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道法自然”论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魏王贻我大瓠之种,我树之成而实五石。以盛水浆,其坚不能自举也。剖之以为瓢,则瓠落无所容。非不呺然大也,我为其无用而掊之。”

  [译文]

  惠子对庄子说:“魏王送我大葫芦种子,我将它培植起来后,结出的果实有五石容积。用大葫芦去盛水浆,可是它的坚固程度承受不了水的压力。把它剖开做瓢也太大了,没有什么地方可以放得下。这个葫芦不是不大呀,我因为它没有什么用处而砸烂了它。”

  [注解]

  惠子,宋国人,姓惠名施,做过梁惠王的相。惠施是庄子的朋友,为先秦名家代表。很多学者认为本篇及以下许多篇章中所写惠施与庄子的故事,多为寓言性质,并不真正反映惠施的思想,我的见解并不以为然。

  所谓“名家”,是诸子百家中的一个学派,主要活跃在先秦的春秋战国时期,以正名辨义为主,主要代表为邓析、惠施、公孙龙等。惠施的学问很渊博,魏王经常听惠施讲学,十分赞赏惠施的博学。所以有了这样的关系,才会有“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的事由,至于到底有没有这样大的瓠,无人知晓了。但据《战国策》记载“张仪逐惠施于魏”, 张仪把挤惠施从魏国挤走了,惠施只好投奔楚国,而楚王又怕得罪张仪,又把惠施送到了宋国。

  庄子有着旷达的心境,视富贵荣华如敝屣,其高超的生活情趣,自然超离人群与社群,无怪乎在他眼中,“以天下为沉浊,不可与庄语”,于是乎只好“独与天地精神往来”了。能成为庄子这样绝顶聪明人的知己和朋友,可见惠子也不是凡人。两个人都好辩论,辩才犀利无比,“子非鱼,安之鱼之乐”的辩论便是这其中最著名的一个。他们两人,在现实生活上固然有距离,在学术观念上也相对立,但在情谊上,惠子确是庄子生平难得的契友。这从《庄子.徐无鬼》可以看出:

  庄子送葬,经过惠子的坟墓,回头对跟随他的人说:“楚国郢人捏白士,鼻尖上溅到一滴如蝇翼般大的污泥,他请匠石替他削掉。匠石挥动斧头,呼呼作响,随手劈下去,把那小滴的泥点完全削除,而鼻子没有受到丝毫损伤,郢人站着面不改色。宋元君听说这件事,把匠石找来说:‘替我试试看’’匠石说:‘我以前能削,但是我的搭档早已经死了!’自从惠子去世,我就没有可以匹敌的对手了!再也找不到可以与之论辩的人了!”

  庄子用这个妙趣的寓言,来譬喻他和死者的友谊,如此神来之笔,非庄子莫能为之。其实生活中也是这样,往往是因为有个可以与之匹敌的对手,或是有个明确的目标任务,才有了激情与动力。而当对手被打败,或是任务完成之后,会有种怅然若失的失落和惆怅。所以人活着,要有不断的目标激励,才会有奋斗的激情,也才能突破自我,更上层楼!

  回到原文。这一段突然写惠子和庄子的对话,似乎有点牛头不对马嘴。我们联系上下文才能明白其中的深意。上文庄子说了如何修道,如何证得道,要学会空五蘊。而惠子和前文的肩吾一样,认为庄子所谓的“大道”理论也是“大而不当、往而不反”,也就是不着边际的事。但他不会明说,而是说了“魏王贻我大瓠之种”的故事,反讽庄子对于修道得道说的“大而无用”。由此可见,庄子作为一个伟大的哲学家、辩学家逻辑思维的缜密程度。所以如果不理解整篇文章要说明的问题,根本读懂不了庄子的文章。

  [原文]:

  庄子曰:“夫子固拙于用大矣。宋人有善为不龟手之药者,世世以洴澼絖为事。客闻之,请买其方百金。聚族而谋曰:“我世世为洴澼絖,不过数金;今一朝而鬻技百金,请与之。”客得之,以说吴王。越有难,吴王使之将,冬与越人水战,大败越人,裂地而封之。能不龟手,一也;或以封,或不免于洴澼絖,则所用之异也。今子有五石之瓠,何不虑以为大樽而浮乎江湖,而忧其瓠落无所容?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

  [译文]:

  庄子说:“惠子你是过于拘泥于事物表像之大小了!宋国有一个善于调制冻疮药的人家,世世代代以漂洗丝絮为职业。有个游客听说了这件事,愿意用百金的高价收买他的药方。全家人聚集在一起商量:‘我们世世代代在河水里漂洗丝絮,所得不过数金,如今一下子就可卖得百金。还是把药方卖给他吧。’游客得到药方,来游说吴王。正巧越国发难,吴王派他统率部队,冬天跟越军在水上交战,大败越军,吴王划割土地封赏他。能使手不皱裂,药方是同样的,有的人用它来获得封赏,有的人却只能靠它在水中漂洗丝絮,这是使用的方法不同。如今你有五石容积的大葫芦,怎么不考虑用它来制成腰舟,而隐居浮游于江湖之上,却担忧葫芦太大无处可容?看来先生你思维还是不开阔啊!”

  [注解]

  对于惠子的“大瓠无用”论,庄子说惠子啊,你根本没有领悟到道的精髓,也不会懂的大道的妙用。谁说大瓠无用,可以用来“浮乎江湖”,做个离世隐居的得道者何尝不是种乐趣呢?同时又举了个“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劝导惠子思维要发散,说明道和“不龟手之药”一样,用其得所,就会有不可思议之妙用。最后用“蓬之心”的狭窄弯曲讽刺惠子目光短浅、思维不开阔。

  庄子这段话说明了三层含义:其一,也是最重要的或是说庄子的本义是想说明“大而有用”。道学对于一般人而言,理论空谈,高高在上,可望不可即,所以凡夫认为无用,不可取。但庄子认为虽然“高处不胜寒”,但“大”有大的好处,“浮于江湖,悠然自得”,这种远离尘事意境也可谓之“逍遥”;其二是“道法自然”,也就是要“物尽其所”,意在说明事物不因大小而有所区别,大有大的用处,小也有小的用处,只是需要“尽其所”,顺其自然规律,在合适的时间合适的地点必当起到最佳的效用;其三,“物尽其所”之外,更重要的“物尽其用”,发挥效益的最大化,“不龟手之药”就是一个例子。“不龟手之药”用在洗丝絮防冻疮上也是用,用在吴王部队打仗上也是用,但是效益却是有着天壤之别。所以如果安排猫去看门,而安排狗去抓老鼠,谓之物不尽其所,“不尽其所”才会有无用说,更谈不上“物尽其用”了。 “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如果在现代社会,肯定首先是申请专利,后而卖给某个制药厂家,可能也会得到一笔颇丰的报酬。不知道各位朋友还有无更好的赚钱方法?

  撇开道学,从世俗的角度而言,“大瓠无用”和“不龟手之药”的故事其实是从哲学的角度也教导我们,世上本无大小、好坏、美丑之分,站的角度不同,思维不同,结果也不同,有时甚至是绝然相反。有则故事:一位秀才第三次进京赶考,住在一个常住的酒店。考试前两天他做了三个梦:第一个梦是梦到自己在墙上种白菜,第二个梦是下雨天,他戴了斗笠还打着伞,第三个梦是梦到跟心爱的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起,但是背靠着背。临考之际做此梦,似乎有些深意,秀才第二天去找算命的解梦。算命的一听,连拍大腿说:“你还是回家吧。你想想,高墙上种菜不是白费劲吗?戴斗笠打雨伞不是多此一举吗?跟表妹脱光了衣服躺在一张床上,却背靠背,不是没戏?”秀才一听,心灰意冷,回店收拾包裹准备回家。 店老板非常奇怪,问:“不是明天才考试 吗?今 天怎么就打道回府了?”秀才如此这般说了一番,店老板了:“唉,我也会解梦的。我倒觉得 ,你这次 一定能考中。你想想,墙上种菜不是高种吗?戴斗笠打伞不是双保险吗?跟你表妹脱光了背靠背躺在床上,不是说明你翻身的时候就要到了吗?”秀才一听,更有道理,于是精神振奋地参加考试,居然中了个探花。所以思维角度不同,结果也不同。

  比如佛学,一般人都认为佛学只是讲了一个“空”字,若什么都是空的,还用得着奋斗吗?殊不知若你真正悟懂悟通了“空”性,你就可以得道而“逍遥游”了。所以事物的好坏对错,关键是看什么角度来看待。角度不同,看法也不一,看法不一,也就没有了好坏之分。

  从经济学的角度,“物尽其用,人尽其才”的道理,其实和马克思提出的“剩余价值论”有着相似的道理。厉害的老板会让你一个人做两个人甚至是三个人所做的事,让你忙得上厕所的时间都没有。这是从剩余价值上“人尽其才”的剥削你。再比如,某个公司招募一名程序员,那么你要这名程序员做什么?如果是为你公司修改网页,这个工作量,我想几乎就是整天无所事事。也就是偶尔用一下,那么你如何剥削他的“剩余价值”?如何做得到“人尽其才”?还有“物尽其用”问题,你的服务器使用,现在只有你一家网站,也就占到此“物”的使用率万分之一,就此你如何得到这个物的“剩余价值?我们怎么做?比如可以让这个“程序员”也给你的客户做网页,你也可以把你服务器分一个空间给你的客户,结果就是服务项目多了出来,你客户高兴。你不但有个企业招聘人的服务,还有免费提供空间的服务,甚至有帮他们做网页,能给你客户提供宣传企业平台的服务,甚至可以搞免费企业邮箱,分送客户。这些服务几乎不占用你现有的额外资源,这就是真正的“物尽其用、人尽其才”。

  南怀谨大师说到这个“物尽其用”讲得很有趣,他说庄子很高明,写了一部《庄子》,结果呢?留给我们后来的学者作为拿学位的论文资料而已,把《庄子》用小了,也变成惠子的瓠瓜,很可怜。哈哈!

  [原文]

  惠子谓庄子曰:“吾有大树,人谓之樗。其大本拥肿而不中绳墨,其小枝卷曲而不中规矩。立之途,匠者不顾。今子之言,大而无用,众所同去也。”

  [译文]

  惠子又对庄子说:“我有棵大树,人们都叫它‘樗’。它的树干却疙里疙瘩,不符合绳墨取直的要求,它的树枝弯弯扭扭,也不适应圆规和角尺取材的需要。虽然生长在道路旁,木匠连看也不看。现今你的言谈,都是些大而无用的空话,大家都不会赞同的。”

  [注解]

  惠子也不是等闲之辈,所以刚才被庄子嘲讽思维狭獈之后也不甘示弱,把庄子比作大而无用的樗树,暗讽庄子和这大树一样,只会夸夸其谈,高谈阔论却一点也不实用。文中规矩是校正圆形和方形的两种工具,所以今有“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的成语。

  在五行学说中,根据事物的特征,把木称为“曲直”,意思是木具有生长、升发的特性;把火称之为“炎上”,因为火具有发热、向上的特性;把土称为“稼穑”,因为土具有种植庄稼,生化万物的特性;把金称之为“从革”,因为金具有肃杀、变革的特性;把水称之为“润下”,因为水具有滋润、向下的特性。古人基于这种认识,把宇宙间各种事物分别归属于五行,因此在概念上,已经不是金、木、水、火、土本身,而是各种事物、现象所共有的可相比拟的抽象性能。五行在天为五星,于地为五岳,于德为五常,于人体为五脏。以木为例,在方位上为东方,在人体代表肝胆,在气象代表风,在形状代表矩形。。。。。。古人以此为理论依据,大到治国,小到治人、治病,都是采用了五行生克制化的原理。出于好奇,经过多年研究,发现确实非常有道理,由此可推断国运及人之命运。这在“科学”的眼里,肯定又被称之为“迷信”了。古人认为天圆地方,中央之国谓之中国,所以以中国为土,土为黄色,火为红色,所以外媒称中国为“红色中国”。中国人对红色情有独钟,国旗是红的,五星是黄的,中国的股市也和世界上其它国家不一样,是反其道而行之的,红色为涨,绿色为跌,满堂红才是喜事。再如以中国为中心,日本为东方,东方木旺,肝胆之气旺者长寿,所以日本长寿居多;西方金旺,木为头发,金旺克木,所以西方人秃顶多。扯远了。

  [原文]

  庄子曰:“子独不见狸狌乎?卑身而伏,以候敖者;东西跳梁,不辟高下;中于机辟,死于罔罟。今夫斄牛,其大若垂天之云。此能为大矣,而不能执鼠。今子有大树,患其无用,何不树之于无何有之乡,广莫之野,彷徨乎无为其侧,逍遥乎寝卧其下。不夭斤斧,物无害者,无所可用,安所困苦哉!”

  [译文]

  庄子说:“先生你没看见过野猫和黄鼠狼吗?低着身子匍伏于地,等待那些出洞觅食或游乐的小动物。一会儿东,一会儿西,跳来跳去,一会儿高,一会儿低,上下窜越,不曾想到落入猎人设下的机关,死于猎网之中。再有那牦牛,庞大的身体就像天边的云;它的本事可大了,不过不能捕捉老鼠。如今你有这么大一棵树,却担忧它没有什么用处,为什么不把它栽种在虚无的乡野,栽种在无边无际的旷野里,悠然自得地徘徊于树旁,优游自在地躺卧于树下。大树不会遭到刀斧砍伐,也没有什么东西会去伤害它。虽然没有派上什么用场,可是却不用担心会有什么灾祸!”

  [注解]

  惠子认为庄子的理论如“樗树大而无用”,其实仍没有吸取之前的教训,犯了同样的错误。于是庄子继续举例来教导和反驳,并用野猫和黄鼠狼暗讽惠子这类人,自以为聪明,却容易被小聪明所误。暗指你惠子这样的人锋茫得很,当魏王的相,结果却被张仪赶跑了。而“我”独善其身,过得很悠闲,也没有烦恼。老子《道德经》云,“大智若愚,大巧若拙,大音希声,大象无形”,小智者锋茫,大智者若愚。而锋茫者很容易被折,比如文中的野猫和黄鼠狼之流;若愚者却容易保全其身,如文中的大樗。典故“杨修之死”就是因小智惹祸,而得道者却往往都是大智若愚之人。《道德经》十五章又云:

  “古之善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豫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涣兮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浑兮其若浊。” 这段意思是说,“古时的得道之人,微妙玄通,深不可测。因为讳莫如深,所以要描述他的话,也只能勉强形容而已。他小心谨慎的样子就像是如履薄冰;警觉戒惕的神情好像提防四邻窥伺;拘谨自律的样子好像身为宾客;和蔼可亲,好像春风中冰的融化;淳厚朴质,好像未经雕琢的素材;心胸开阔,好像空旷的山谷;浑朴纯和,好像混浊的大水。”老子用“敦、旷、浑”等多个字眼的描绘,描绘了得道之士在普通人眼中就是一些木纳的痴呆、大傻瓜。但在老子自己眼中,却是“深不可测”、“大智若愚”。庄子这段作为本文的最后一段,意在说明要实现逍遥游,就必需修行,而修行,要懂得和学会“道法自然”,要学会“韬光养晦、大智若愚”。这和文首“北冥有鱼”相对应,在没有物化为鹏、在没得道之前要学会韬光养晦、慢慢修炼。

  《道德经》云:“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法是约束,限制,整句意思是人的活动受到地的限制,地球的运转受天体影响,天体运行受道的约束,而大道受自然规律的约束。所以修道的最终是要学会“道法自然”。所以“道法自然”就是大解脱、大自在,破零壁,真无极,碎虚空的修证层次。

  纵观《逍遥游》整篇,无不是在说明“什么是逍遥游”以及“如何实现逍遥游”的问题,而这唯有修行才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