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文学艺术家卷——褒曼

李怀东 郭锷权 乔利新   编著

第三章  第一次婚姻








  A.1937年6月10日,褒曼和彼得·林斯特罗姆结婚。这是一个21岁的女人和一个30岁男人的结合。她在人生之路上刚刚迈步,一切取决于意志力和上帝……


  褒曼觉得一生之中真正自由自在、独立不羁地过日子只不过年多光景。她当时才21岁,在瑞典电影制片厂拿一份相当丰厚的薪资。她在斯德哥尔摩市中心有一套小小的公寓房间,装饰颇为现代化,窗棂上都安有大红色的遮阳布篷。她很讲究家里的摆设。她对彼得情意缠绵。她21岁生日时,彼得送给她的生日礼物是一条银狐围脖。在30年代,这是最时髦的装饰品了。她一生中还没有得到过比这个更令她喜欢的礼品。她飞一般地朝电话机奔去,想打电话感谢他。打蜡的地板上散乱地铺着一块块小地毯。结果是乐极生悲:她在一块地毯上绊了一跤,竟把脚踝扭伤,疼得不能走路,为此她住进了医院。在病床上她恋恋不舍地围着那条毛茸茸的狐皮围脖,而身上穿的却是一件薄纱睡裙。她爱彼得,一分钟也不想离开他。

  彼得和褒曼都忙于自己的专业,好像总要等“忙过这一阵之后”才能享受夫妻生活的温馨。彼得在牙科事业上很有成就,当时正在进修以便取得博士学位——到战争爆发的时候他已经进修完了3年的学业。而褒曼是个崭露头角的影坛新秀。他们还交了许多文艺界的朋友:女记者芭蓓蕾·阿尔汶(笔名“炮筒子”)、新闻记者兼画家莫利·福斯德曼、著名的动画大师艾纳尔·奈尔曼等许多电影和戏剧界的朋友。他们俩人工作都很勤勉,夫妻之间情深意笃。不久,褒曼怀孕了。


  B.去柏林乌发拍片是第一次走出国门。世界太大了,她要去闯荡一番……


  褒曼在本国已有名气,但她觉得呆在瑞典电影制片厂并不是当演员的最终归宿。她无论如何不能囿在瑞典这块小天地里。大千世界对她有无穷诱惑。她向往好莱坞,她知道天才非凡的导演们都在那里云集,而且好莱坞舍得耗费巨资来拍摄场面豪华的大部头片子。不过她知道自己资历还浅,且英语欠佳,一时还无力攀登那座殿堂的宝座。

  30年代,法国也拍出了许多好影片,拥有一批阵容强大的演员。可是褒曼的法语也不行。不过,德语倒是她的第二语言。她同彼得结婚之后不久,柏林的“乌发”电影公司提出邀请她去拍片。

  就是在那段时间里,褒曼对彼得身上的好品德有新的发现:彼得对她真心实意地关怀体贴。褒曼到柏林去给乌发电影公司试镜头,单独下榻在旅馆里,百般无聊不知道怎样打发时间。她下楼到客厅想去消遣一下。就在门厅里,有个人把脸半遮半掩地埋在报纸背后。那是彼得!她顿时喜出望外。他说道:“我突然心血来潮,想到你孤零零一个人必定闷得慌,再说我也放心不下,因为你不知道怎么跟人打交道。所以我想还是来一趟的好,看看万一有什么要做的。不过千万不要对任何人讲,说我在这里,因为我摸透了这些电影工作者的脾气,他们不喜欢女演员有个丈夫跟在屁股后面转悠!你需要干点什么事的时候,我就在你身边随时听候吩咐。你应该像个年轻女演员那样落落大方、信心十足。大家也期望你是有这种风度的明星。”

  于是彼得就在街对面的一家三流旅馆住了下来,而褒曼却坦然住在电影公司出钱租下的这家高级旅馆里。即便在当时他心里已经明白了,丈夫可能成为一个女演员生活道路上的某种障碍。

  乌发电影公司的合同规定拍3部影片。第一部片名叫《四个伙伴》。故事说的是4个姑娘合伙开办了一家广告代理公司,她们在同男人们打交道时遇到的诸般烦恼。拍这部片子对褒曼来说是一个新的挑战。她担心自己不能用德语演出,怕自己由于缺乏德语语感,在表现喜怒哀乐各种情感时做不到淋漓尽致。

  1938年褒曼刚到德国去拍片就看出来了:凡要想在德国影坛上走红、出头露面,都必须先是个纳粹党员。她一进摄影棚就嗅出了这股异味。而且她还觉得无论走到哪里,都弥漫着一股令人憎恶反感和胆战心惊的气氛。当时欧洲每一个神志清醒的有识之士都对纳粹党深恶痛绝,对他们那套哲学、军国主义和胁迫恫吓嗤之以鼻。尽管褒曼并不过分忧心忡忡,她也意识到应该提前离开这个充满法西斯火药味的地方。

  她对离开德国一点也不感到惋惜。导演卡尔·弗勒立希①对她照顾周到,他知道那时候褒曼怀孕已到后期,于是他就加快速度,把最后几个场景草草拍完了。
①卡尔·弗勒立希,德国著名导演,一直受雇于“乌发”电影公司,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即遭排斥。

  彼得开着自己那辆小汽车到柏林来接褒曼回家。他俩还顺道乘船周游了欧洲,享受了即将覆没在战火之中的欧洲大陆最后一个和平之夏。

  足月临盆之时固然为生孩子操劳烦心,忙得不亦乐乎,不过她的体质和精力都好得出奇,还在给婴儿喂奶的时候,就在床上躺不住了,起来东奔西走,忙着排练自己的角色。

  形势已日趋紧张,希特勒剑拔弩张正在打算发动战争。欧洲各国都在忙着战备,调兵遣将。同“乌发”电影公司签订的合同不得不中止。赫尔默·恩瓦尔着手为褒曼另辟蹊径,从英国和美国谋求聘请机会。C到美国去!好莱坞给她巨大的诱惑,尽管好莱坞对她仍是不解之谜……

  褒曼不得不四处寻找演出机会。在此以前,美国好莱坞许多家电影公司早就下过聘书。“二十世纪”福克斯、派拉蒙、雷电华和别的几家电影公司都曾先后送来过聘书,不过都只是提议签订合同的一纸意向书。好莱坞派出的代理人足迹遍及欧洲,四处网罗人才,竞相把出类拔萃的人才吸引到大洋彼岸去。但是他们只签合同,而不提供角色和导演。也就是说演员们一旦签了合同,他们便整整7年受到合同的制约,留居在好莱坞不得脱身,任凭电影公司老板们摆布,随便在哪部影片中填空补缺,或者扮演一个适合他们演的那种老一套角色。他们也许会在好莱坞无所事事,虚度7年光阴,只扮演女招待或者男佣人一类的角色。所以褒曼对这种合同都一概回绝。

  这时,褒曼正在为生孩子而忙得不可开交。在她看来,女人结了婚要生儿育女是天经地义的事情。她从来没有想到过,她不应该生孩子,或者生孩子会妨碍她的影坛生涯。因此,她到美国之后,诧异不已的是,人人对她已经生过孩子居然大惊小怪。在好莱坞,明星为了保持形象,都认为千万生育不得。

  褒曼第一次横渡大洋来到美国的时候,总感到有点不可思议,因为是彼得催促她去的。他非常豁达,很有气量,坚决主张她去美国。如果没有他发话,褒曼自己是下不了决心的,她就是那么优柔寡断,一点没有主见。彼得执意要她到好莱坞去,去拍摄《插曲》。她不在家的几个月里,彼得请他母亲来照料女儿皮娅。

  褒曼首次去好莱坞拍片终于成行了。

  《插曲》是她拍的第六部瑞典影片。这部影片是根据古斯塔夫·莫兰德尔的构思编写成的。莫兰德尔本人参与了编剧兼导演。这部影片摄成于1936年。也正是这部影片使褒曼不失时机地一鸣惊人,成为闻名遐迩的电影明星。她扮演了一个聪颖贤慧,然而又是孤独寂寞的女钢琴教师。女主人公虽然洁身自好,却又堕入情网,爱上了一个已经有了美满家庭的世界闻名的小提琴家。那个小提琴家由屈斯泰·爱克曼扮演。

  在这部影片中,男女主角不知不觉地钟情相爱。他们尽管情意绵绵,难舍难分,然而这桩风流韵事却是好梦难成的。经过一段时日感情上的煎熬,大家扪心自问,不胜惶惑,最后小提琴家重新回到了自己妻子儿女身边。至此,这桩情海憾事便云散烟消了。影片结尾,一缕轻曼的小提琴和弦声如怨如诉,在浪漫色彩十足的袅袅谐音中曲终人散。这一对恋人追今抚昔,感叹人生之坎坷,命途之多舛,面容显得稍有几分憔悴,然而神情并不颓唐。他们带着迷惘而又乐观的眼光正视着明天的太阳。

  这部影片的题材并无新奇之意,然而它却拨动了千千万万观众心灵之弦,使他们产生情感上的共鸣。

  在许多年之后,古斯塔夫·莫兰德尔在一次采访中谈到:一点不错,他可以心安理得地承认,发现褒曼是他的功劳。一点不错,正是他竭力主张她留在电影界里。一点也不错,正是他策划编写和导演了《插曲》这部影片。古斯塔夫对褒曼是这样评价的:

  “她的一个动作都带有一股不可言状的雍容大方的风度和自我控制能力。我第一次见到她的时候,她朗读台词的那股优雅洒脱的劲头和她光彩照人的美貌就使我赞叹不止,暗自叫绝。她得天独厚之处在于:当听到赞扬恭维时,尽管也颇为窃喜,且腼腆地领受下来,但是这些赞扬恭维却从来不会削弱她在表演艺术中自成一体的3个特征:真实、自然和富有想象力。我为她创作了《插曲》这部片子,但是我并不能担保这部影片定能取得成功。这部影片的成功全靠了英格丽本人的精湛演技。”

  “实际上不是靠哪个人发现了她,不是靠哪个人捧她走红。而是她自己显露了才华和魅力。”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