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原文]
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三十八章
[要义]
道德最高尚的人,不注重表面形式上的道德,因此他才真有道德;品德低下者,故意显示有道德,所以没有道德。这仍然是从两个层次而言的,是老子一贯的命题方式:大德不德。“大德”是形而上的本体的玄德,是真正得道之德,“不德”是不有心为德,不表现自己有德,是不为形而下的具体的品德。
[故事]
《聊斋志异》之《考城隍》中有一句话:“有意为善,虽善不赏;无意为恶,虽恶不罚。”正是对老子这句话的注解。上善不善,最高的善是不有意为善,有意为善是沽名钓誉;下善不失善,低级的善是有意为善,是假善,假仁假义,施恩图报,或怀着不可告人的个人目的去为善。同理,上德不有意为德,是
真正的品德;下德处处不忘表现有德,是虚伪的品德。正如“古之学者为己”是真正的学,是提高自己的境界;“今之学者为人”,是表面上做给人看的学,不是真正乐之者。
助人为乐不留姓名就是“上德”,助人望报或别有目的则是“下德”。一般的人修养不够,做不到无心为善;在当今这种物欲横流的时代,就连有心为善的人也很少见了。
与孙武齐名的吴起最善用兵,一是足智多谋,二是士卒卖命,故能百战百胜。《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起之为将,与士卒最下者同衣食,卧不设席,行不骑乘,亲裹赢粮,与士卒分劳苦。卒有病疽者,起为吮之,卒母闻而哭之。人曰:‘子卒也,而将军自吮其疽,何哭为?’母曰:‘非然也。往年吴公吮其父,其父战不旋踵,遂死于敌。吴公今又吮其子,妾不知其死所矣,是以哭之。’文候以吴起善用兵,廉平,尽能得士心,乃以为西河守,以拒秦韩。’”吴起之所以对士卒好,还亲自为士卒吮吸疮疽的脓血,并非真心行好,而是为了让士卒感恩图报,战场上为他卖命,这便是“下德”。当然具有吴起这种“下德”的将军今天也几乎见不到了,有几个将军能与士兵同甘苦?士卒的母亲哭着说出了吴起的险恶用心,当年也是吴起为这个士卒的父亲吮脓,结果士卒的父亲冲锋陷阵勇往直前,很快便战死了;如今吴起又为士卒吮脓,不久又会牺牲在战场上了,所以士卒的母亲闻而哭之。
《战国策·齐四》:“于是约车治装,载券契而行。辞曰:‘债毕收,以何市而反?’孟尝君曰:‘视吾家所寡有者。’驱而之薛,使吏召诸民当偿者悉来合券,券遍合,起,矫命以债赐诸民,因烧其券,民称万岁。长驱到齐,晨而求见,孟尝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见之,曰:‘债毕收乎?来何疾也!’曰:‘收毕矣。’‘以何市而反?’冯谖曰:‘君云视吾家所寡有者,臣窃计,君宫中积珍宝,狗马实外厩,美人充下陈,君家所寡有者,义耳!窃以为君市义。’”市义就是市德,收买人心,不是真正的为善,因而是下德。孟尝君田文的门客冯谖去田文的封邑薛为之收债,临走时他问孟尝君回来买点什么呢?田文说买点家中没有的。冯到了薛地,召集债务人们,一把火烧了所有债券,债务人欢呼万岁!回来他向田文交账说,身为相爷,家中珍宝狗马美人等应有尽有,所缺的只有义,也就是您对薛人的关爱和薛人对您的拥戴,所以把债券一把火烧了,为您买了义(民心)回来。冯谖是为了田文准备退路,何尝真的爱民行善?然而像他们这样的作为在今天也很难见到了。
《史记·淮阴候列传》:“淮阴候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乞食,人多厌之者。……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
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韩信是个市井流浪儿,当不了官,做不了买卖,常贴着人家吃白食,人都厌烦这个“嘴上抹石灰”的青年。有一回他在城下钓鱼,很多老妈妈在那里漂洗棉絮,有一个老妈妈看见韩信没饭吃,就把自己的午饭分给他一些。就这样一连漂洗了数十天,韩信跟着那位好心的老妈妈吃了数十天饭。韩信非常感激,说以后一定重重报答她,老妈妈生气地说:“男子汉大丈夫不能自己挣饭吃,我可怜你才给你饭吃,哪里希望你回报啊!”这位老婆婆不是故意为善,而是出于慈母之爱心,决不望报,真是上德、上善!而韩信却“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发誓以后重报,这便是不忘德的“下德”,不忘善的“下善”,有意回报以沽名钓誉。
同为“北宋五子”的大哲学家二程兄弟一起赴宴,座中有妓女侑酒。在古代文人狎妓是很平常的事情,但程颐还是拂袖而去,而程颢却视而不见,谈笑自若,与客人们尽欢而散。次日二程谈起此事,程颐仍不高兴,认为主人慢客,程颢笑道:“某当时在彼与饮,座中有妓,心中原无妓;吾弟今日处斋头,心中却还有妓。”大程上德,他不有意表现自己的清洁高尚,反而与妓女一起吃饭,只是视而不见,不与乱也。小程便是下德,有意表现自己的清高,不与妓女同桌,而且过后还念念不忘,便是不失德,拘限于表面形式的形而下的道德。大程是心学,“座中有妓,心中无妓。”“大德不德,是以有德”;小程是理学,座中无妓时心中还有妓,“下德不失德,是以无德。”
《论语·先进》:“子张问善人之道。子曰:不践迹,亦不入于室。”不践迹就是不留形迹,做了好事,不必要看出来是善行,为善要不求人知,如果徒好虚名而为善,就不是真正为善。不入于室,就是不要一心想为善,一心做好人好事,反而使自己被善的观念所束缚,陷得太深,失去了顺其自然的天性。践迹和入室都是不失德,故为下德。我读初中时正是学雷锋的热潮,红领巾们到处争着做好事。一个品德低下的学生迫于环境氛围,也想做一件好事,让老师同学们看看,他也不是落后分子。一个周末不上课,早饭后便去村前一个大上坡的附近坐着,他希望帮人拉拉车子,这个上坡又陡又长,是必经大路,一般推独轱辘拥车子的人是上不去的。果然过了不久,一个上了年纪的老头推了一车大瓦向坡上拱,他赶紧跑过去说:“我帮您拉。”老头很高兴,说:“那敢情好,我正愁拱不上去哩。”他拉了一会,突然想起了什么似的问:“您会写表扬信感谢信吗?”老头说:“我不识字。”他一听便扔了拉绳跑了。老头没有防备,车子后退杀不住,老头想转个九十度的弯以防下滑,手里力气不足,握不稳车把,车子倒了,大瓦砸了很多……这个学生怀着挣感谢信的个人目的去行善助人,自然是下德了,不是觉悟高。所以当听到对方不识字时便不助人了,不但没帮助人家,反而损害了人家,这也是学雷锋吗?雷锋可是做了好事从不留名的,雷锋是“上德不德,是以有德。”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