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上赏鱼,人间至乐 谁会去暗算一个乞丐呢




  壹

  德国哲学家叔本华曾经说:“在一切快乐中,人的健康实在胜过任何其他的快乐。我们可以说,一个身体健康的乞丐要比疾病缠身的国王快乐得多。”中国有句古话,要饭三年,给个皇帝也不当,就是说乞丐太是自由自在了,比整天受束缚的皇帝要好得多。

  从前,有一个国王,他非常的不快乐,他问王宫里的所有大臣,怎样才能快乐呢?王宫里的人都无法回答。于是,国王就让宫里的大臣陪他一起去寻找快乐。但找了很久,都没有找到一个没有烦恼而且很快乐的人。走着走着,他看见一个乞丐,他脸上似乎带着永远抹不掉的快乐。于是,国王就去问那个乞丐,为什么他那么快乐。乞丐回答:“那是因为我什么也没有啊!”

  世人总是汲汲于名利与物欲的追求,而事实上,一旦他们真的得到了这些,却又会增添更多的烦恼!有如现今的诸多富人,整日挂心操劳的都是该如何守住自己的财富,对他们而言,人生的意义不在于享受,而在于被财物所困的劳顿与无奈。而且,他们的财富却并不能因他们的辛苦守望而永远保持下去!将船儿藏在大山沟里,将渔具藏在深水里,可以说是十分牢靠了。然而半夜里有个大力士,照样可以找到它们,把它们一起背跑了,睡梦中的人们还一点儿也不知道。但是假如把东西藏在广阔的世间就不会丢失,这就是事物固有的真实之情。乞丐便是以天为盖,以地为席,以天下百姓为衣食父母,谁又能从他手里夺走什么东西呢?

  古希腊有一位哲学家亚历山大王,还有一位银行家的儿子——戴奥真尼斯。戴奥真尼斯奉行犬儒主义,拒绝任何多余的物质享受,他住在借来的一只木桶里,整日里以乞讨为生。大名鼎鼎的哲学家亚历山大王听说了他的智慧,慕名去拜访他。

  在希腊的一条街道边,亚历山大见到了正躺在地上晒太阳的戴奥真尼斯。设想一下,一边是万人簇拥、一呼百应的帝王,一边是衣衫褴褛、形容枯槁的乞丐。这也许是历史上,所有乞丐最风光的时刻了。

  亚历山大王问:“我能为您做点什么吗?”

  戴奥真尼斯说:“有,到另一边去吧,别挡着我的阳光!”

  一边是大帝的威严和谦虚,一边是乞丐的淡泊和骄傲,一样的让人敬佩。但相比于乞丐的无欲无求,连亚历山大王也说:“如果我不是亚历山大,我就去做戴奥真尼斯!”

  子曰: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古人所以发这样的感叹,不是以清高自恃,而实在是,人生在世上,除了追慕富贵,更高的追求还在于内心的平静。

  然而,如果二者只能选一的话,有多少人能像戴奥真尼斯那样,宁可选择自由自在地晒太阳呢?对他们而言,幸福的定义远远不止是晒晒太阳。

  一位作家曾说过:幸福是一个谜,你让一千个人来回答,就会有一千种答案。

  人对幸福的感受是不同的。当人生病住院时,觉得健康就是幸福;当人孤独时,觉得有伴侣就是幸福;当人饥饿时,觉得有饭吃就是幸福;当人身无分文时,觉得有点钱就是幸福。然而,无病之人不知道生病的痛苦,有家之人不知孤独为何物,有钱之人不知无钱的苦恼,饱汉子也从来不知饥肠辘辘的滋味。

  《辞书》给幸福的注解是:“使人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境遇和生活当然因人而异,但不管怎样,都要经由人的精神来感知。当你对你所处的境遇和生活感到满意的时候,你便拥有了幸福。说到底,幸福更多的是一种感受。

  什么是幸福?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是一个幸福的时代,没有战争,无须颠沛流离,夫妻和睦,工作顺利,日子过得安宁而又祥和,什么样的幸福能比得过这些呢?

  一句路遇的问候、一个远方的祝福、一个赞赏的眼神、一个会心的微笑、一本好书、一杯清茶、一个意外、一份惊喜,无不是串成幸福的粒粒珍珠!

  贰

  “欲望越小,人生就越幸福。”这句话并不是庄子的原创,但却蕴涵了一个人的一生哲学。你能保持“知足”的心态,就能在生命的过程中享受“知足”的快乐,那是人生多么快乐的事情。懂得知足的快乐,是中国人做人的一种境界。这说明人获得满足和快乐并不那么困难,关键取决于人的精神状况。就这一点来说,所谓幸福的内涵是很难确定的。谁也不能保证美国的一个百万富翁,能够比中国乡村的一个农民活得更幸福自在,原因就在于谁更能知足。

  知足与快乐相关,因为知足后心境才能平和,待人才能慈祥,微笑才能自然。虽然一日三餐清茶淡饭,也能够享受生命的天伦之乐。这种人生境界是整日泡在荣华富贵之中,而又永远没有满足感的人所无法想象的。

  显然,知足或不知足,还有一个欲望大小的问题。知足的人欲望很低,或者自己不愿受欲望所控制,他把欲望看作是一种可大可小、可有可无的东西,能够实现一点就已经福分不浅。如果不能实现,也毫不在意,放弃或转移到其他方面就是了。知足的人照样知足,照样欢乐。就拿爱情生活来说,知足者永远不会为失恋而痛苦,为爱情而自杀。如果他爱上一个人,若能获得成功,自然是皆大欢喜,但是若不能达到目的,他也不会死命坚持和苦苦追求。

  因为他会给自己找理由,比如“强扭的瓜不甜”、“有一祸必有一福”之类,如果换上了另一个女人,他仍然会高高兴兴,因为他会比较,而且认定这是前世姻缘,早就是命中注定的了。反正他总会使自己知足,给自己找到快乐的理由。

  在大多数失恋者的潜意识里,心向往之的琴瑟和鸣的模式,是钱钟书与杨绛、吴文藻与冰心、梁思成与林徽音、居里夫妇,抑或白朗宁夫妇的夫唱妻随。

  可是有时候,优秀的人的配偶并不是同样的优秀,如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的妻子,就是一位性情非常急躁的人,往往当众给这位著名的哲学家以难堪。

  有一次,苏格拉底在同几位学生讨论某个学术问题时,他的妻子不知何故,忽然叫骂起来,众人大惊。继而,他的妻子又提起一桶凉水冲着苏格拉底泼了出去,致使苏格拉底全身湿透。当学生们感到十分尴尬而又不知所措的时候,只见苏格拉底诙谐地笑了起来,并且幽默地说:“我早知道打雷之后一定要跟着下雨的。”

  这是著名的关于苏格拉底悍妻的故事。提及苏格拉底,在景仰他对美、善、正义、法律有如此深入浅出的哲理性阐释之余,便想起他与他那位古今闻名的悍妇妻子的种种逸事。

  苏格拉底是哲学家,哲学家总是喜欢告诉我们一些真谛。他说:“我来告诉你吧,快活不能以笑声来做尺度,而要用愉快的感情和行动来衡量。”当苏格拉底打着赤脚,穿着破旧的长跑和披风,整天游荡在醉汉、鞋匠、小贩、老妇、艺妓之间时,他的弟子写道:“他说他不做欲望的奴隶,所以一贫如洗的苏格拉底不回避不掩饰”,“他虽是光着脚,可说起话来却像一个君主,身后跟着一大群人。他对人群讲起话来,又动人,又快活……”

  叁

  知足者往往是知命的,而且是认命的。所谓知命,就是绝不贪得无厌,知道什么都要适可而止,见好就收。所谓认命,就是承认和接受现实,绝少做那毫无意义的抗争。所以一切不幸和苦难对知足者来说,都是一种必然。没有什么值得人们去痛哭流涕。因此,知足者能够“陶陶然乐在其中”的事很多: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是一乐;

  有朋自远道来,酣饮不知今夕何夕,亦是一乐;

  天高气清,临清风,对朗月,登山泛水,是一乐;

  寻良友,赏雪月,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也能不亦乐乎……

  只要人的思想能放能收、能紧能松、能缩能伸、什么情况都能理解,什么地方都能找到知足快乐的理由。

  当然,知足人生最重要的法宝是“退一步想”,所谓退一步天高地广,人生的奥秘在这里得到极致的发挥。例如,一个人如果考试不中,他会想“这个世界上还有许多人连考场都进不去呢”,于是心里不但不悲,反倒颇有点得意的样子。如果他穷困潦倒,他会想到很多饿死的人,并且得出“不知痛苦那知甘甜”之类的结论,反而会甘于贫困,乐在其中。如此等等,不管别人怎么分析,反正知足者得到了满足和快乐。

  而如果,真的有一天,我们遭遇到了无法解决的、现实的麻烦,那该怎么办?

  还是那位聪明的女作家亦舒说的话:

  如果不幸,被人欺侮了,千万也别诉苦抱怨,佯装什么也没发生过,苦事放在心中,过后务必使那个害过你的人也不记得是否害过你,那就最理想了,弱者人皆踩之,何必给别人这种机会?

  肆

  ?什么叫幸福?这可能是目前比较流行的一个话题,在国人的精神需求面前,人均GDP等“硬指标”已无法对此进行量化。国家统计局顺势推出幸福指数、人的全面发展指数、地区创新指数及社会和谐指数等一些“软性”统计数据。以适应各方面对中国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以及民生、人文这方面的需求。

  从根本上来说,统计的着眼点应该是与人、与人的生活紧密相关的方面,它应该通过数字反映人的幸福,人的痛苦,人的生存质量,应该让“人”从统计报表上站起来。

  那么,“幸福”这样抽象的概念,未来将怎样用数字的形式表达出来?

  《中华工商时报》援引调查机构盖洛普的数据称,中国消费者的总体满意度(相当于“幸福指数”)在过去十年内呈先升后降的趋势:按100分为满分,1994年的“幸福指数”为69分;1997年最高,达到71分;十年后2004年的指数却降到了67分。

  《北京青年报》报道称,零点调查与指标数据网《2005年中国居民生活质量指数研究报告》的最新调查结果显示,家庭和睦、身体健康、经济无忧是城乡居民幸福生活的三大源泉。调查分析认为,财富与幸福并没有绝对联系,经济是感到幸福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惟一的主导因素。不过,该报道同时也指出,与“幸福的人都是相似的,不幸的人各有各的不幸”刚好相反,无论居住在城镇还是农村,他们感到不幸福的原因大部分都是——贫穷,分别有54.6%的城镇居民和66.4%的农村居民都认为贫穷是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

  另外,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相比较而言,更多的城镇居民因为住房条件差(39.5%)、家人或亲戚朋友失业(38%)、工作状况不如意(27.2%)而感到不幸福;更多的农村居民因为健康状况(26.9%)、儿女问题(15.5%)、缺乏知识和技能(10.7%)感到不幸福。

  在电影《求求你,表扬我》中,王志文扮演的记者问:你说什么是幸福?范伟扮演的农民工答:幸福啊?幸福就是我饿了,看见别人拿了个肉包子,那他就比我幸福;我冷了,看见别人穿了一件厚棉袄,那他就比我幸福;我上茅房,只有一个坑,你蹲了,你就比我幸福。

  这段回答令人发笑,但却最为形象直观地道出了幸福的真意:幸福,就是你要懂得满足。

  有一项调查显示,人们拥有财富的多寡与幸福程度的高低是基本上成正比的。所以,我们努力工作,努力挣钱,希望从更多的肉包子与厚棉袄中得到更多的幸福;但是财富与幸福并不是绝对成正比的,倘若不知满足,贪得无厌,财富就是导致不幸的催化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