陋,但它却是东方语境中最实在也最有意味的言说了。

  014·个人的智慧

  个人的智慧种种,我以为比较重要的有两个:一是懂得休闲,一个是懂得创造。休闲是为了更好的创造,创造是为了更好的休闲。

  不懂得休闲的工作狂与不懂得创造的呆傻汉,都是造物的浪费。

  015·朋友间的智慧

  朋友间的智慧:互相理解、互相利用。

  我希望朋友理解我,我也理当理解朋友,这样就有了相互获得安慰的可能性;我希望朋友利用我、也肯于被我所利用,这样证明了我在朋友心中以及朋友在我心中的价值。

  不能或不想互相理解的朋友,不是朋友,因为他们缺少了默契和心灵沟通;不能或不想互相利用的朋友,不是朋友,因为他们互相不成为价值。

  朋友,不是无条件的。

  016·情人间的智慧

  情人之间互相赞美、互相玩弄,也便进入了艺术境界。

  你不愿意赞美他(她),哪里有爱?你不愿意玩弄他(她),哪里有性?没有爱,没有性,谈什么情?说到底,情人之间是一种需要,而需要,“无荣无辱无咎”(郑板桥语),它不过是一种朴素的现实而已。

  事实上,爱情亦然。爱情并不多么光荣荣耀,也不怎么可耻耻辱,更不存在过错错误。男女之间真情真意地互相赞美,真情真意地互相玩弄,就是爱情。

  当我真情真意地赞美、玩弄我的情人,以及我的情人真情真意地赞美、玩弄我的时候,我们互相感觉得到:我们的智慧有了回报,那就是快乐。

  017·企业的智慧

  企业的最高智慧是获取竞争优势、争取真诚合作。

  企业的利润目标的实现由竞争优势而获得;企业的成长发展由合作联合而推进。

  018·国家的智慧

  国家的最高智慧是推进文明、无为而治。

  所有背离文明的举措都无异于画地为牢;所有以运动形式推动人造理想目标达成的模式都属于好大喜功——而好大喜功,宿命般的隐含着悲剧的陷阱,或者,它压根就是野心家的一道宏阔布局(野心家以一己之力与社会搏弈,在同党与拥趸的呼应中,赢取所谓事业的辉煌——而他们往往也就辉煌了。但社会从此流淌了无数无辜者的眼泪与鲜血)。所有的以暴易暴,政治试验,都是远离文明,也远离无为而治的。

  019·国际社会的智慧

  国际社会的最高智慧是适度威慑、适时妥协。

  说到底,人是需要恫吓的动物,而丛林原则,不幸竟是星球的现实。但是从肉体、心灵到经济利益,完全彻底地征服一个族群,一个国家,(并非不可能,但)代价巨大。为了“双赢”局面的达成,妥协,就成为威慑的另一面。

  不懂得适度威慑或不懂得适时妥协,都是同样愚蠢的。 

  020·怀疑者的在场与不在场

  怀疑者对人类应该追求幸福的说教从不怀疑。在此类思想领地,怀疑者往往是缺席的。

  但什么是人类追求的幸福呢?这时候,怀疑者往往在场。他们的分析穷原竟委,表现着思想者不衰的热情,如苏格拉底、笛卡儿、蒙田、休谟、康德、帕斯卡尔、赫胥黎、卡夫卡……

  在霸权说教充斥于意识形态并开始危及人类幸福的种种可能时,怀疑者往往在场。他们秉持特立独行的姿态,发布惊世骇俗的言论,往往因思想而被定罪,替自己的民族或人类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如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柏杨、雷震、殷海光、顾准……

  021·悟

  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开悟状态——醒悟、省悟、觉悟、领悟、感悟、解悟、憬悟、颖悟、神悟……当此时刻,我们变得丰富而又澄澈。

  就现象、经验和实质而言,我们经常性地处于麻木、焦虑、迷惘、冲动这类愚蠢的危机状态之中,赖开悟,我们得救。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救出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上帝说:人当自救,上帝才能救你。孔子说:君子反求诸己。

  懂得自己救自己,或许是最高开悟状态。

  022·普朗克说

  普朗克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晚景凄凉,战争后期,他的住宅遭还遭到轰炸。但普朗克安慰自己说:“世界上任何权势也剥夺不掉最高的善,这就是纯正的意向,以及尽我们良心的职责。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纯正的意向”“尽我们良心的职责”,这话给我持久的鼓舞。

  023·真实与朴素

  人间的所有的规则和定律,也不过就是趋近真实和朴素这几个字。不管你在做什么,经受了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还守着朴素的东西,给世界以真实,你就是精神上富有而又透明的——假如我们不是一个精神的人,活着,就的确是一种负担了。

  就像文坛,许多招摇着种种术语的东西是荤汤,不是矿泉水一样,在生意场上也有荤汤,欺诈与奢华就是。

  024·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认同这一观念将有希望豁免专制、皇权、法西斯及种种不人道行径。

  这也是一块试金石。一种主义、一个运动、一部法规、一套管理模式(政治的、经济的等等),如果打出的旗帜出卖或践踏了人的权利,它就是非人道的、不可信的。无论他的来头有多大、有多少“群众基础”、舆论如何为之吹捧,它也不可能赢得我的尊重。

  没有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并不存在;只有不断地实现或完善人的自由的经常性的工作。打着“最终目的”的旗号,最有可能把人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传统的悲剧在于:从来不曾有人警惕于此……

   020·怀疑者的在场与不在场

  怀疑者对人类应该追求幸福的说教从不怀疑。在此类思想领地,怀疑者往往是缺席的。

  但什么是人类追求的幸福呢?这时候,怀疑者往往在场。他们的分析穷原竟委,表现着思想者不衰的热情,如苏格拉底、笛卡儿、蒙田、休谟、康德、帕斯卡尔、赫胥黎、卡夫卡……

  在霸权说教充斥于意识形态并开始危及人类幸福的种种可能时,怀疑者往往在场。他们秉持特立独行的姿态,发布惊世骇俗的言论,往往因思想而被定罪,替自己的民族或人类背上沉重的十字架,如帕斯捷尔纳克、索尔仁尼琴、柏杨、雷震、殷海光、顾准……

  021·悟

  我们可以有各种各样的开悟状态——醒悟、省悟、觉悟、领悟、感悟、解悟、憬悟、颖悟、神悟……当此时刻,我们变得丰富而又澄澈。

  就现象、经验和实质而言,我们经常性地处于麻木、焦虑、迷惘、冲动这类愚蠢的危机状态之中,赖开悟,我们得救。

  在这个世界上,能够救出我们的,只有我们自己。上帝说:人当自救,上帝才能救你。孔子说:君子反求诸己。

  懂得自己救自己,或许是最高开悟状态。

  022·普朗克说

  普朗克在德国法西斯统治时期晚景凄凉,战争后期,他的住宅遭还遭到轰炸。但普朗克安慰自己说:“世界上任何权势也剥夺不掉最高的善,这就是纯正的意向,以及尽我们良心的职责。惟有这样,我们才能获得持久的幸福。”

  “纯正的意向”“尽我们良心的职责”,这话给我持久的鼓舞。

  023·真实与朴素

  人间的所有的规则和定律,也不过就是趋近真实和朴素这几个字。不管你在做什么,经受了什么样的失败,只要你还守着朴素的东西,给世界以真实,你就是精神上富有而又透明的——假如我们不是一个精神的人,活着,就的确是一种负担了。

  就像文坛,许多招摇着种种术语的东西是荤汤,不是矿泉水一样,在生意场上也有荤汤,欺诈与奢华就是。

  024·人是目的而非手段

  人是目的而非手段,认同这一观念将有希望豁免专制、皇权、法西斯及种种不人道行径。

  这也是一块试金石。一种主义、一个运动、一部法规、一套管理模式(政治的、经济的等等),如果打出的旗帜出卖或践踏了人的权利,它就是非人道的、不可信的。无论他的来头有多大、有多少“群众基础”、舆论如何为之吹捧,它也不可能赢得我的尊重。

  没有最终目的,最终目的并不存在;只有不断地实现或完善人的自由的经常性的工作。打着“最终目的”的旗号,最有可能把人当作手段而不是目的。

  传统的悲剧在于:从来不曾有人警惕于此……

  025·伪善

  伪善,当其发生之际,是缘于动机的。

  面对伪善,我态度摸棱——我耻与伪善同行;但一味敲打此辈七寸,又恐此辈干脆撕下面具,一力作恶……

  拉罗什福科尝曰:“伪善是邪恶向德性所表示的一种敬意。”这就是说:伪善事实是知道自己丑陋的。伪善在掩饰自己丑陋的一面,试图有所言说,它不肯把自己真实的一面展现出来。这样,我希望伪善能够永远伪善下去——有一位小说家说:美国一家精神病院的喷水池上刻着一段意味深长的铭文:“永远佯装好人,上帝也会原谅。”

  026·道德,不可炫耀

  炫耀道德行为业已堕入功利俗境。

  027·故意的误解

  故意的误解,往往是指向善良的人、指向弱者的。是对善良的人,对弱者的变相欺凌,是一种讹诈,一种情感的讹诈;一种伎俩,一种玩弄感情的伎俩。

  028·“喜欢”的心理背景

  我们往往对自己比较熟悉或习惯的东西持一种“喜欢”的态度。往往,我们不喜欢的,正是我们不熟悉或不习惯的;我们最不喜欢的,正是我们最不熟悉最不习惯的。

  029·与陌生结缘

  阅读习惯的形成,很难改变。

  一般来说,人们只选择那些他们熟悉的作家或主题去阅读,较少涉猎陌生的作家或主题。但是,只有与陌生结缘,才是令人生丰富的法门。不断地与陌生结缘,是令人生不断丰富的法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乐于走向“杂学”而不乐于走向所谓“专业”。与陌生结缘,是人生一大乐事。孜孜矻矻去弄一种学问,也许很值得钦佩,但是不可能赢得我的欣赏。我与那些自负的教授们的分歧往往也在这里。

  030·轻易的否定就是浅薄

  囿于一孔之见的读书人往往容易形成轻易的否定意见。轻易的否定就是浅薄。读书越多,越是不敢轻易的作出否定意见。

  031·舍弃,也是选择

  舍弃选择就是选择舍弃。我们无往不在选择中。

  032·爱与理解

  爱是一开始就爱的,一见钟情。理解是一开始就理解的,一见如故。

  对于恋爱中的男女而言,爱就是理解,理解就是爱。爱和理解不存在孰先孰后的问题。

  033·仪式与信条

  仪式与信条是宗教的主要现象。但是,仪式对于构成宗教的规定性而言,是无足轻重的,它始终外在于宗教最根本性的东西。而信条则构成了宗教的本质。无须检验、不容怀疑,是信条的质的规定性。

  当某些借助理论语言为载体的主义、制度、条例、礼法、指令,以及诸如此类的东西,被认为无须检验、不容怀疑时,它们便获得了神奇的先验性,尽管按其结论而言,它是摸棱两可且前途未卜的。

  由于先验性,它们与宗教中的信条取得了相似性;在与宗教的比较中,它们成为“类信条”。

  颁布或信仰“类信条”的行为系统也便成为“类宗教”现象。

  “类宗教”盗用了宗教的庄严并由此而获得了“类信徒”的膜拜力量。

  时局、世局因为“类宗教”现象的存在变得纷乱不堪了。

  我们生存的世界上,“类宗教”现象并不鲜见。

  034·怀疑的火炬

  怀疑的火炬能够洞烛教科书的是非利弊,引导我们走出昏暗的隧道。

  035·神秘现象往往并不神秘

  世俗生活中的神秘现象并不如世人想象的那样多。神秘,是因为我们不能理解。

  036·学术与艺术

  学术多是反映时代的需要;艺术多是反映内在的需要。

  学术是人类智慧的表达;艺术是人类智慧的表现。

  学术多回答“为什么”;艺术多回答“怎么样”。

  学术可以距政治较近;艺术应当距政治较远。

  学术更多地仰仗于学养;艺术更多地仰仗于才情。

  037·思想者

  怀疑,是思想者的生存姿态,也是思想者的思考方法。

  思想者于怀疑之旅的行走是一种跋涉(用一种类似诗的语言说):在困惑的泥淖中出生入死,不断地诘问、批判,走过一个个精神驿站。

  038·平等

  经济学应当解决分配的机会平等问题。但是,平等,是可能的吗?

  实现人类社会的平等,或许永无可能。

  鼓吹为人类社会的平等而奋斗,是一场造梦运动。但若是反过来,鼓吹不平等现象“存在的合理性”,为现存的不平等的社会制度去辩护,譬如鼓吹“腐败有理”等等,却是一场为虎作伥、率兽而食的主奴双簧演出。

  039·出版自由

  卡尔·马克思关于普鲁士当局扼杀出版自由的评述与批判,是马克思主义最让我欣赏的理论。

  安德鲁·汉弥尔顿为《纽约周刊》出版自由所作的辩护,是人类最重要的文献之一。

  我倾向于认为,一个族群最深刻的命运流程,决定于这个族群对出版自由的价值判断。

  040·天人合一

  天人合一:一种在哲学贫困的土壤上诞育的贫困哲学。

  “天”,“人”,怎么个“合一”法?

  古往今来,论者伙亦。然多是猜测,附会,比类,人云亦云,没有谁曾把这个“哲学范畴”阐释明白。有谁可以用现代语言理性地而不是情绪化地把“天人合一”解释清楚吗?

  041·情欲的伪装

  当我们秘密地袒露情欲时,很少有人肯于戳穿,因为他(她)也如此。

  女人向男人展示一件花衣裳,她就是以一种秘密的方式袒露着她的情欲。男人向女人展示一部汽车,或者,一个引为自豪的职位,他就是用一种秘密的方式袒露着他的情欲。男人和女人在这种时刻,对情欲二字秘而不宣。

  042·民主与自由

  民主是手段或方法;自由是价值或目标。

  混淆民主与自由的理由,没有一条可以成为理由。

  043·汉语写作的惯性陷阱

  在许多时刻,汉语写作的“对对子”习气或曰“骈文化倾向”,常常令写作者舍象了思想的准确或内容的真实,而趋近于骈文式对称的隐秘的,类似于无意识的写作冲动,从而获得为形式所陶醉的叙述快感。

  ——我常常有这个恶习,以至于稍不留意就牺牲了精神的一贯性,而妥协于形式的快感。

  汉语写作的惯性陷阱对于汉语写作者而言,是在在皆是的;现代写作,应当对此保持足够的警惕。

  044·权力寻租与经济自由

  在权力寻租活动中,有实力有关系行贿的法人或法人代表,与无实力无关系行贿的法人或法人代表,在市场竞争条件下,是不平等的;后者就是“不自由”的——有趣的是,前者,也并不是“自由”的。因为行贿人在从投资预算到获取利润这个周期中,非经济因素即权力的干预,令他加大了成本,而加大成本,是他所不希望的;尽管在恶性竞争中,他获得了胜出的“机会”,但是,他仍然认为这是不平等的,因为寻租者的“机会”更优越。

  在寻租普遍的腐败条件下从事经济活动,没有自由人。

  045·政治自由

  如果我没有选举权或被选举权,或在选拔(而非选举)制度下被迫参与等额选举;如果我不能享有言论或出版自由,不能抨击我看到的社会丑恶或政治腐败;如果我看到法律背后我所陌生或我所熟悉的行政力量在秘密地干预司法活动,并总是恐惧着法律判决的不公正;等等,我就是不自由的。

  046·马丁·路德与六祖慧能

  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破除了对权威的信仰,却恢复了信仰的权威;他把人从宗教解放出来,却把宗教变成了人的内在世界(参马克思语)。就这层意思看,马丁·路德与六祖慧能很相象。

  047·基督与佛陀

  基督入世;佛陀出世。教堂多建于城邦;寺庙多建于山林。基督徒重视传教布道;佛教徒重视参禅打坐。基督教更富于伦理色彩;佛教更富于哲学色彩。

  048·宗教

  宗教是人类的心灵归宿。宗教是人类的精神家园。宗教是人类生活的奇葩。宗教是可以理解的现象。宗教并不神秘。——类宗教不在此列。 

  049·自由之路

  于自由之路走完生命者,寥若晨星。

  050·真诚,有时也是虚假的

  中国的问题成千上万,每一个富有良知的读书人都该对此给出自己的分析。如果不是看到问题,分析问题,只是一味地小资式抒情,或义和团式叫喊,我怀疑这类朋友的真诚——如果这类朋友强辩:我们是真诚的!我要说的是:如罗曼·罗兰所说:在许多时刻,我们的真诚都是虚假的。我所能给出的例证就是:第三帝国的群众,在“真诚”地呼喊自己的元首的时候,就是虚假的。

  051·动物性与思想性

  我在最接近动物性的时刻,往往感觉着感官的快活;但是,快活之后就是空虚;所以还得琢磨些事情,这样,也就有了一点儿思想性。我在最接近思想性的时刻,往往感觉着灵魂的快活;但是,快活之后就是惆怅;所以还得胡搞些事情,这样,也就有了一点儿动物性。

  052·草民与公民

  草民,不同于公民,他是既无权利也无责任的。没有权利就没有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