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上赏鱼,人间至乐 水的淡然,安之若素的快乐




  壹

  说到庄子最爱的鱼,自然也离不开水了。

  事实上,水比鱼更深入地亲近着人们的生活。因此,在鱼类完全走入人们的生活之前,人类就已经知道了水、了解了水,而且会利用水了。古代哲学家们认为,水是万物之源,而且万物皆复归于水,我国古代早在春秋时代就有“五行”之说,认为“水、火、木、金、土”是构成世界万物的五种基本物质。而在这五种要素中,火无水不热,木无水不生,金无水不洁、土无水不和。可见,水不但是人类的生命之源,也是维系世间万物,包容天地运行的重要媒介。

  在生活中,我们固然离不开水,而如果我们仔细考察水的品性,就会发现,它与人的精神尤其契合!在中国人的生命理念中,一直以“水”作为具有导引人格象征意义的参照物。因为水的清澈灵动,与世无争,正是符合了中国人的人生哲学与处世态度。

  老子,这位中国最出色的哲学家,曾说过:人类最美好的品德就像水一样(上善若水)。水,善于滋润万物却不与万物相争;自甘居于众人所厌恶之地;像水一样的人则心胸宽阔,像深不见底的山谷那样沉静宽容;懂得仁善爱人,经常给予别人慈善的爱心,言谈举止秉持诚信。这样的人从政治国会是贤王良相;待人处事则善于顺应时势,顺其自然而与世无争,灵活机变而从容淡定。这是为人处世的最高境界。

  贰

  古时候,有一个聪明人士成绮,仰慕老子的名声,专程去拜见老子而问道:“听说先生是个圣人,我便不辞路途遥远而来,一心希望能见到你,走了上百天。但我看你的家里,破破烂烂的,和牛、马、猪舍也差不多。看你本人,也不像是圣人的样子,我不知道这样还有什么值得让我请教的,真是让人失望。”

  说完这些话,看看老子似乎浑然不觉,士成绮也就转头走了。回程途中,他的心却静不下来,一直觉得怪怪的,心里想:按道理来说,老子的名声如此显赫,我到他面前,为什么没有觉得有特别的地方,我用这么直接的话讽刺他,他也没什么反应,如果说是我赢了,我应该很高兴,但为什么我反而觉得很空虚,这是什么道理?

  他再三思考。隔天忍不住又回去见老子,说道:“奇怪,昨天我来请教你,对你这么不客气,还说了一些话辱骂你,为什么你都没有任何反应,也不生气?”

  老子很自在地回答:“什么是圣人,什么不是圣人?我早就把它当成一只破鞋,扔得远远的了。名份与我毫不相干,如果我是一个真正有道的人,不论你叫我牛、马,或者是老鼠,都是与我没有任何关系的。

  士成绮听了受触动,本来是坐在老子对面,这时赶快起来站到侧边,再也不敢正视老子。并低下头来对老子说:“我错了,我想要求道,竟然还在名利和表象上打转。请你指教,到底要如何才能调整这种虚浮的心态?”

  老子就回答他:“你昨天来的时候,那种态度和眼神好像要找人打架似的,非常骄傲,就好比一匹在野地里乱跑的野马,忽然间踩到陷阱,在慌乱中完全失去本性。其实,清净的本性就存在于大自然间,如果你要学道,就要赶快回归自然的本性,这就是道。”

  这段短短的故事,我们从中可以看到一位得道的圣人,他的心境是如此超然。而一个自以为是的学者,却很容易瞧不起人,简直与受困的野马失去本性,没有任何不同。

  纵观老子和庄子的言论,无疑是告诉我们:一个真正修养有素的人,应该将放纵的心收回來,回复清净的自然本性,才能见道。切勿以外在的形象来判断一个人,要用清净自然的本性来面对普天下的事物。对别人的成就不是妒嫉,而是欣赏。这种人即使遇到伤害,也是不急不恼。与其说他们是不与别人计较,不如说是不与自己计较。与其说他们是宽容了别人,不如说是宽容了自己。孟子也说过类似的话:有人冒犯我,一定是我有所不仁、不义、无礼的行为。如果我切实改正了,那人还是要冒犯我,那么这个人就是不通人性的疯子或禽兽了。

  对这样的人你还去计较什么?放下就是!

  叁

  老子有一句名言:“治大国如烹小鲜。”意思就是,治理一个大国并不是什么难事,就跟炖一条小鱼那样,只要不总翻动它就是了。因为如果总翻动它,总折腾它,那小鱼很快就会被弄碎。治理国家也是如此:顺应民意,安抚百姓,让他们有事做,有饭吃,国家自然就安定。但如果政府总是频繁出台各种政策,且朝令夕改,弄得百姓不得安生,那么国家想不动荡也难了。

  正如老子所说,看似重大繁杂的问题,实际操作起来往往很简单,古今中外同此一理。

  美国太空署遇到了一个难题:怎样设计出一种笔,以帮助宇航员在失重的情况下书写。这种笔既能方便地拿在手里,又不需要经常灌输墨水,还书写流利。

  文具设计专家们想了很多种方案,都未能达到上述要求,无奈之下,他们只好求助于社会,向社会征求最佳的设计方案。

  不久后,有位小女孩回信了,信里建议道:“不妨试试铅笔。”

  所以,重要的东西往往是简单的,那些看似复杂的事物,往往是人的思维受到了禁锢,把它们想得复杂了。思想的复杂化,往往会阻碍人的创造力,蒙蔽人们的灵智之心,这就是庄子想要表达的。

  孔子的弟子子贡到楚国游历,返回晋国的途中,经过汉水的南岸,看见一个老头正在菜园里整地开畦,老人打了一条地道直通到井边,却抱着水瓮取水灌地,吃力多而功效少。子贡见状对老者说:“如今有一种机械,每天可以浇灌上百个菜畦,用力很少而功效颇多,老先生你不想试试吗?”老人看着子贡说:“应该怎么做呢?”子贡说:“有一种叫桔槔的取水机械,后面重而前面轻,这种机械从井里提水就像从中抽水似的,快得犹如沸腾的水向外溢一样。”

  老人听后变了脸色。讥笑道:“我的老师对我说过这样的话:有了机械之类的东西必定会引发投机取巧之类的事情,而投机之类的事必定会滋生投机的心思。心存投机之想,那么人的心境就会受到世俗的沾染,而无法保持纯洁空明。缺乏纯洁空明的心境,人们做起事来,精神就不会专一安定。精神不能专一安定的人,是无法接近大道的。我不是不知道你所说的办法,只不过感到羞耻而不愿那样做呀。”子贡听了满面羞愧,低下头去不能作答。

  隔了一会儿,种菜的老人说:“你是干什么的呀?”子贡说:“我是孔丘的学生。”老者:“你不就是那个具有广博学识并处处仿效圣人,夸诞矜持盖过众人,又自唱自和,哀叹世事之歌以周游天下卖弄名声的人吗?你如果能够放弃你现在的精神和志气,恐怕就可以逐步接近于道了吧!你自身都不善于修养和调理,哪里还有能力去治理天下呢!你走吧,不要在这里耽误我的事情!”

  种菜老人的话,听起来似乎很偏激,其实却有很深的道理。许多时候,简单的思维更能有效地解决复杂的问题。因此,遇到复杂的事情时,想想这句话:重要的往往是简单的。

  希腊有一个经典故事也说明了这个道理。

  据说,在古希腊的朱庇特神庙里,有一辆哥迪阿斯王的牛车。每个前来参观的人都会惊叹于哥迪阿斯王在车上打的那个绳结。原来,这个绳牢牢地把牛轭系在了车辕上,却看不到绳头。

  神庙里的神使告诉人们:“谁能解开这个奇妙的结。谁就能成为世界之王。”

  每年都会有很多人到这里尝试解开这个结。但都因无从下手,败兴而去。

  过了好几百年,那个征服了希腊的亚历山大来到了神庙。他也找不到绳结的头。但是,他没有离开,而是举起剑砍了下去。瞬间,绳结被砍断成了无数段,牛轭掉到了地上。

  “整个世界都是我的了!”他高兴地说。

  对于亚历山大来说,事情就是如此简单!而对我们普通人而言,如果能够放弃稀奇古怪的想法,直截了当地寻找问题的最佳答案,那事情一定会好办得多。

  肆

  中国古代的贤士们很向往自得自适的生活境界,古人所说的“自得自适”不是我们今天所理解的高官厚禄、地位尊显,而是说一个人的快乐,是出自本然的快乐,而不必依靠外物来获得快乐。现在的人们所说的快意自适,往往是指高官厚禄、地位显赫。而这在古人看来,荣华富贵在身,并不出自本然,犹如外物偶然到来,是临时寄托的东西,将快乐寄托在外物之上,是不会有持久而真实的快乐的。

  所以,如果现代人想要自得自适,最佳的做法就是不可以为了富贵荣华而恣意放纵,不可以因为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对于一个真正的人而言,不管是身处富贵荣华,还是陷于穷困贫乏,他得到的快乐应该是一样的。那种因寄托之物离去便觉不能快意的人,即使真的得到过快乐,其实也不过是一时被外物迷乱了真性而已。所以,由于外物而丧失自身,由于流俗而失却本性的人,是颠倒了本末的人。

  真正的快乐,并非来源于荣华富贵,宝马香车,而是来源于“简单生活”。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收入微薄的人,都可以生活得尽量悠闲、舒适。

  美国优秀的思想家爱默生说过:“没有一件事比伟大更为简单。事实上,简单就是快乐。”

  梭罗也说过:“我们的生命不应虚掷于琐碎之事中,而应该尽量简单,尽量快乐。”

  人的快乐来源于人的心境。一个人如果利欲熏心,惟利是图,那么这个人的心境不雅,自然就没有宁静的心灵,又何来快乐?

  很多人认为生活越丰富越好。诚然,丰富是一种美,而简单是另一种美,全看个人选择。但是,如果把简单当作单调则是错误的,单调是一种枯燥乏味的重复,而简单则是摒弃复杂,还原生活的本质,在最单纯的时间里做最简单实在的事情。

  简单不是无为。其实很多成功人士的生活都很简单,但绝对不是无为。他们只是省却了复杂无谓的事情,来做更喜欢更值得他们奋斗的事业。就像拥有无数财富的李嘉诚先生,据说他的午餐也只是在写字楼里吃炒粉青菜汤,并且觉得这种生活是一种幸福。

  简单生活不等于简陋,简单有简单的规则。简单生活之一,是按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比如,下班后一个人回到家,洗一个舒服的热水澡,然后坐在沙发上,听着音乐,看杂志。幸福的生活可以很简单,不需要华丽的物质,只需要有自己喜欢的人、有自己喜欢的东西即可,享受生活并不等于放纵物欲,重要的是要了解自己的需要。

  有一位金代禅师非常喜爱兰花,在平日弘法讲经之余,花费了许多的时间栽种兰花。

  有一天,他要外出云游一段时间,临行前交待弟子要好好照顾寺里的兰花。

  在这段期间,弟子们总是细心照顾兰花,但有一天在浇水时却不小心将兰花架碰倒了,所有的兰花盆都跌碎了,兰花散了满地。弟子们都因此非常恐慌,打算等师父回来后,向师父赔罪领罚。

  金代禅师回来了,闻知此事,便召集弟子们,不但没有责怪,反而说道:“我种兰花,一来是用来供佛,二来也是为了点缀寺庙,愉悦性情,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

  这位禅师说得好,不是为了生气而种兰花的。禅师之所以能看得开,是因为他虽然喜欢兰花,但心中并不计较兰花的得失,也就是说,兰花的得失,并不影响他心中的喜怒。

  有位作家这样说:“让你的生命之舟,只承载你所需要的东西。例如,你只要一个朴素的家和一种单纯的喜悦;一个或两个值得交的朋友;一些你爱的人或是爱你的人;一只狗、一支笛子;刚好足够的食物和衣服;还有稍微多一点的水份,因为口渴是件危险的事。”这些外在的东西满足生活需要就可以了,重要的是将心境拓宽,让心空恬淡起来,让心智活跃起来,这样活着,你会光彩照人。其实,真正的快乐生活,不但应该像鱼一样快乐,也应该像水一样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