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四、结论




  通过对《逍遥游》整篇文章的研读,估计大家对全文的宗旨大意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古往今来,研究“逍遥游”的文人学者不计其数,心得也是众说纷纭、百家争鸣、颇具争论,各自都认为自己是对的。有的认为庄子在《逍遥游》中极力宣扬了相对主义的认识论和虚无主义的人生观,是不现实也是不可能的;有的认为通篇讲了“大小之辩”;有的认为是讲了“有待无待”的区别等等。个人以为,庄子作为一个得道者,写的这篇《逍遥游》主要是讲如何修行和修道的,因为只有得道了才会达到“逍遥游”的境界。

  全文可分三个部份:

  第一部份,从开头“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到“此小大之辩也”。通过鲲、鹏、野马、尘埃、大舟、杯、芥、蜩、学鸠等众多事物的故事或是寓言对比,提示无论是高飞九万里的大鹏,还是似野马奔驰般的泽气和飘浮于空中的尘埃,都是有所待的,都不是“逍遥游”的境界。

  第二部份,从“故夫知效一官”到“吾以是狂而不信也”。这一段论述了什么是“逍遥游”,也分段论述了“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已”的修行三重境界,这也是全文的重点。庄子提出要“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辩”从而达到“逍遥游”的境界,必须修到“至人无已”。

  第三部份,从“连叔曰:然。瞽者无以与乎文章之观”到最后“安所困苦哉”。这一段庄子从空五蘊,也就是空色蘊、想蘊、受蕴、行蕴、识蘊五个方面,以及“道法自然”的角度,论述了如何修行修道,以证得解脱而实现“逍遥游”的问题。

  庄子说道,并不是空洞的说教,而是通过一些故事或是寓言,让你用自己的思想智慧感悟或是体悟,从而得出自己的观点。文章从“鲲鹏的物化”提出阴阳的转化;用“野马尘埃”比喻万物全息皆不逍遥;用“水之积也不厚”等告诫我们要从基础修起,蓄势待发;用“惆与学鸠”的对话暗示我们人生要树远大的志向及较高的境界;用“圣人无名、神人无功、至人无已”告诉我们修行的三重境界;用“瞎子、聋子、宋人”等等比喻教导我们要学会空五蘊;用“树之于无何有之乡”等教我们要懂得道法自然。。。。。。文章结构严谨而富于美感,先扬后抑,跌宕起伏,文笔曲折神奇而又万变不离其宗,体现庄子散文“汪洋恣肆”的风格与逻辑思维。

  学者沈善增先生在其所著《还吾庄子》中认为,庄子以大鹏南徙作为比喻和象征,指出“逍遥”是得道后的大自在境界;而郭象则认为“适性自然即逍遥”,故把鹏与斥鷃注成彼此不分高下之辈。于是乎沈先生即认为郭象以“物性”偷换“天性”,将“逍遥”解释成为自我陶醉、自我麻痹、自我安慰的庸俗心态,甚至喻郭象为“阿Q精神”的祖师。个人以为,大鹏的南徙仅可谓之“消摇”而非“逍遥”,因为大鹏靠风迁徙的境界并不是庄子所描绘的不受时空限制的绝对自由,并非他眼中的“逍遥游”。至于斥鷃等等就更谈不上是逍遥了。其实从另一个角度而言,这些都是我们拟人化的想法而已,你不是大鹏,怎么就知道大鹏就逍遥呢?你不是斥鷃,怎么就知道斥鷃就堕落呢?都是自我臆想或纯粹自喻而已。所以要真正理解什么是“逍遥游”,只有通过修行得道后再深刻感悟。包括我自己,都只是纸上谈兵而已!

  (请看下回《庄子研读之“齐物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