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的玄机 九
|
『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逍遥游》)
这段话与上下都不太沾边,前一句宋人卖帽子似乎是接下面的,后一句尧去藐姑射之山似乎是接上面的。凭空插了这么一段语无伦次多余的话,又谈何《庄子》的文学性呢?我先想到是不是后人填补的,后来又想到是不是庄子在做梦啊,他这人挺喜欢做怪梦的。我又仔细看了一下原文,这“窅然丧其天下”之后怎么还有一个“焉”呢。这不会是一个疑问句吧?这正是一个疑问句!即使句中不使用“恶乎”, “奚”等词,放在句尾的焉也可以表示疑问。
『(肩吾)大有迳庭,不近人情焉。”连叔曰:“其言谓何哉?”』《逍遥游》
此处“焉”,可做两解,表疑问是在问连叔,是不是不近乎人情啊?表感叹则是自己先肯定了再传达给别人。
『其有私焉?其有真君存焉?』《齐物论》
此处焉表疑问。
『奚必知代而心自取者有之?愚者与有焉』《齐物论》
此处焉若不表疑问,不通。应译为 -> 要是知一定有所指代,那么心自己获得的知也有指代吗?傻子也有知吗?
『善哉!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养生主》
表疑问时可译为 -> 好啊,我听庖丁之言,说得是养生吗? 与“善哉!技蓋至此乎?”相呼应。
『为人之所为者,人亦无疵焉』《人间世》
此处焉若不表疑问,不通。应译为 -> 做别人所做的,难道别人就没有毛病吗?
『天下有道,圣人成焉;天下无道,圣人生焉。』《人间世》
此处焉若不表疑问,不通。应译为 -> 天下有道,圣人成了吗?天下无道,圣人生了吗?
『吾见怪焉,见湿灰焉』《应帝王》
表疑问时可译为 -> 我见到怪事了吗?见到湿灰了吗?
所以焉放在句尾可以表疑问。
考证完毕,回到正题。『宋人资章甫而适诸越,越人断发文身,无所用之。』在这段文字里有什么作用呢?喜欢看小品的人都知道,有的小品演员在说正事之前,喜欢先说一句歇后语或俏皮话,再说事。『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往见四子藐姑射之山,汾水之阳,窅然丧其天下焉。』又怎样理解呢?喜欢看电影的人都知道,有的电影会故意在结尾留个悬念。
这段文字翻译如下 -> 说宋人到越卖帽子,越人断发纹身,无所用之——难道尧治天下之民,平海内之政后,觉得自己对天下已无所用,去藐姑射之山往见四子了吗?汾水的太阳啊!您怅然地丢下天下,去做神仙了吗?
这段话是《逍遥游》的点睛之笔啊!悬念的妙处在于留给人们广阔的思考空间。庄子就是让你猜他的想法。我先猜几个:
①庄子也想去做神仙了,就是不知道藐姑射之山在哪?地图上没标,疯子的话又没准儿。要是那时有互联网就好了,全世界这么一搜索,就搞定了。
②世界已经乱成一锅粥了,尧也不回来管管,自己跑那没人的地方猫起来,脱岗啊!
③庄子渴望明主的出现,可是自己又无能为力。
④庄子渴望自己的抱负能够实现,世人又不知道用自己的才能。
⑤庄子怀疑尧是不是真去做神仙了,还是象普通人一样死了。
⑥庄子怀疑到底有没有传说中的圣人尧。
……
既然已经有点睛之笔,《逍遥游》的最后两段有什么用意呢?这两段庄子写的是自己。虽有大才,但不中绳墨不守规矩,不能为当时的君主所用。所以将逍遥于偏僻之乡,广莫之野以研究祖国的语言文字和文理哲学作为自己的抱负。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