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格尔①在《哲学史讲演录》中说:“如果真有所谓人类导师的话,就应该认为亚里士多德是这样一个人。”这一评价很高,似也恰当。也有人称亚里士多德为“学问之父”,其含义是指他奠定了逻辑学和生物学基础,是古希腊哲学集大成者,是许多学科奠基人之一。科学发展史告诉人们,一个人能发现某一规律,发明某一技术,已是不可多得的人才;能奠定某学科的基础,可谓大科学家;某一时期、时代某方面的集大成者,更是历史上极少见的人物。亚里士多德独创逻辑学和生物学,集古希腊哲学之大成,其历史地位是同时代人及无数后人所不及的。
我们说亚里士多德是古希腊哲学的集大成者,并不是说他建立了一个无所不包的科学体系,宣示了几条永恒不变的真理,而是因为他把希腊哲学爱智慧、尚思辨的精神,也就是追求知识、探索真理的精神,充实了,具体化了,发扬光大达到高峰。亚里士多德的哲学尊重经验,跟随现象,最后归于理智和思维。他认为,求知是人的本性。正是他这一思想,使他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大思想家。
①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2卷,商务印书馆,1960年版,第380页。
1. 求知是人的本性
不求仕途,专心学问的学者,其著作、学术成就就是他的历史,他追求的结果。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求知是人的本性。”这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也反映了他的人生历程。亚里士多德终其一生都受一个不可遏止的欲望——求知的欲望所支配。他的整个生涯和各种活动都表明他最为关注的是发现真理、增加人类的知识量。同时他认为求知不只是他个人的欲望,他真诚地认为爱好知识,寻求真理乃是人所共有的本性。在他看来,理智的活动即是生活,“获得智慧是愉快的;所有人都在哲学中感到自由自在,希望花时间研究它而将其他事情搁于一旁”①。这就是说,在亚里士多德看来,哲学并不是在学园中所研究的抽象科学,而是对知识的追求。爱因斯坦说过:“如果把哲学理解为在最普遍和最广泛的形式中对知识的追求,那么,哲学就可以被认为是全部科学之母。”①亚里士多德正是这样理解哲学的。他坚信,人类光辉灿烂的未来,只有通过持久不懈的学术研究,逐渐积累知识才能达到。并告诫人们说,按求知的欲望行事,实现自我乃是人生最崇高的目标,从事理智活动,进行思辨的生活才是真正幸福的生活。
①亚里士多德早期著作《劝勉篇》,转引自乔纳逊·伯内斯:《亚里士多德》,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3页。
①《爱因斯坦文集》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7年版,第519页。
亚里士多德说,人们都喜好感觉,因为它最能使我们识别事物并显示出区别。比感觉高一级的认识是记忆。感觉是一切动物都有的,记忆只是部分动物才有,这些动物更为聪明,更善于学习。由记忆获得经验,经验产生技术。技术高于经验,懂技术的人“之所以更有智慧并不是由于实际做事情,而是由于懂得道理,知道原因”。(《形而上学》)这个一级比一级高的认识阶段,还不是真正的智慧,还没真正体现出人的本性。智慧是关于原因的知识,是关于第一的、最普遍原因的知识。它不像技术是为了实用,而是为知识而知识,是理性。人之所以为人,就在于有理性,不受任何限制和束缚。这种思想发展到黑格尔那里就成了“绝对理性”。所谓绝对,就是无条件,不受限制。
什么样的知识才是智慧?亚里士多德指出:①通晓一切;②知道最困难的东西;③最明确地讲述原因;④为自身而求取,而不为结果而求取;⑤在诸科学中占据主导地位。这样的知识实际上就是哲学。追求这样的知识必须是在有了温饱,有了闲暇之后才能进行:由于对某些事物好奇而去探讨,开始是对身边不懂的东西感到好奇,继而是对重大的事情,如月亮的盈亏,太阳和星辰的变化以及事物的生成等表示惊异。一个感到困惑或好奇的人,会觉得自己知识不足,为摆脱这种困境就要进行哲学思考。显然,这是为了知识而去追求知识,而不是为了其他的效益。
为求知而求知,这是最纯正的古希腊精神。它与中国传统知识分子以做学问为手段,以做学问为当官的敲门砖是大不相同的(中国知识分子中一心做学问,不求仕途的也有,但不是传统,不是主体)。为求知而求知,是显得单调,因而有人就此说哲学枯燥无味,谴责哲学无用,甚至把哲学作为贫穷的代名词,搞哲学求学问就意味着贫穷。亚里士多德反对这种观点,他在《政治学》一书中讲了一个故事,说明搞哲学同样可以富有。故事说,米利都学派创始人、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通晓天象,有一年还在冬天的时候就预测到来年橄榄要大丰收,于是他将自己的钱租来了丘斯和米利都的全部橄榄榨油器。由于当时没有人和他争价,所以租金很低。到了第二年收获季节,橄榄真的大丰收,自然需要很多榨油器来榨油。泰勒斯就按自己定的高价转租榨油器,从而他获得丰厚的利润。这样他就向世界证明哲学家要富起来是极容易的,如果他们想富的话,然而这不是他们的兴趣所在①。西方世界第一个哲学家就这样严肃地把哲学与钱分成互不相干的两件事。看重知识不自亚里士多德始。苏格拉底提出“德性就是知识”,把“知”与“德”、“无知”与“恶”相等同,认为人的头等大事就是“认识自己”,这样就会达到“我自知我无知”的境界,从而舍弃世俗,心无旁骛,专心求知。柏拉图推崇哲学,说哲学家是那些喜欢洞见真理的人,同样把知识看作比一切都重要。亚里士多德在先人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求知是人的本性”这一响亮口号。他把人生的意义归结为知识,把求知当作人性的表现,人格高低的象征,这深刻地影响了西方人的求知态度。无疑,这是古希腊哲学家对西方文化所做出的巨大贡献。
①参看(英)罗素:《西方哲学史》(上卷),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第52页。
亚里士多德把求知的欲望归结为人类的本性,说法不一定很确切,但绝无害处,只要我们正确理解,从积极方面去实践,于人类进步是会起促进作用的。
2. 学术活动的三个时期
亚里士多德的求知,不只是学习,更重要的是教学与研究。他认为一个人除非能把自己的知识传授给他人,否则就不能声称知道了某个问题。他把教育看作是知识的非常合适的展现方式。亚里士多德把教学和研究结合在一起,他的讲稿也就是“研究论文”,或者是建立在他当时的研究兴趣之上的谈话。他白天讲,晚上讲,把自己的思想无保留地讲出来,写下来,形成了多篇巨著。有人说他的著作至少有400部,也有人说上千部,我们现在能见到的是47部。这累累的硕果,令人惊叹的不是数量,而是它所涉及的范围和主题的多样性。亚里士多德的天才表现在相当广博的领域中,其著作有关于逻辑、语言、文学艺术、伦理、政治、法律方面的,有关于政制史、思想史方面的,有关于心理、生理方面的,有关于自然史、动物、植物、生物方面的,有关于化学、天文、物理、数学方面的,有关于哲学方面的,等等。一个人的头脑能容纳那么多方面的知识,实非一般人所能比。难怪柏拉图说他的学园是由亚里士多德的头脑和其他人的身体两部分所组成。
这广博的知识、丰硕的成果就形成看,可分为三个时期。
1.柏拉图学园时期(公元前367—前347)
属于这一时期的著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受柏拉图的影响,较少有自己的独创主张。这时期的后半段,他已到了成年期。这时期著作不多,德国学者策勒尔认为只有两篇论文:对话篇《欧德穆》(或《论灵魂》)和《规劝篇》①;台湾学者高柏园认为有三篇:《优狄摩斯篇》(即《欧德穆》)、《哲学之劝导》(即《规劝篇》)和《物性学》②。
①(德)E·策勒尔:《古希腊哲学史纲》,山东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第170页。
②高柏园:《〈古典理性的殿堂--亚里士多德〉导论》,(台湾)时报文化出版公司,第5-6页。
《欧德穆》篇名取自一位叫欧德穆的朋友。他于公元前354年因站在狄翁一方战斗而死在叙拉古札王宫之前,这篇对话在他死后不久写成。这篇对话与柏拉图的《斐多篇》一致,亚里士多德自己表明在形而上学方面还完全受柏拉图影响的支配。
《规劝篇》不是对话,而是一封致塞浦路斯王特米松的规劝信,意在对塞浦路斯王施加政治影响。这篇著作以一段哲学幸福论的描述而达到顶点。它仍立足于柏拉图的二元论,坚持理念的超验性。
2.过渡时期(公元前347—前335年)
这一时期,以亚里士多德在阿索斯从事教学活动为起点,他开始从柏拉图学说中挣脱出来,并开始对柏拉图的观点持一种批评的态度,修改老师的理论。这一时期的著作,策勒尔认为有:《论哲学》《形而上学》《优代莫伦理学》《政治学》《论天》《论生灭》等;高柏园认为有:《论哲学》《优代莫伦理学》《形而上学》《政治学》《天体论》《生长与消灭论》等。篇目基本一致,只是翻译名称有区别。
《论哲学》是一篇对话,由三卷组成:一卷是历史性的,一卷是批评性的,一卷是纯理论的。第1卷对从古代格言哲理,奥尔弗斯神学,尤其是东方的、埃及的和波斯的宗教开始的哲学发展,作了一个历史的考察,提出了哲学体系周期性重现的理论,并把查拉图斯忒拉置于柏拉图之前六千年,因此一个新的历史时期似乎是从柏拉图开始,他处于一万二千年的世界周期的中点。第2卷是对理念论的一个批判。在第3卷,亚里士多德展开了他自己的世界体系和宗教哲学。这部分看来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依靠着柏拉图的星界神学,但它也包含了亚里士多德形而上学的基本概念——一个不动的宇宙推动者的概念。他在这一卷宣称信仰宇宙和心灵的神性。
《形而上学》的初稿成于这一时期,最早的形而上学由现今那个《形而上学》的第1卷、第2卷及最后一卷组成。在这部著作中,他对理念论的批判不同于后来对柏拉图体系的论述。此时他是以第一人称复数的口吻说话,从而把他自己包括在柏拉图主义者之内;在后来的论文中,这种口吻没有了。
《优代莫伦理学》是亚里士多德在阿索斯的演讲。有人说它出自亚里士多德的学生罗德斯岛的优代莫之手,但从文体上分析,人们又否定了这种说法。而为什么称之为“优代莫”,又找不出合适的解释。
《政治学》的第2、3、7、8卷是早期政治学著作,这是他第一次居住在雅典时就开始了的工作。在这部著作中,他把“善”作为政治理论的核心。它包含了亚里士多德的“国家”理想和对柏拉图以前的乌托邦的批判。
亚里士多德的物理学和宇宙论的基本理论也归于这一时期。在柏拉图死后不久写作的《形而上学》第1卷一再提到《物理学篇》有关章节。因此,含有质料与形式、潜能与现实的基本思想以及运动理论的《物理学篇》的前两卷可能早已写好了。《论天》相当大部分看法来自对话篇
《论哲学》的内容。在这阶段,作为第五种元索以太的理论已经牢固地确立,它承认单子以及世界的永恒性和空间的有限性,这种理论的提出对柏拉图自然世界理论也作了批判。《论生灭》与《论天》有着密切的联系。
3.吕克昂学园时期(公元前335—前322)
这是亚里士多德思想成熟时期,在此阶段他完成其独创的哲学体系和主要著作。在他一生的这最后13年,惊人地组织了对于自然和历史的详细研究,这一研究工作是在弟子们的帮助下进行的。这一研究包括了当时的全部知识,并在很大程度上第一次使那样的全面知识成为可能。与此同时,他在自己所建立的学园内讲课,这些讲课构成了现在保存下来的著作的基础。不过,这些著作并非由他发表。在他死后,这些著作作为财富保留在他的学园,并在学生之间流传。
这一时期的著作,策勒尔和高柏园说法一致,都分为五类:逻辑著作、形而上学著作、自然科学著作、伦理学和政治学著作、美学历史文学方面的著作。
后面各章对这些著作和思想有专门论述,这里不再介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