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




  [原文]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八章

  [要义]

  高尚的善像水一样,水处在众人讨厌的低洼处,居下不争,滋养万物,默默无闻,而且博大宽容,藏垢纳污,包容一切,因而水性接近了道,得道之人像水一样,老子借用水的品德来像征、描述道的风格。道是绝对、永恒、无限的宇宙本体,本体不可言说,只能体悟意会,因为超验的本体无法用经验的语言来表达,一旦用语言来说解,它就不是本体了,就成了形而下的具体事物了。但为了让人们觉解道,我们只能勉为其难,说不可说,借用相似的事物以比拟。只能说道像什么,而不能说道是什么,老子也只是说“上善(道)若水”,水几于道,而不会说道是水,因为道是水的话,它就成了经验界的具体事物了,成了有限的相对的暂时的了,不足以为万化之源,不能成为宇宙万物的本体。

  老子非常欣赏水之居下不争、润物无声、包容博大的品性,觉得以水喻道是最恰当不过的了。他多次提到水:“江海所以能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为百谷王。”(六十六章)江海处百川之下,故百川归之,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是一切河流的总汇,百川归之而为水王。老子之道也像江海一样无所不包,它产生了宇宙万物,宇宙万物最后又复归于它。老子因而奉劝最高统治者也要有这种胸怀,“是以圣人欲上民,必以言下之;欲先民,必以身后之。是以圣人处上而民不重,处前而民不害,是以天下乐推而不厌,以其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六十六章)这里的“圣人”是道家的“圣人”,是以道治天下的哲学王。他若想出众人之上,必定要使自己的言谈谦恭而退居众人之下;若想在众人之先而领导他们,必定要将自身利益退置于众人之后。因此圣人虽居上,而民不觉其沉重;圣人虽居前,而民不以其为妨碍,天下人乐于拥戴他而不厌烦。因为他谦下不争,因而天下没有与他竞争的,真和他竞争也没有能竞争过他的,因为他像大海一样。富于辩证智慧的老子深知上下前后的对待转化关系,因而为统治者提出了一套谋略,要上先下,两极相通,下之极即上之极;要前先后,后之最即前之最。“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以其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下王。正言若反。”(十八章)“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四十三章)天下最柔弱的是水,但这最柔弱的能攻克最坚强的,没有可以代替它的,两极相胜。俗话也说:“绳锯木断,水滴石穿。”柔弱胜刚强的道理天下人都知道,但几乎都不能运用。圣人说:能够承受国家耻辱危难的,才称得上国家的主人;能够担负起国家的灾祸的,才称得上天下的君王。正面的表述暗含着反面的意义。天下最柔弱的东西可以在天下最坚硬的东西中间驰骋往来,坚固的城墙却禁不住大水的侵蚀,厚硬的木船最终被海水沤烂。“人之所恶唯孤、寡、不谷,而王公以为称,故物或损之而益,或益之而损。”(四十二章)人们最讨厌的莫过“孤家”、“寡人”、“不谷”这些称呼,而帝王君主以为自称,有些事物损之反而使其受益,有些事物益之反而使其受损。“洼则盈”(二十二章)低洼处反而水多充盈,这和“谦受益”一个道理,谦者欠也,低下而不自足自满,故还能好学、受益而不断进步。“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二十八章)知道刚强,却甘守柔雌,宁愿做天下最卑低的溪谷。“譬道之在天下,犹川谷之于江海。”(三十二章)道是天下万物的归宿,就像百川自动归于江海一样。“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四章)道体冲虚博大,像深渊一样,是万物的老祖宗,用之不竭,填之不盈……

  严格说来,老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真正的大哲学家。他是孔子的老师,比孔子大二十多岁。《史记·老子韩非列传》:“老子者,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世之学老子者则黜儒学,儒学亦黜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汉书·艺文志》:“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

  苦县厉乡在今河南省鹿邑县太清宫镇,太清宫原是建于东汉末年的老子祠。由于注意养生,老子活了百余岁,堪称老寿星了。而周游列国,累累如丧家之犬的孔圣人只有七十三岁。

  老子是“周守藏室之史”,即东周王室图书馆的官员,管理王室的典籍,有机会博览群书,更能熟读民间得不到的卜筮之书《易经》,甚至夏之《连山》、殷之《归藏》等类似书。

  每个人的学术成就都是吸取了以往的文明成果,再结合当代的生活经验,而加以发挥创新的。老子也不例外,他寝馈于艰涩深奥的《易经》中,吮咂了其中的伟大智慧,又披阅了历代王朝的兴衰史,分析春秋末年的社会现实,从而锤炼出了万古不朽的智慧宝典《道德经》五千言,创立了道家学派。

  这是一首凝炼隽永的哲理诗,高度压缩和包容,是人生智慧的结晶,是历史经验的沉淀,是内养生外治国的大道理,以“道”为本,建构了上至帝王御世、下到隐士修身的哲学体系。道家哲学也是天人合一的哲学,也是体用一原、显微无间的,也是三才之道的,也是内圣外王的,不过道家的圣人和帝王与儒家的圣人和帝王不一样。道家用阴(居下,不争,守柔,贵虚,自然无为),儒家用阳(刚健进取,奋发有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忠孝悌友爱)。一阴一阳之谓道,共同构成中国之文化太极,儒道互补,儒主道从。儒家正面社会人生,积极入世,道家可入世可出世,从反面用否定的方式入世。孔子说:“我爱你!”老子则爱之极而恨之切,说:“我不喜欢你(的缺点)!”如此而已。

  老孔都从《易经》这座神秘的殿堂里走出来,老子因之留下了《道德经》五千言,孔子留下了《易传》。有人说老子受《归藏》(即《坤乾》,以坤为首卦,万物莫不归藏于地)影响而形成柔弱胜刚强的思想,这种说法没有足够的证据,《归藏》早已失传,老子时代已看不到了。我认为学生可以背叛老师而开辟自己的学术天地,老子仍然是受了《易经》的影响而建立自己的体系的。有人说《易经》首乾,以阳为主,《易经》那里应该是柔弱顺刚强,而不是柔弱胜刚强。这是汉儒编定的卦序,《易经》原来的卦序(先天次序)也是首坤的。即使首乾,也不妨碍老子用坤用阴。老子是在精通阴阳学说的基础上而重阴用阴的,并不是只强调阴,“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知其荣,守其辱,为天下谷。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二十八章)老子发挥了《易经》中的阴性卦,如坤、谦、无妄、损、颐、明夷、遁、巽、观、艮、节、复、随等卦,把用阴哲学发挥到了极致。

  老子在中国哲学史上的地位跟西方哲学史上的巴门尼德的地位差不多,巴门尼德运用理性的抽象创建了以“存在”为本体的形而上学,老子也以其深刻的理论思维能力从八卦、五行、二气中抽绎出一个形而上的本体,创立了以道为最高范畴的哲学体系,使哲学真正从原始宗教的迷雾中解放出来,又摆脱了以具体物质形态为本原的朴素唯物主义。

  [故事]

  在那个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哲学也同样发生大飞跃,人类从认识宇宙转而审视自我,从探索杂多的现象界转而追寻万物背后的本质,作为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辉煌起来。老子等中西哲人都喜欢借水以阐明哲理。《孙子兵法·虚实篇》:“夫兵形像水,水之行避高而趋下,兵之胜避实而击虚,水因地而制行,兵因敌而制胜。”战争的情形像水流一样,水往低处流,仗往虚处打,水因地形高低不同而往低处流,战争要根据敌人情况不同而采取相应的战略战术以取胜。“兵者,诡道也。”千变万化,错综复杂,如流水之善变。

  《论语·子罕》:“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孔子站在河边,看到河水日夜不停地奔流,感叹人生易老,时不我待,人应该像河水一样自强不息,刚健有为!《易传·象传上》:“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荀子·宥坐》:“孔子观于东流之水。子贡问于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见大水必观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遍与诸生而无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义。其洸洸乎不屈尽,似道。若有决行之,其应佚若声响,其赴百仞之谷不惧,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约微达,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鲜洁,似善化。其万折也必东,似志。是故君子见大水必观焉。”

  《孟子·告子上》:“人性之善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善,水无有不下。”人性本善,如水之流下,乃自然天性,人没有不生来即善的,正如水没有不往低处流的一样。但孟子这个比喻犯了异类不比的错误,人性善和水流下没有什么可比性,我们同样可以说:“人性之恶也,犹水之就下也,人无有不恶,水无有不下。”其实人性无所谓善恶,生来如一张白纸,怎么图画都行,完全是后天塑造。正如孔子所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生性都是差不多的,由于后天的积习或努力而拉开了距离,“狼孩”、“熊孩”的发现就证明了这个道理。告子也这样说:“生之谓性。”“ 食色性也。”“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性犹湍水也,决诸东方则东流,决诸西方则西流,人性之无分于善不善也,犹水之无分于东西也。”人性论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哲学问题,中外古今的哲人纷纷论之而不休。

  《管子·水地篇》:“地者,万物之本原,诸生之根莞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生也。水者,地之血气,如筋脉之流通者也。”“人,水也,男女精气合,而水流形。”“水者何也?万物之本原也,诸生之宗室也,美恶、贤不肖、愚俊之所产也。”认为水是地的血气,又认为是人和万物的本原,万物都是由水构成的。

  在古希腊哲学家中,最早探究世界万物本原的是米利都学派的创始人泰勒斯,他诞生于世界文化轴心时代的公元前六世纪,和中国的老子孔子、印度的释迦牟尼同时。他把水看成是世界万物的本原和始基,水产生了万物,万物又复归于水。

  老子也认识到水是生命的源泉,不光人,农作物和飞潜动植等都离不开水,都得水的滋润才能生存,水最能生长化育万物了。而且水往低处流,乐居下而不争高,藏垢纳污,胸怀宽广,大度能容,至静至柔,又至动至刚,摧坚克强无能过之。记得读大学时,一位女同学的座右铭是:“温柔如水,热情似火,冷淡如冰。”有一次被教中国哲学的老师发现了,老师让她改为:“温柔如水,热情如水,冷淡如水。” 并引用了几句老子赞水的话,说得那个女同学口服心服。水柔能克刚,波涛汹涌无坚不摧。自古英雄难过美人关,多少豪杰死于美人的床上,一个赤裸裸的美人是无所畏惧的,最勇于拼命的,也是最可怕的,坏女人比坏男人更可恶可怖。不可一世的吴王夫差却迷于有心脏病的西施,西施捧心颦眉,夫差就吓得尿下,最终吴国丧于这个越国间谍手里。“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也乖乖地拜伏在弱不禁风的虞美人脚下,兵困垓下,四面楚歌,霸王别姬突围,美人自刎励夫。

  老子特别发挥了《易经》中谦、无妄、坤、明夷、颐、遁、损、复等卦,特别是前三卦,形成了自己的自然哲学、阴柔哲学。无妄就是顺物自然而不妄作,让人放弃一切主观愿望和期待,该来的自然就来了,不该来的自然也不会来。坤卦六爻纯阴,当冬至日,乃阴之极,故为老母或女婴;乾卦六爻纯阳,当夏至日,乃阳之极,故为老父或男婴。乾坤是阴阳两极,故为易之门户。如果说六十四卦表证了一年的阴阳变化过程,正是双重否定一个周期,乾坤是两个度,过坤则质变,子后一阳生,开始长阳消阴;过乾又质变,午后一阴生,开始长阴消阳,如此循环往复以至无穷。坤为大地,厚德载物;坤为黑夜,不见光明;坤为绝对静止、潜态。小儿纯阳体,小女纯阴体,元身未破,童贞纯洁。因为两极相通,返老还童,故乾为老父又为小儿,坤为老母又为小女。老子深明阴阳之理,把得道之人喻为“未孩(咳)之婴儿”,即是坤小女也,把道比作“玄牝”,即坤老母也,“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老子深深咂味坤卦,知道应该效法大地,“人法地”,要像大地一样宽广,居下不争,承载万物,安定、宁静而稳重。“安贞吉”,安宁贞静自然吉利,故倡清静无为。“治大国若烹小鲜”,治理大国要因循自然,不要勤扰民。“履霜坚冰至”,踏着霜,则知坚冰不久将结,须防微杜渐,因而老子说:“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看到“括囊无咎无誉”,扎住口袋,不进不出,封住嘴巴,无咎无誉,所以倡不言之教,收无为之益,“圣人行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看到“利永贞”,则知利于永远用阴、守静、贵柔、守雌。上地下山为谦,谦之言欠也,嵌也,遣也。山像征功高出众、卓立如山的伟人,地代表平凡广大的老百姓,虽然功高如山而言行谦下于众,众人自然喜欢他拥戴他。本来山是大地中的一部分,后来逐渐崇高卓越起来,再高大也是站在大地上,离开了大地,高山则无所以立,所以脱离了群众的领袖就很危险了,安泰不离地母而无人敌之,一旦被引诱到半空中,便死于对方的刀下。大山甘心嵌回大地中,功勋卓著又非常谦虚的伟人甘愿从哪里来再遣返到哪里去,花木兰凯旋家园,哪有母亲不高兴之理?哪有乡亲不欢迎的?所以说“劳谦,君子有终吉。”有功劳而谦虚,自然有好结局了。相反,一个创好了而忘却家乡父老的人是决没有好结果的,连家人、村民都反对他,怎么会不凶险呢?陈世美不就是这种忘恩负义之徒吗?中了状元就忘了前妻秦香莲和父母了,做了附马的陈世美有着享不尽的荣华富贵,花天酒地,纸迷金醉,衣紫腰金,出车入轿,前呼后拥,好不威风!搂着金枝玉叶的公主,比和蓬头跣足、荆钗布裙的农妇在一起有味多了。可怜兮兮的秦香莲拉扯着一对儿女,和公婆一起艰难度日。公婆去世了,她东借西凑把老人拥殡到土底下,咬咬牙领着儿女要饭逃荒来到东京,昧了良心的陈世美不认她,还派人去杀她,她一怒之下告到包青天那里,包公铡了负心贼,为秦香莲出了气!陈世美金榜题名时忘了家乡生身地和家中亲人,成了上山下地之剥,一个高高在上骑在人民头上作威作福的剥削者,“贯鱼以宫人宠”,“硕果不食”,酒色伤身,元气斫尽,日薄西山,不久就要夷为平地了。故曰:“不利有攸往。”再继续这样醉生梦死,小命就呜呼哀哉了。人如谦虚,无往不利,故谦卦六爻爻辞都吉利。“谦谦君子,利涉大川,吉。”即使遇上艰险,有众人相助,自然会逢凶化吉,遇难呈祥。谦者欠也,不足之谓也,言行常觉不足为谦。卦像大山嵌入地中,山自觉不足也。不足则能受物而长进,盈满则不能接受新东西,故《尚书》曰:“谦受益,满招损。”今人则说:“谦虚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老子深深琢磨透了谦卦,从而阐发了许多深刻的宇宙人生哲理:“生而不有,为而不恃,长而不宰,是谓玄德。”(五十一章)“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锐之,不可长保;金玉满堂,莫之能守;富贵而骄,自遗其咎。功成身退,天之道。”(九章)“知足不辱,知止不殆,可以长久。”(四十四章)“知足之足长足矣。”(四十六章)“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六十三章)“万物作焉而不为始,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弗居,夫唯弗居,是以不去。”(二章)“大道泛兮,其可左右,万物恃之而生而不辞,功成不名有,衣养万物而不为主。常无欲,可名于小;万物归焉而不为主,可名为大。以其终不自为大,故能成其大。”(三十四章)“大国者下流,天下之交,至下之牝,牝常以静胜牡,以静为下。故大国以下小国,则取小国;小国以下大国,则取于大国。故或下以取,或下而取,大国不过欲兼畜人,小国不过欲入事人。夫两者各得其所欲,大者宜为下。”(六十一章)“知止可以不殆。”(三十二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