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名人传记系列——

 

 军事家卷——蒙哥马利

 徐飞   编著

第十四章  敲响第三帝国的丧钟








  1. 在莱茵河西岸


  阿登战役中,希特勒用尽了他最后的机动部队。东线,苏联红军从1945年1月起,发动了冬季攻势;西线,德军也仅剩下大约66个师的残兵败卒。德军左支右绌,大势已去。

  但是,在希特勒和戈培尔蛊惑人心的宣传下,纳粹军队仍然决心效忠元首和第三帝国,凭借莱茵河天险同盟军负隅顽抗。

  1945年2月8日,蒙哥马利如期开始了代号为“真正”的作战。这次主攻由加拿大集团军实施。蒙哥马利的企图是:让加拿大集团军渡过马斯河向南和东南方向进攻,为下一个将由辛普森第9集团军实施的“手榴弹”行动创造条件。

  加拿大集团军的进攻,最初比较顺利,但很快,他们发现自己陷入了洪水和泥泞地带,无法进展。

  2月23日,第9集团军的“手榴弹”行动也开始了。这是一个有30万人参加的非同凡响的行动。这一作战的目的是渡过鲁尔河。德军的抵抗威胁不大,但鲁尔河的洪水却给辛普森制造了麻烦。河上的风浪打翻了工兵的好几只船,阻碍了架桥。

  “手榴弹”战役的发起,使“真正”作战又恢复了最初的势头。第21集团军群缓慢但是稳当地穿过了密密的树林,在洪水淹没过的平原上推进。霍罗克斯的第30军一路破村克镇,在一场自开战以来最残酷的肉搏战之后,夺取了两个重要目标:克莱维茨和戈什。

  戈什被视为德齐格菲防线上最坚固的堡垒,戈什被攻克,蒙哥马利大喜。但是,他很快发现,德军的抵抗正在加强,等待他的是一个又一个“戈什”。被卡在鲁尔和莱茵河狭长地带的德军11个师已准备作困兽之斗。在辛普森那边,战斗又取得了进展。第9集团军在一条非常广阔的战线上安全地渡过鲁尔河,全部损失仅92人,并且,他们在鲁尔河上建起了7座能通过坦克的大桥和12座轻便桥。

  尽管德军对盟军的莱茵河以西作战计划反应过于迟钝,但是,当辛普森渡过河后,稍有头脑的人都能看得出盟军的目标所在。德西线指挥冯·龙德施泰特元帅看到,如果他不迅速后撤,盟军的“真正”战役和“手榴弹”将是两把铁锤,把他的两支军队敲得粉碎。另外,在南面德弗斯战线上的巴顿,也开始了行动,其进展更令他感到心惊肉跳。2月25日,他向希特勒报告说:假如不全面撤回莱茵河西岸部队,盟军下一步将毫不费力地渡过莱茵河,整个西线将彻底崩溃。

  希特勒没有理睬他的这一呼唤。

  龙德施泰特再次提出把鲁尔河和默兹河汇流处的部队稍稍后撤。

  希特勒依然不同意。这一次,他干脆答复:“不同意。”他甚至说,后撤,想都不应该想。

  3月1日,辛普森的第9集团军攻克了门兴—格拉特巴赫,这是迄今攻占的德国第一个大城市。该城距莱茵河只有30公里。3月10日,第9集团军与加拿大集团军终于合兵一处,横扫残敌如风卷残云,顺利地完成了“真正”作战和“手榴弹”作战。

  在这次作战中,“真正”行动和“手榴弹”行动一共打垮德军19个师,使之伤亡达9万人。蒙哥马利如愿地扫清了莱茵河西岸的德军,打通了向东跨过莱茵河的道路。

  盟军已在莱茵河边摆开了架势。莱茵河水奔腾着,蒙哥马利的内心也如这河水一般。他知道,离第三帝国丧钟敲响的时刻已经不远了。


  2. 从莱茵河到波罗的海


  从3月10日开始,蒙哥马利指挥下的第21集团军群和美第9集团军就已在莱茵河西岸从诺伊斯到奈梅根一线摆开了阵势。河上的桥梁已被德军炸毁,只有雷马根桥意外地成为美第1集团军的战利品,但这一地点并非蒙哥马利所主张的主攻地点,因为在此过河后面对的将是一道石壁,今后的发展不会顺利。

  在德国离最后失败已经不远的这个时侯,一向以谨慎著称的蒙哥马利,显得比以前更加小心。他不希望看到自己的战士在胜利前倒下,他要把成千上万优秀的小伙子们送回到他们的母亲和情人身边。为此,他精心筹划了第21集团军群强渡莱茵河的计划。这一计划被称之为“劫掠”。

  根据“劫掠”计划,蒙哥马利打算在有极其充分准备的情况下方才渡河。他的理由是:一、既然要渡河,那就要确有把握地过去,还要顺利地向前推进。这是他同巴顿指挥风格上的最大区别。他在计划大的作战行动时,从不轻易冒险,把一些碰运气的事当做可以预见的因素来考虑。二、有利于从北面直捣柏林。不仅要保证渡过河,而且要向军事上(他的上司认为政治上的)极端重要的地区挺进,这样才能使英国部队放在棋盘正确的位置上,确保英国战后在欧洲的地位。

  经过10多天的准备,到3月23日,蒙哥马利认为一切都已就绪。这时候,他已集中了35个师的兵力,约25万吨物资,各类坦克、装甲车约5000辆,各类车辆3万辆,大炮3500门,战斗机3000架,重型轰炸机500架,另外还有36艘渡河用登陆艇。蒙哥马利决定,战役将于3月24日凌晨发起。他宣称,“劫掠”战役将取得他本人在这次大战中最辉煌的战绩,其规模之大将仅次于“霸王”战役,他要与“希特勒尚存的西部集团军之精华较量一番”。

  为了达成战役突然性,蒙哥马利对这次战役作了充分的伪装,这种伪装基本上是他在阿拉曼时所用办法的重现。前述的各种物资就是在这种伪装的掩护下秘密屯集的。蒙哥马利把他的这套伪装办法概括为“让敌人知道进攻点,却看不见进攻者”。

  3月23日,蒙哥马利发出了致集团军群所有官兵的信,指出,“第21集团军群即将横渡莱茵河”。他号召大家,要“尽快投入战斗,早日结束对德战争”。

  3月24日凌晨,“劫掠”战役开始了。以英第2集团军为左翼,美第9集团军为右翼,在莱茵贝格到雷斯这一宽大正面上强渡莱茵河。加拿大集团军则在雷斯以北的左翼执行任务。

  如此大规模的行动,引起了丘吉尔的强烈兴趣。他亲自来到前线,慰问将士,并同蒙哥马利一起观看了空降师在莱茵河对岸空降的壮观场景。事后,他不无炫耀地向斯大林发去了一封热情洋溢的电报,称:“我和蒙哥马利元帅在一起,在他的司令部,他刚刚下令从以韦塞尔为中心点的广阔的战线上发动强渡莱茵河的主攻。这次战斗将得到3000门大炮和一个空降军的支援。预计部队将于今晚和明天渡过河去,并在对岸建立起桥头堡阵地。一旦强渡成功,一支格外强大的装甲预备队将乘胜追击。”

  强渡莱茵河的行动,并未遇到原先设想的猛烈抵抗。首批渡河部队在过河时只损失了34个人。这一方面是由于德军士气低落,无心恋战,另一方面是由于蒙哥马利的欺骗行动产生了作用,德军对蒙哥马利的行动感到突然,被打了个措手不及。

  蒙哥马利,这位精心布置战斗的大师,又取得了一次圆满的胜利。到3月7日,他的几个集团军已全部越过了莱茵河,建立了一个宽35英里、纵深20英里的阵地。英第2集团军伤亡3968人,美军伤亡2813人,这点损失同建立了一个异常稳固的立足点、俘敌1.6万人的战果相比,是微不足道的。蒙哥马利取得了他在当时条件下所能取得的最大的胜利,几乎没有出什么差错地渡过了莱茵河。

  在英军顺利地渡过莱茵河的同时,美国人也以压倒优势的力量渡过了河。在东面,苏联红军也正在迫近柏林大门。围绕着盟军渡过莱茵河后的行动,盟国之间再次出现纠纷。

  根据盟军原定作战计划,渡过莱茵河的行动分为两步,第一步到达易北河,第二步向柏林推进。这一点,早在1944年9月即已确定。当时,艾森豪威尔曾在写给蒙哥马利的信中指出:“柏林显然是我们的首要目标……”

  蒙哥马利渡河后,按上述计划,向他的部队迅速下达了命令:第2集团军和第9集团军分别向汉堡和马格德堡推进,然后准备与美第12集团军群配合,摧毁鲁尔。与此同时,加拿大集团军将扫荡荷兰的残存占领区,并沿海岸线向易北河冲击。3月27日6时,蒙哥马利把他的这一计划用电报向艾森豪威尔作了汇报。但是,一个意外发生了——艾森豪威尔改变了西线战事最后阶段的整个作战方针。

  3月28日,艾森豪威尔否决了蒙哥马利的计划,指示部队当前行动的第一步仍是包围鲁尔,但不用急于攻取它,因为鲁尔是人口稠密的工业区,本地并无食品来源,单靠饥饿就能使它投降,这样可以减少盟军的大量伤亡。鲁尔合围完成以后,可以考虑让布莱德雷穿过德国中部,在易北河同苏军会师,而后再分别向北、向南两个方向突击进入丹麦和奥地利。德弗斯的第6集团军群和蒙哥马利的第21集团军群则在布莱德雷两侧支援。这就意味着,蒙哥马利在战争的最后一刻将只能担任一个次要角色,而盟军的主要目标也将不再指向柏林。

  3月28日下午和晚上,艾森豪威尔把他改变后的作战方针,分别用电报通知了苏美英三方。

  第一封电报是发给斯大林的,其目的是借此交换苏军的计划,以便使盟军的作战同苏军协调起来。

  第二封电报发给了马歇尔,艾森豪威尔向他报告了自己的决心和行动。

  第三封电报发给了蒙哥马利,但他没给伦敦去电。

  蒙哥马利被艾森豪威尔的这一举动弄得目瞪口呆。但这一次,他没再闹事。他明白,事已至此,再说什么也都没用了。在给艾森豪威尔的回电中,他只提了一个要求,即在他到达易北河以前,暂时保留目前的指挥机构。然后,他把情况向伦敦作了汇报。

  伦敦方面得知这一消息后,勃然大怒。随后,伦敦、华盛顿和兰斯(盟军最高统帅部所在地)之间发生了激烈的争吵。艾森豪威尔得到了罗斯福和马歇尔的有力支持,对伦敦寸步不让,坚决地执行了他的新方针。

  艾森豪威尔为什么改变了抢占柏林的既定方针呢?他主要是出于以下考虑:

  首先是战场的态势。由于德军在阿登地区的反攻,使盟军的进攻被迟滞了六个星期,而东线德军因兵力薄弱,无法抵挡苏军的强大攻势,结果苏军迅速推进到德国腹心地区。到2月底,苏军的前锋距柏林仅有100公里了,而盟军那时距柏林还有480公里,且战线过长,补给十分紧张。要想赶在苏军之前进入柏林,军事上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其次,艾森豪威尔已经了解到盟国有关划分战后对德占领区的政治协议,按这一协议的划分,柏林虽然分区占领,但城市本身将由苏联控制。这样,即便盟军不惜代价地占领柏林,最后还是得按政治协议将柏林交给苏军,艾森豪威尔可不愿做这种“为他人作嫁衣裳”的事。

  第三,柏林是德国的首都,是第三帝国存在的精神象征。希特勒一定会负隅顽抗。而且柏林城防坚固,易守难攻,防守柏林的德军除外围兵团外,还有20多万卫戍部队,200多个突击队,强攻柏林,势必付出重大代价。为此,艾森豪威尔曾征询过布莱德雷的意见,让他估计一下从易北河冲到柏林,盟军需要付出多大的代价。布莱德雷答复说:“至少要损失10万人。”战争行将结束,还要付出这么大的代价,艾森豪威尔认为实在不值得。

  另外,有关“民族堡垒”的神话也影响了艾森豪威尔的判断。据说,希特勒在走投无路时,打算把党卫军盖世太保和另外一些狂热地忠于希特勒的组织撤至巴伐利亚南部、奥地利西部和意大利北部山区,凭借那里险要的地形,同盟军顽抗到底。这样,盟军可能将面对一场旷日持久的游击战。据此,艾森豪威尔认为迅速占领德国全境比抢先攻入柏林更为重要。

  由于美方的坚持,英国方面最后无奈地接受了艾森豪威尔的新方针。

  4月1日,分别向前推进的蒙哥马利和布莱德雷完成了对鲁尔的合围,把B集团军群的21个师装进了大口袋。莫德尔率领被包围的德军企图突围,两次都被盟军打了回去,只好退守在防御阵地里,作困兽之斗。4月18日,盟军攻入鲁尔,B集团军群全部被歼。莫德尔下落不明,有消息说他在战败之际自杀了。

  当鲁尔战役进入尾声时,盟军的一部分部队便开始向东挺进,直指易北河。蒙哥马利指挥部队东进时,只遇到了一些象征性的抵抗。在他正面的德军采取了有条不紊的退却战术,双方都只蒙受了轻微损失。对蒙哥马利真正构成阻碍的是前进路上纵横交叉的河流,当英军最终推进到200公里之外的易北河畔时,他们在自己的身后已架起了200座桥梁。

  在易北河上稍事休整后,蒙哥马利又日夜兼程地指挥大军按计划直指波罗的海沿岸。在这里,他同苏军展开了竞争,他要抢在苏军之前进入丹麦。人们很怀疑一向稳扎稳打的蒙哥马利能完成这一任务。事实证明,这种怀疑是错误的。蒙哥马利不仅能稳扎稳打,也能快速推进。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蒙哥马利命令各师在狭窄的挺进线上,作大纵深挺进作战。装甲先头突击部队绕过敌军还在抵抗的地区,开足马力向前推进,把攻击该地区敌军的任务交给后面赶来的部队在翼侧或后方予以完成。沿途,德军正规部队并没对盟军构成严重威胁,但盟军却受到了各种各样的狙击手的打击。这些人多数是一些少年和散兵,他们使用一种类似火箭筒的武器,在盟军前进路上的各个角落向盟军坦克射击。它给盟军坦克带来的损失是惊人的,第2集团军先头部队的1000辆坦克,至少有125辆被击毁或重创,还有500辆受损严重。很多身经历次恶战的优秀士兵,也死于这种非正规的袭击中。胜利似乎在望,但死神的身影却在每一个道路转弯处徘徊。蒙哥马利费了很大的气力才使他的部队自始至终保持高昂的士气。

  5月2日,蒙哥马利终于比苏军早6个小时抵达了波罗的海的维茨马和卢卑克,胜利完成了任务。他所取得的战果是辉煌的,仅5月2日和3日两天时间,登普西的第2集团军俘获的战俘就将近50万人。毫无疑问,德国已经被决定性地打败了。


  3. 吕讷堡荒原受降


  1945年4月27日,蒙哥马利在前线接到陆军部的报告,说希姆莱于24日曾通过瑞典红十字会向盟军提出投降。

  希姆莱称希特勒已患重病,他可以全权代表。蒙哥马利当时最关心的是赶在苏军之前进入波罗的海,因此,对希姆莱这一提议没予重视。5月1日,德国的广播电台宣布,希特勒已在他的作战指挥所里死亡,海军上将邓尼茨接替他继任元首。广播中没有提希姆莱的名字,实际上希特勒在自杀前已失去对他的信任。

  5月2日下午,指挥波罗的海和威悉河之间德国地面部队的布卢特里特将军派人送信给登普西,说他将率部投降。结果,他没有来,而是送来一封信,说此事应当在更高层内进行。

  新任元首邓尼茨为使德国避免无条件投降的厄运,决定分化盟国,采取向盟军单独投降的策略。5月3日,经他同意,凯特尔元帅派出一个代表团到蒙哥马利在吕讷堡荒原的总部,谈判投降事宜。代表团于当日11时30分到达,其成员有海军上将冯·弗里德堡、金策尔将军、海军少将瓦格纳和少校参谋弗里德尔。后来又增加了上校参谋波莱克。

  蒙哥马利精心安排了这次谈判。德国代表被引到他的指挥车外,他有意让他们在迎风飘扬的英国国旗下等候了几分钟,然后才步出车外,佯装不知地问翻译:“他们是什么人?”翻译向他一一作了介绍。

  蒙哥马利接着问:“他们来干什么?”

  弗里德堡随即向他念了凯特尔信件,说他们打算让德国北部的所有军队(包括苏军正面的)向盟军投降。

  蒙哥马利对此表示拒绝,说他不接受苏军正面的3个集团军向他投降。

  弗里德堡则说,他的士兵不愿向苏联人投降,因为他们会被送到西伯利亚作苦工。

  蒙哥马利则讥诮地说:“1941年6月你们进攻俄国之前就应该想到这一天。”

  接着,他向德国人提出了他的条件,他说:“你们是否愿意让在我西翼和北翼的德国军队全部向我投降?如愿意的话,我们可以把他们当做我当面敌军以及在波兰支援我当面敌军的敌方部队,向我作一种战术性战场投降而加以接受。”他声称,如果这一条件不被接受,他将命令他的部队继续作战。然后,他又在地图上向德国代表介绍了他们目前的战况,他估计这足以打动他们接受条件。

  正式谈判开始后,德国代表向蒙哥马利表示,他们无权作出决定,但他们准备建议凯特尔接受这一条件。

  于是,蒙哥马利立即起草了一份文件,概括了这次会谈达成的决议,然后,派他的副官布尔·沃伦中校同弗里德堡和弗里德尔两人驱车去弗伦斯堡面见凯特尔。蒙哥马利重申,如果他们不能于次日下午6时返回复命,他将重新进攻。

  蒙哥马利料定弗里德堡将受全权委托回来签字,于是决定在5月4日下午5时举行记者招待会,谈谈德国人同他联系谈判投降的事。

  弗里德堡果然被委托为全权代表,当他同弗里德尔返回蒙哥马利总部时,记者招待会正在进行。

  蒙哥马利再次摆出胜利者的姿态,他让德国代表在他的指挥车外肃立几分钟后,才把弗里德堡叫进车。他问:“现在你是否愿意签字?”弗里德堡答道:“我同意。”

  于是,蒙哥马利立即下令在他专设的一个营帐里举行受降仪式。在一群英国士兵、战地记者、摄影人员和其他人士的注视之下,德国代表步入了营帐。在场的人异常兴奋,他们知道这所代表的历史意义。

  蒙哥马利早已准备好了投降文书。营帐内布置得十分简单。一张铺着军毯的粗木桌,一只墨水瓶和一支极其普通的军用钢笔,另外还有两支英国广播公司的话筒。

  蒙哥马利当众宣读了投降书,并补充说,除非德军立即签署这份文件,并不再就投降后的安排提出种种条件,否则,他将下令继续开战。

  庄严的时刻来到了。蒙哥马利一个一个地叫着德军投降代表的名字,要他们依次在投降书的右下边签名,德国人一一照办了。最后,蒙哥马利在文件左下边签上了自己的名字。

  也许是过于激动了,蒙哥马利在签字时竟然把日期给写错了,他写的是5月5日。当他意识到错了后,把“5”字划掉,在旁边重写了个“4”字。投降书的原件是打在一张普通的陆军公文笺上的。最高统帅部要蒙哥马利把原件送去,可蒙哥马利舍不得把这么宝贵的历史性文件送出去。于是,他送去了原件的照片,原件则被他留了下来。晚年,他把这份原件赠送给了大英博物馆。

  德军投降书的全文如下:

  荷兰、包括一切岛屿在内的德国西北部以及丹麦境内全体德国武装部队的投降书

  一、德军最高统帅部同意在荷兰、德国西北部(包括弗里西亚群岛和赫耳果兰岛及其他一切岛屿)、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和丹麦境内的全部德国武装部队向第21集团军群总司令投降。上述地区的全部海军舰只均包括在内。上述部队应立即放下武器,无条件投降。

  二、上述地区之德军均应在1945年5月5日(星期六)不列颠夏令时间8时起,停止在陆上、海上与空中的一切敌对行动。

  三、德军最高统帅部对今后盟国就任何问题下达之命令,均应立即执行,不得有任何争辩及评论。

  四、凡违抗命令或执行不力者,将视为破坏本投降条款,由盟国依照现行法律与战时习惯法论处。

  五、本投降书并非盟国签署的适用于全德及德国全体武装部队的总投降书,一俟该总投降书签署后,本投降书当予废止。

  六、本投降书分别以英、德两种文字书写,以英文本为准。

  七、若对投降条款含义及解释发生疑问或争执,则以盟国的决定为最后之裁定。

          伯·劳·蒙哥马利元帅冯·弗里德堡1945年5月4日

                18时30分瓦格纳

                 波莱克
                 金策尔
                弗里德尔

  在投降书上签字的5名德军军官中,波莱克在战后不久死去,瓦格纳后来成为西德国防部海军部副部长,弗里德堡服毒自尽,金策尔饮弹自毙,弗里德尔则在投降后不久死于车祸。

  投降仪式结束后,蒙哥马利颁发了正式停火令,宣布自5月5日上午8时起第21集团军群全线停止战斗。

  接下来,蒙哥马利又写了几封公开信,第一封写给第21集团军群所属的高级指挥官,第二封写给第21集团军群的所有士兵。而后,他又向皇家海军、皇家空军发去公开信,对于他们在战争期间的通力合作表示感谢。

  5月8日午夜,在柏林举行了由朱可夫元帅主持的正式的德国无条件投降仪式。凯特尔元帅代表德国政府向美、苏、英、法四国投降,并在无条件投降书上签字。至此,欧战胜利结束。投降书从5月9日零时生效。5月9日,成为欧洲胜利日。

  对于蒙哥马利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功绩,丘吉尔首相给予了极高的评价。他说:

  “该集团军群(第21集团军群——作者)之英名和第8集团军一样,必将永垂史册。他们的丰功伟绩,首先是他们的司令长官的品性、深谋远虑的战略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实令我们的后代引为无上荣光。他从埃及经的黎波里、突尼斯、西西里和南意大利,经法国、比利时、荷兰和德国直达波罗的海和易北河,旌旗所指,战无不克,未尝有丝毫失误。”



免费E

更多好书请

书作品

登陆:应天故事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