濠上赏鱼,人间至乐 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人们经常问这样的问题:谁是最快乐的人?或者说,怎样的人才是最快乐的人?

  几千年来,似乎从来没有人能够给出圆满的答案。

  因为不一样的人,对快乐的理解也是不同的!有的人认为高官厚禄、功成名就是最大的快乐,而有人却认为逍遥江湖,自在一生是最惬意的。

  希腊神话中的西西弗斯因为接受神的处罚,不得不每天把石头推上山,而石头又自己从山上滚落下来,他就这样一天天的周而复始地出苦力。如果按常理看来,西西弗斯应该是最不快乐的人。但有一次,山下有个农民看到西西弗斯在开心地微笑,原因是他在山脚下捕捉到了一只美丽的蝴蝶。于是,快乐对他这个一向苦闷的人而言,也是如此的触手可及。

  更加广为人所知的,是一个非常经典的童话:

  世界上有一个很不快乐的国王,他每天都过得闷闷不乐,于是他到处询问高人,想得知哪里有找到快乐的方法。终于有一天,一个高人告诉他,只要穿上了世界上最快乐的人的衣服,便可以成为世界上最快乐的人。于是他很不快乐地去找“世界上最快乐的人”。找遍了整个世界,他终于找到了一个看上去很快乐的村夫,但当他想穿上那个村夫的衣服时却大失所望,因为那个村夫根本没有上衣。

  如果这个寻找快乐的国王,能够到春秋时候中国的濠水边,肯定可以发现,庄子就是当时世界上最快乐的人。这位智慧出群的平民哲学家谢绝名利,纵情山水,游水赏鱼,不亦乐乎。当比他稍早时的孔子奔走列国,穷困潦倒之后,才开始向往“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的人生理想时,庄子正悠闲地在濠水边,与好友惠子携手赏鱼。

  子非鱼,安知我不知鱼之乐

  壹

  这是应该载入中国哲学发展史的一次对话。一天,艺术家庄子和名学家惠施在濠水岸边散步。庄子望着清澈的水里灵动的游鱼大发感叹,向惠子说道:“你看河里那些舒鳍摆尾、轻松遨游的鱼,游来游去的,无忧无虑,好像比我们人还要快乐呢!”

  思维严密的惠施没有庄子这样的闲情逸致,他没有去看鱼,而是立刻揪住了庄子的逻辑错误:“你不是鱼,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呢?”这句话看似简单,实则是哲学史上的一个经典命题,一个关于“我是谁”、“我如何知道本身存在”的千古难题,也是一个哲学史上基本而终极的问题。

  兴致盎然的庄子哑然了,因为天才的诗人庄子的心目中根本就没有科学的概念,他无法回答这个最基本的哲学问题,庄子于是避重就轻,开玩笑地反唇相讥:“你不是我,怎么知道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庄子在这里用了个类比推理法,但庄子的类比显然偷换了概念,因为庄子和惠施是同类,和鱼却是异类,这样的推理显然是有点赖皮的。

  惠施自然不会被庄子的诡辨给蒙住,他以退为进,将他的科学原则进行到底:“我不是你,当然不知道你;你也不是鱼,所以也不知道鱼,所以,这个逻辑无懈可击吧!”

  按照常人的理智或者逻辑,至此,庄子已经毫无退路,而庄子的伶牙俐齿决定了他不会老老实实地认输,他开始强词夺理了:“这个话题我们暂时放弃吧,请你回到谈话的开头──你问我:‘你怎么知道鱼是快乐的?’你这么问,说明你已经承认我知道鱼的快乐,所以才会问我怎么知道的。可见,你再说我不知道鱼的快乐,就违反了你的所谓逻辑。告诉你,我是在濠水岸边,知道鱼是快乐的。”

  从这个过程看来,庄子处处落在下风,无疑是输掉了,尤其是在论战的最后,他非常无赖地以“在哪里知道的”,答非所问地回答了惠施的“怎么知道的”这个问题。而惠子自然也知道庄子的黔驴技穷,所以也放弃了对庄子的穷追猛打,论辩至此结束。

  这样的论战在他们的交往中,应该是经常出现的,所以,这也可以称作是他们友谊的调味剂。一番思想的论战与交锋之后,二人相对一笑,继续听风赏鱼。

  虽然惠子驳回了庄子关于“鱼儿多么快乐”的赞美,但在水边赏鱼之乐,却给以后千百年读到此段文字的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一直到现在亦是如此。在现代家庭里,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的家里,都会放有一只鱼缸,在猫、狗等宠物还没有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观鱼、赏鱼、钓鱼,是大多数家庭进行日常娱乐的主要方式。

  文人自古多寂寞,而庄子是非常幸运的,因为他还有一个知已好友,与他一起分享自然的美景,体味赏鱼的快乐,而多少心怀高洁的雅士,却只有孤独地赏玩人间美景,留下一篇篇优美的文字以遣心中的遗憾。

  宋朝时的才子苏东坡,其文自由奔放,其人自然洒脱,是一个颇有老庄意味的文人。在他的文集中,有一篇著名的小短文,记叙了他在某个颇有情致的夜晚,独自赏月的情形,这篇文章写道: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晚上。宽衣解带想睡觉时,月光从窗口射进来,我愉快地起来在庭中散步,赏玩月色。想到没有可与自己一起游乐的人,于是到承天寺,找张怀民。张怀民也没有睡觉,我们在庭院中漫步。

  庭院池塘中的水在月光照耀下清澈透明,水中藻、荇纵横交叉,其实都是绿竹和翠柏的影子。

  良友相伴,月下赏水,这是一幅意境何等优美的画面,苏东坡深有体会,感叹道:何夜无月,何处无松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翻译成白话文就是:哪夜没有月光,哪里没有绿竹和翠柏,但缺少像你我这样的两个闲人。

  苏东坡与张怀民欣赏月夜景致时感慨的“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表面上是自嘲地说自己和张怀民是清闲的人,闲来无事才出来赏月的,实际上却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豪——月夜处处都有,而并非人人都能欣赏,而惟有人的欣赏,月夜的美才能最大限度地显现出来。

  贰

  波光粼粼的水中,从容游动的鱼,它们真的快乐吗?庄子给了我们肯定的回答,他说:鱼是快乐的。

  在庄子看来,人生的快乐到了极限,应该也就是鱼的快乐了,也就是说,人生活在尘世上,就应该像鱼一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而在普通人看来,人生的快乐应该也是大致如此:你奔某一个目标而去,以为达到了目的才能收获快乐,其实不然,在很多情况下,快乐不在遥远的远方,而就在路上。

  比如你想建造一座大厦,当你开始为这大厦添砖加瓦的时候,快乐就已经在那一砖一瓦当中了。你想成就一番事业,事业成功了,最让你难忘的却不是庆功宴上的溢美之词,而是那些为它拼搏的日日夜夜。你想攀上一座山峰,也许到了山顶一看,那里什么也没有,倒是沿途的风光称得上是美不胜收。

  说的更远一些,人生的终极都是死亡,上自帝王将相,下至平民百姓,都是一样。不同的是过程,有的活得轰轰烈烈,有的活得无声无息,有的活得精彩,有的活得平庸,有的活得快乐,有的活得痛苦……从这种意义上说,活着的过程是重要的。所以人生一世,最要紧的是把握好今天,实实在在、快快乐乐地过好生命中的每一天。

  道理说得很轻松,但实际上要做到却是很难的,要“随兴而来,随兴而往”,并非难事,难的是如何应付逍遥之后的要收拾的困境。如陶渊明,留下著名的千古名言“不为五斗米折腰”,但他的实际生活是相当优裕的,还能够经常“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所以,并不是人人都可以逍遥的。

  倒是现代的一位女作家亦舒说得犀利:穷人是没有什么尊严的,只要有钱让你填饱肚子。如果有人拿钱砸你,不要怕,跪下来,一张张捡起来,为了金钱,稍微损失一点尊严没什么。

  比如说,东晋有个叫王子猷的人住在山阴,一天夜里下起了大雪,他一觉醒来,打开房门,让家人备酒,打算喝酒赏雪。步入庭中,他四面一望,满地雪光,一片皎洁明亮。于是诗兴大发,踏着院中的积雪独自徘徊,口中吟诵左思的《招隐士》诗。

  正自得其乐时,他忽然想起了好友戴安道。如此良夜,岂能无好友共赏?当时戴安道正在剡地,他马上叫家人为他备好衣服,他乘着夜色,踏雪而去,乘船去戴家。在船上时,他仍然独自吟诗不止。

  船行了一夜才到剡地,早上天色大亮,到了戴安道家门,王子猷却不打算进去了,又回转身,上了船,叫船夫开船,回山阴去了。有人问他是怎么回事?王子猷说:“我本来是乘着兴致去的,兴致尽了就回来,为什么一定要见戴安道呢?”

  魏晋时代是一个放纵诗酒、脱略行迹的年代,王子猷是那个年代颇有社会地位的人,他不管做出什么惊世骇俗的事,是叫“真名士自风流”,而如果是我们身边一个普通人做出来的话,那肯定早要被周围的人笑掉大牙的。

  所以,对于一个普通人而言,自然要寻找快乐,但是这种快乐并不是随心所欲,或者是超脱世俗到让人难以想象的快乐,不然的话,你收获到的很可能不是快乐,而是别人吃惊的目光。真正的快乐,还是要从日常生活中寻找。

  叁

  还记得林语堂说的一句话,实在太有道理了:“我们必须勇敢地面对这个现实的人生!惟有承认现实人生的那种哲学,才能够使我们获得真正快乐,也惟有这种哲学才是合理的、健全的。”

  所以,“享受人生”的方式,可以是多种多样,因人而异。明代著名的文人金圣叹,曾经留下了他自娱自乐的方法,叫“三十三则不亦快哉”,读之令人莞尔,现略记几则如下:

  其一:夏月裸头赤脚,自持凉伞遮日,看壮夫唱吴歌,踏桔槔,水一时喷涌而上,譬如翻银滚雪。不亦快哉!

  其一:重阴匝月,如醉如病。朝眠不起,忽闻众鸟毕作弄晴之声,急引手搴帷推窗视之,日光晶荧,林木如洗。不亦快哉!

  其一:冬夜饮酒,转复寒甚,推窗试看,雪大如手,已积三四寸矣。不亦快哉!

  其一:夏日于朱红盘中,自拔快刀切绿沉西瓜。不亦快哉!

  其一:坐小船,遇利风,苦不得张帆,一快其心。忽逢舟艑舸疾行如风,试伸挽钧,聊复挽之,不意挽之便着。因取缆,缆向其尾,口中高吟老杜“青惜峰峦过,黄知桔柚来”之句,极大笑乐。不亦快哉!

  其一:久客得归,望见家门,两岸童妇,皆作故乡之声。不亦快哉!

  其一:看人作擘窠大书,不亦快哉!

  其一:推纸窗,放蜂出去,不亦快哉!

  金圣叹不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找乐子的机会。他以“哭庙”罪被诛,临刑之日忙里偷闲写了封家书委托狱卒转交,那狱卒立功心切,献给了监斩官,其实家书上并无“反动言论”,仅赫然写着:“字付大儿看,盐菜与黄豆同吃,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吾无遗恨矣。”三百年来,金圣叹的最后一乐惹得多少人啼笑皆非又感心酸不已。

  金圣叹的自我找乐方法留给后代文人许多启示,三毛、李敖等人都随其后,写了风格不同的“不亦快哉”,再看看三毛的,也是一篇“三十三则不亦快哉”,与金圣叹略有不同的是,三毛是一个个性尤为洒脱且率性的女作家,她的文字,恰如其人,愤世嫉俗之气渐少,而生活气味更强烈了一些:

  清晨起床,喝冷茶一杯,慢打太极拳数分钟,打到一半,忘记如何续下去,从头再打,依然打不下去,干脆停止,深呼吸数十下,然后对自己说:“打好了!”再喝茶一杯,晨课结束,不亦乐乎!

  静室写毛笔字,磨墨太专心,墨成一缸,而字未写一个,已腰酸背痛。凝视字帖十分钟,对自己说:“已经写过了!”绕室散步数圈,擦笔收纸,不亦乐乎!

  夜深人静叩窗声不停,初醒以为灵魂来访,再醒确定是不识灵魂,心中惶然,起床轻轻呼唤,说:“别来了!不认得你。”窗上立即寂然,蒙头再睡,醒来阳光普照,不亦乐乎!

  匆忙出门,用力绑鞋带,鞋带断了,丢在墙角。回家来,发觉鞋带可以系辫子,于是再将另一只拉断,得新头绳一副,不亦乐乎!

  每日借邻居白狗一同散步,散完将狗送回,不必喂食,不亦乐乎!

  交稿日期已过,深夜犹看《红楼梦》。想到“今日事今日毕”格言,看看案头闹钟已指清晨三时半,发觉原来今日刚刚开始,交稿之事来日方长,心头舒坦,不亦乐乎!

  回家翻储藏室,见童年时玻璃动物玩具满满一群安然无恙,省视自己已过中年,而手脚俱全,不亦乐乎!

  归国定居,得宿舍一间,不置冰箱,不备电视,不装音响,不申请电话。早晨起床,打开水龙头,发觉清水涌流,深夜回室,又见灯火满室,欣喜感激,但觉富甲天下,日日如此,不亦乐乎!

  所以,再简单地说,什么叫“享受人生”?

  ——每天一早醒来,感觉空气是清新的,太阳是明亮的,身体是舒服的,全新的一天开始了。每天躺下的时候,感觉一天的生活总体是快乐的,希望明天早上睁开眼睛的时候,还能继续保持这种明朗的情绪。

  肆

  成都有位名叫车辐的老先生,抗战时期当过记者,结识了内迁成都的各路文化人。他今年已93岁,却文思敏捷,一本接一本地出书。他从不忌口,想吃啥就吃,是有名的“美食家”,但家庭负担很重,并无优裕的生活环境。能长寿如此,全仗他心胸坦荡开阔。

  他从不曾整过别人,对别人的伤害他也很少介怀,常常是一笑了之,早早忘却。几十年前搞运动,他被诬陷关押审查半年之久,回家后不急不恼,第一句是对妻子说:“快去弄点熬锅肉吃,梦里都在流口水!”妻子愁眉苦脸:“哪有钱哦。”他回了一个字:“借!”车辐永远生活在阳光中,尽情享受生活,苦中作乐。他真诚对人,胸无城府,不记怨仇,这样心胸的人,要不长寿恐怕也难!

  在人生的漫漫里程中,多数人过多地关注了生活中的挫折与苦难。其实,快乐也比比皆是。真正的快乐是源于内心的真诚和喜悦,是正视人生的坚定与成熟,是不怨不悔的超拔与宽容,更是一种踏雪而歌的气质。

  一只小猫问它的妈妈:“妈妈,幸福在哪里?”猫妈妈回答说:“幸福就在你的尾巴上啊!”

  于是这只小猫每天就追着它的尾巴跑,可总是抓不着,它生气地去问妈妈:“为什么我总是抓不住幸福呢?”猫妈妈笑着回答它说:“只要你一直不停地往前走,幸福就一直跟在你的后面!”

  在世人的眼里,名和利也许是最大的幸福了,但是从庄子洞悉世情的眼睛看来,却并非如此。

  庄子在一篇文章中写道:主持宗庙祭祀的官吏穿好礼服戴上礼帽来到猪圈边,对着栅栏里的猪说:“你为什么要讨厌死呢?从现在起,我将喂养你三个月,并用十天时间为你上戒,用三天时间为你作斋,铺垫上白茅,然后把你的肩胛肉和后臀肉放在雕有花纹的祭器上,这不是很好吗?”

  在这个祭祀官吏的眼中,这只猪与其困在圈里吃糠咽糟,就不如死在风光无限、大富大贵的祭典上。但就是不知道,如果把这只猪换成祭祀官吏本人的话,他还肯不肯这么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