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耶稣是历史人物吗
必有童女怀孕生子。(《以赛亚书》七14)
答案应该是肯定的。不过,历史上的耶稣并不等于信仰中的基督。信仰中的基督以《圣经》为依据,《圣经》是宗教经典,其中的有关记载是作者(或编者)按照信仰加工过的资料,很多内容是由历史推演出来的,虽然不能作为历史上的耶稣的依据,却能为研究者在没有其他历史资料可供参考的情况下提出一些线索供他们分析、推断和还原。因此,本书对《福音书》中的记载既没有完全肯定,也没有完全否定。当然,历史资料(特别是非基督徒留下的历史资料)才是最重要的依据。
让我们先来讨论一下《福音书》中关于耶稣降生的几项记载:
一、“当希律王的时候,耶稣生在犹太的伯利恒。”(《马太福音》二1)
“当犹太王希律的时候……”(《路加福音》一5)
这里说的“希律王”应该是“大希律,因为大希律死后,他的儿子只称“分封王”,直到公元39年希律·亚基帕一世才重新获得“犹太王”的称号。大希律任犹太王的时间是公元前37~前4年。可知历史上的耶稣可能降生于公元前4年之前不久。
二、“当那些日子,恺撒·奥古斯都有旨意下来,叫天下人民都报名上册。这是居里纽作叙利亚巡抚的时候,头一次行报名上册的事。”(《路加福音》二1~2)
这段记载有几个问题值得考虑:第一,恺撒·奥古斯都应是指盖约·尤里乌·恺撒·屋大维安奴。盖约·屋大维任罗马元首的时间是公元前30—后14年,在位期间并没有在全帝国境内进行过人口普查。第二,公元前4年大希律死后,其子分封王希律·亚基老曾在自己的辖地内进行过一次人口普查,但开始日期不详。公元6年,希律·亚基老被罗马皇帝废黜,人口普查工作由罗马驻叙利亚总督(或称巡抚)居里纽主持继续进行。这样,历史上的耶稣就有可能降生于希律·亚基老执政时期,即公元6年前不久,但没有人接受这个假设。因为马太曾说逃往埃及的约瑟一家是在大希律去世亚基老作王之后才回拿撒勒的。
三、“众人各归各城报名上册……”(《路加福音》二3~4)因此,约瑟带着马利亚从加利利的拿撒勒到犹大的伯利恒去,因为他是大卫的后裔,原籍是伯利恒。但根据罗马帝国对统治下的埃及进行人口普查工作的情况,可知人口普查是为征税服务的,纳税人是在自己居住和工作的地方交税,所以登记也应该在他居住和工作的地方,没有必要,也不可能回到他既不居住也不工作的原籍去登记。所以路加的这则记录不一定可靠。
四、“希律……差人将伯利恒城里并四境所有男孩……凡两岁以里的都杀尽了。”(《马太福音》二13~15)
“按摩西律法满了洁净的日子,他们带孩子上耶路撒冷去要把他献给主……”(《路加福音》二22)
且不说大希律屠杀伯利恒男婴的事找不到历史资料来佐证(我甚至想,也许把这件事加在希律·亚基老身上更合适一些,因为希律·亚基老是有名的暴君,遭犹太人反对而被罗马当局废黜的),上述马太与路加的记录就相互矛盾。马太说,耶稣降生时,东方三博士到耶路撒冷来寻找新生的犹太王,引起希律王的恐惧,为斩草除根,他立即派人去将伯利恒一带两岁以内的男婴全部杀掉。幸亏天使在梦中指示约瑟一家连夜逃往埃及,才幸免于难。路加不仅没有记录希律屠婴事件,相反却让约瑟夫妇带上婴儿耶稣上耶路撒冷去。按照《利未记》的规定:“妇人怀孕生男孩,她就不洁净七天……要家居三十三天……”(《利未记》十二1~5)这就是说约瑟和马利亚带婴儿耶稣到耶路撒冷去献祭是在耶稣降生33天之后不久,当时正是希律王在伯利恒进行大屠杀的时候,到耶路撒冷去无异是自投罗网,而且西面、亚拿还在圣殿里公开赞扬耶稣是上帝恩许的弥赛亚,希律王对此竟毫无所知,岂非咄咄怪事!
《福音书》中有关耶稣生平记述中存在的矛盾,学者们早已作过充分的研究,甚至成为一个研究专题——对观福音问题,本书不再赘言。耶稣降生时只是一个普通犹太平民(而且是一个工匠)的儿子,没有,也不可能有人专门为他作传。直到他受难以后,他的追随者才开始注意他的生平,这已经是三十多年以后的事了。当一个普通人成为伟大人物时,纪念他的人们就会认为一个伟人从降生起就不应该平凡,从而给他的降生罩上一层神秘的光环,像摩西、参孙、撒母耳、施洗约翰等都是这样。《福音书》是1世纪70年代以后陆续成书的,其作者、编者、读者把自己对弥赛亚的期望——大卫的后裔、降生在伯利恒、由童贞女所生、拉玛的笑声、从埃及召回儿子等预言统统附会到耶稣身上作为耶稣生平的序言,是不足为奇的。在这里,我想强调的只有一点:耶稣降生的神奇故事是真是假对我们来说并不重要,因为这不是决定耶稣的伟大甚至神圣的关键。
2. 施洗约翰及其悔改运动
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上帝的道。”(《以赛亚书》四十3)
公元1世纪初,一般犹太人都认为从先知玛拉基以后,上帝中断了借先知传达自己的声音的方式。他们痛苦地感到上帝对犹太人沉默了,启示中断了,预言中断了,先知精神也中断了,甚至上帝关于弥赛亚的恩许也推迟了。他们在痛苦中等待,因为没有先知,他们就像迷了路的人一样,不知道应该往哪里走。他们渴望上帝重新纪念他们,给他们兴起一位先知来。他们等待着,“直到一位忠诚的先知兴起为止”(《玛加伯上》十四41)。
约公元27年,有一个名叫约翰的人来到约旦河东岸的死海入口附近①,以先知的身份向人们传达上帝的启示,呼吁人们悔改。他的口号是:“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马太福音》三2)约翰的声音震动了许多犹太人,他们认为约翰就是他们等待的先知,于是从犹太各地纷纷来到约旦河畔聆听约翰所讲的道理,表示愿意悔改以避免上帝的惩罚。约翰就在约旦河里给他们行了悔改的洗礼。因此,人们称他为“施洗约翰”(洗者若翰)。
①施洗约翰活动的地方应是在约旦河东岸希律·安提帕统治的庇里亚境内南部,这样,他才能遭受希律·安提帕的迫害并被囚禁在马克路斯的监狱里。
有关施洗约翰的资料主要来自《新约圣经》,犹太史家约瑟弗斯的著作及死海古卷。约瑟弗斯在《古犹太史》中认为施洗约翰“是一位好人,他教导犹太人要修养德行,以公义待人和以敬虔对上帝的态度来接受洗礼:约翰声明说洗礼的实践在上帝面前蒙悦纳并不是因为它能涂抹某些特殊的罪行,而是由于人的灵魂已经被公义彻底地洁净而使身体也全然圣洁。②”施洗约翰可能是一位艾赛尼派犹太教徒,曾在死海西岸附近的艾赛尼派社团里进行禁欲苦修③,但他逐渐发现艾赛尼社团的那种脱离社会的苦修不是十分理想的生活方式。他认为这是一种独善其身的“自救”,犹太人作为上帝的选民,不仅应该“自救”,而且还应该“救人”,他们应该像前辈先知一样投身到人民群众中去宣传上帝的旨意,首先救自己的民族脱离罪恶,进而救全人类脱离罪恶,因为经书上明确地记载着世上的万国万民都将因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得福(《创世记》二十二18)。然而,亚伯拉罕的后裔——犹太人——如今却处于自身难保的境地,上帝对犹太人犯的罪已经不能容忍了,他忿怒的审判已经临近了。惩罚将是一场空前的民族灾难,犹太民族的命运将完全取决于他们的自觉:如果他们悔改,上帝就会收回他的义怒,不但不再惩罚他们,而且还要赐福给他们,否则,后果将不堪设想,公元前586年所发生的民族悲剧就是前车之鉴。施洗约翰深深地感到中断了三百多年的先知使命已经落在他的肩上,于是他毅然地来到约旦河边执行先知使命。
②转引自钟志邦《中文圣经注释--马可福音》,香港基督教文艺出版社,1991,第32页。
③参见查理·斐华《死海古卷与圣经》,袁戎玉琴译,香港种籽出版社,1978。
约翰穿着用骆驼毛织成的粗陋的外衣,腰束皮带,以蝗虫野蜜作食物。他不修边幅,长长的头发披在肩上,浓密的胡须长满了下巴,说话铿锵有力,态度严厉而近于冷峻,目光犀利,使人望而生畏。他仿效《以赛亚书》上所记载的:“有人声喊着说:‘在旷野预备耶和华的路,在沙漠地修平我们上帝的道。一切山洼都要填满,大小山冈都要削平。高高低低的要改为平坦,崎崎岖岖的必成为平原。耶和华的荣耀必然显现……’”(《以赛亚书》四十3~5)他用粗犷的声音,直率的语言向人们频频高呼:“天国近了,你们应当悔改!”
约翰的信息传遍了犹太各地。人们大为震动:这正是他们盼望多年的那位“忠诚的先知”!上帝终于又通过先知向犹太人说话了,关于弥赛亚的恩许将要实现了。人们从犹太各地涌向约旦河边,聚集在约翰周围,接受他的教诲。①
① 参见约瑟弗斯《古犹太史》。
约翰反复地向人们解释他所说的“天国”的含义。他郑重地宣布自己不是犹太人历来期望的弥赛亚,他所说的天国也不是“弥赛亚的国度”,而是上帝忿怒的审判;犹太人所面临的现实绝不像某些人所渲染的那样“平安了!平安了!”(《耶利米书》六14)事实恰恰相反,犹太人正面临着一场巨大的灾难与毁灭,“斧子已经放在树根上,凡不结好果子的树,就砍下来丢在火里。”(《马太福音》三10)要想逃避那即将来临的忿怒,必须认罪悔改,重新作人,否则,就必像那不结好果子的树一样,被砍下来丢在火里烧掉。约翰这番发聋振聩的话使很多犹太人大受感动。
有一个人站起身来问约翰说:“先生,我们应该怎样做才能躲避这场灾难呢?”
约翰见他衣着讲究,料定他可能是个比较有钱的人,就回答说:“尽力去帮助穷人。如果你有两件衣服,就分一件给那没有衣服穿的人;如果你有两个饼,也要分一个给那没有饭吃的人。” “我们该怎么办?”几个士兵问。
约翰知道很多士兵平时依仗罗马人的势力横行霸道,欺压同胞,蛮不讲理,于是回答他们说:“你们自己有工作,有粮饷,不愁吃,不愁喝,就不要去讹诈人,不要欺侮老百姓。”
一个税吏面带愧色地问约翰说:“先生,我是个税吏,我该怎么办?”
约翰本来很厌恶税吏,但看见这个人有悔改的念头,就和和气气地对他说:“不要自馁。税吏虽然不是一个很好的职业,但是只要你除规定的税收以外不任意勒索别人,不贪赃,不枉法,不巧取豪夺,上帝会宽恕你。”
有一些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也来听约翰的宣讲,他们并不相信约翰是先知,但听他讲的很有道理,也不禁心中害怕,就问约翰说:“难道我们也需要悔改吗?”
约翰本来就很不满意法利赛人和撒都该人的所作所为,听他们这样一问,不禁勃然大怒,就毫不客气地斥责他们说:“毒蛇的种类,你们想要逃避那即将来临的忿怒吗!你们这些自以为是的人要言行一致,不要口头上遵守《摩西律法》而心里却筹划阴谋诡计。承认自己的罪吧!这样你们所结的果子就会与你们悔改的心相称了。”
约翰回答了许多人提出的问题以后,见许多人还在迟疑不决,就又大声说:
“亚伯拉罕的子孙们,请听我说。上帝曾赐福给我们的祖宗亚伯拉罕,并且答应赐福给他的子孙后代,使他们人口众多,如同天上的繁星和海边的砂粒,保护他们不受敌人的迫害并能得到特别的宽恕。但是,我告诉你们,不要以为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子孙就能够逃避上帝的义怒。上帝也决不会因为你们是亚伯拉罕的后裔而宽恕你们。上帝既然可以拣选亚伯拉罕,也必然能从这些石头中给亚伯拉罕兴起子孙来!现在你们既然承认自己有罪,愿意悔改,这当然很好,但这还不够,你们还应该接受悔改的洗礼。我要在约旦河里给你们施洗。这洗礼是你们悔改的标志,并能洗去你们的过犯,使你们洗心革面,弃恶从善,准备面对上帝公义的审判,以求在这场即将来临的大灾难中绝处逢生。”
于是,人们纷纷下到约旦河里接受了约翰的悔改的洗礼。
施洗约翰的活动具有很大的感召力,一批批犹太人不断从犹太各地来找他领洗,本来罕有人迹的旷野,现在竟不断聚集着许多人,逐渐形成了一个颇有声势的悔改运动。这种情况不能不引起罗马与犹太当局的注意。他们深怕这些犹太人在宗教活动的旗帜下进行政治活动,这是犹太民族起义惯用的方式,更何况他们得到确切的情报说奋锐党人正在准备一次大规模的武装反抗。于是,他们派人去混在人群中密切监视着施洗约翰等人的活动。
当施洗约翰在约旦河边为人们行悔改的洗礼的时候,有一个人从加利利的拿撒勒来接受了约翰的洗礼。这个人就是拿撒勒人耶稣。
3. 耶稣的童年
岂不知我应当以我父的事为念么!(《路加福音》二49)
据说耶稣是施洗约翰的表弟,比约翰小六个月(《路加福音》一26)。
约翰的父亲撒迦利亚(匝加利亚)是一名犹太教祭司,终生研读《摩西律法》,家教甚严,所以,约翰从小就接受正规的犹太传统教育,学习经书,听父亲讲解《律法》。耶稣的父亲约瑟(若瑟)是一位木匠,是一位忠厚、善良、虔诚的犹太教徒,尽管他为了维持全家的生活必须终日做工,但总是想办法抽时间教耶稣识字读经,并教给他一些商业方面使用的希腊语。每到安息日,约瑟必定带领全家到会堂里去守安息,聆听拉比(Rabbi,意思是“老师”、“教师”)宣读《律法书》和《先知书》,讲解经文。耶稣聪慧异常,他虽然年纪不大,但总把听到、学到的知识都牢记在心里,并且认真地思考。
按照《摩西律法》,犹太儿童在13岁之前由父亲承担其法律责任,从13岁起他就要自己承担法律责任,成为“法律之子”。为了纪念这个日子,父母往往要带领13岁的儿子到耶路撒冷去守逾越节(Passover,犹太教最大的节日之一,在犹太教历元月十四日举行,相当于现在阳历3~4月之间)。约公元6年,耶稣12岁的时候,约瑟见他的身量已经基本长成,就和妻子玛利亚带他到耶路撒冷去守节。从拿撒勒到耶路撒冷约有50公里,中间要经过撒玛利亚。犹太人和撒玛利亚人隔阂极深,互不来往,因此,犹太人路过撒玛利亚时,如果人单势孤往往遭到撒玛利亚人的抢劫。所以,加利利人要到耶路撒冷去,必须约很多人结伴穿过撒玛利亚,如果人少,就要先东渡约旦河,沿河岸往南走到耶利哥附近,再往西过约旦河去耶路撒冷。这一年,到耶路撒冷去守节的加利利人相当多,不必担心撒玛利亚人在沿途骚扰,于是决定取道撒玛利亚。他们带上干粮、水袋、银钱和简单的行李等就一同上路了。由于人数较多,男女老少都有,所以走得很慢。大家一路上说说笑笑,有些孩子还跑前跑后地追逐着打闹玩耍,大人们边走边向孩子们讲解走过的古迹和古以色列人的历史。晚上他们就在路边野地里宿营。
加利利人素以剽悍闻名,加上人数众多,所以一路上平安无事。人们不断高唱《诗篇》第121篇,祈求上帝保佑他们一路平安:
我要向群山举目,
我的帮助从哪里来呢?
我的帮助是从
造天地的耶和华而来。
他必不使你的脚滑倒;
保护你的必不打盹。
看哪!保护以色列的
必不打盹,也不睡觉。
保护你的是耶和华,
耶和华在你的右边荫庇你。
白天太阳必不伤你,
夜里月亮必不害你。
耶和华要保护你脱离一切的灾祸,
他要保护你的性命。
你出你入,耶和华要保护你,
从现在直到永远。
当他们走近撒玛利亚城的时候,大人们讲起了公元前722年亚述人攻陷撒玛利亚掳走他们的祖先以色列人的悲惨历史,让孩子们牢记自己的民族灾难。
走了两天,他们才进入犹太地区。第三天,耶路撒冷已是遥遥在望了,人们又兴高采烈地唱起了《诗篇》第122篇“上行之诗”:
人对我说:
“我们到耶和华的殿那里去。”
我就欢喜。
耶路撒冷啊!
我们的脚正站在你的门内。
耶路撒冷被建造,
好像一座结构完整的城市。
众支派,就是耶和华的支派,
都上那里去,
照着以色列的定例
称颂耶和华的名。
因为在那里设有审判的宝座,
就是大卫家的宝座。
你们要为耶路撒冷求平安:
“耶路撒冷啊,
愿爱你的人都亨通,
愿你的城墙内有平安,
愿你的宫殿中有安稳!”
为了我的弟兄和朋友的缘故,
我要说:
“愿你中间平安!”
为了耶和华我们上帝的殿的缘故,
我要为你求福乐。
大家一面高唱着赞美诗,一面进入了耶路撒冷。①
①《圣经》中没有这段记述,只有《路加福音》第二章第42节提到耶稣12岁时去耶路撒冷的事。
逾越节是犹太人最大的节日,是纪念摩西带领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民族解放日。每到逾越节,犹太人都要携家带口到耶路撒冷来守节,家长要到圣殿献祭,然后把祭肉领下来到家属们等待的院子里去,一家人都束上腰,拿着杖,站在一起,把祭肉和无酵饼一起吃掉,重现当年古以色列人出埃及的情景,借以保持本民族的传统。在他们看来,这是一种教育子女的最好方式,礼仪是复杂的,但给孩子们的印象却是深刻的。
常见面的亲戚朋友,彼此问候交谈。稚气未脱的耶稣在人群中穿来穿去地寻找自己的朋友,特别是表哥约翰。他找来找去,没有找到约翰一家,却无意中走进了犹太人的会议厅,看见一群经学家和法利赛人正在那里讨论《摩西律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一个一个地解答人们提出的问题。耶稣站在旁边静静地听了一会,忍不住也提了一个问题。那位老者慈祥地看了看他,就很耐心地作了回答。但耶稣觉得他解答得不够完满,不禁又问了一句。那老者没想到一个十几岁的孩子竟然提出了如此深刻的问题,不禁十分注意地端详耶稣,见耶稣生得眉清目秀,稚气的脸上一双炯炯有神的眼睛显示出了超人的聪慧。老者既惊奇又高兴,就问耶稣说:
“你叫什么名字?”
“我叫耶稣。”耶稣回答说。
“耶稣”这个名字的希伯来原文的意思是“上帝施救”,当初继摩西之后带领古以色列人占领迦南全地的约书亚就是这个名字(“耶稣”与“约书亚”的希伯来文是同一个词)。老者听了,不由得心中一动:“难道他就是我们日夜盼望的弥赛亚吗!”
“你多大了?属哪个支派?从哪里来?”
“我十二岁,属犹大支派,从拿撒勒来。”
耶稣简洁地回答。
耶稣所提出的问题大大地激起了老者的兴趣,他就和蔼地对耶稣说:“孩子,你提出了一个很有普遍意义的问题,正是我们要进一步深入讨论的。你和我们一起讨论吧!”
在座的人都很喜欢耶稣的聪明好学,于是耶稣也积极地参加讨论,一会儿提出问题,一会儿发表自己的看法。大家虽然觉得耶稣的见解不免带有较浓的稚气,但却充分表现出淳朴天真的赤子之心,有时让人发笑,有时又使人深思。对于别人的看法,耶稣并不完全同意,可是又不能充分论证自己的主张以说服别人,于是暗自下定决心回家后一定努力学习,充实自己。看看天色已晚,那位白发老者宣布明天继续讨论。
人们都散去了。耶稣吃了些随身带的干粮,就在廊下睡着了。第二天,第三天,耶稣接连参加了他们的讨论会。
当耶稣在耶路撒冷圣殿犹太人会议厅里参加讨论的第二天清早,约瑟和玛利亚随着由加利利来守节的乡亲们动身回家去,他们以为耶稣和他的小伙伴们在一起也跟着动身了。到了天晚宿营时,孩子们都回到自己父母身边,约瑟和玛利亚却迟迟不见耶稣的影子。他们只好分头去询问同行的人,大家都说没有看见那孩子,连小朋友们都说耶稣已经有两天没有和他们在一起玩了。约瑟和玛利亚又是担心又是难过,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就赶紧沿着原路回耶路撒冷去,一边走一边寻找,直到下午才赶到圣殿。有人告诉他们说有一个聪明过人的孩子正在犹太人会议厅里和经学家、法利赛人一起讨论《摩西律法》。约瑟和玛利亚便赶紧到会议厅去,只见耶稣果然在那里一边听一边问。玛利亚不顾一切地跑上前去拉起耶稣的手说:
“孩子,可找到你了!把我们急坏了。你为什么不和我们一道回家呢?”
耶稣虽然很愿意留下来继续聆听长辈学者们的讨论,但看见母亲的眼睛红红的,憔悴了许多的父亲虽然一言不发,但脸上也充满了焦急的神色,就只好很有礼貌地向在座的人们告别,顺从地跟着约瑟和玛利亚走出圣殿回拿撒勒去。
约公元8年,加利利人犹大带领一批犹太爱国者偷袭了希律·安提帕的驻地提庇利亚,抢夺了武器与给养,以拿撒勒西北约5公里的赛福里
(Sepphoris)为大本营发动了一次民族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一万余人,可惜,他们毕竟是没有受过正规军事训练的乌合之众,无法抵挡罗马大军的攻势。罗马军队焚毁了赛福里城,将大约2000名被俘的起义军钉死在十字架上。当天夜里,拿撒勒人聚集在山头上远望火光熊熊的赛福里城以及火光中隐约可见的十字架群,默默地流下了痛苦的眼泪。
这桩悲惨事件可能在耶稣的心灵上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创伤。
4. 耶稣受洗
看哪,上帝的羔羊!(《约翰福音》~29)
公元27年,一个令人振奋的信息在加利利的犹太人中间传开了——约旦河下游出现了一位先知在那里给人们行悔改的洗礼。这信息传到了拿撒勒。耶稣断定这位行悔改洗礼的先知肯定是表哥约翰。这时耶稣已经三十多岁了,父亲约瑟已经去世,他考虑再三,决定前去参加这个由约翰发起的悔改运动与那些志同道合愿意为此理想有所作为的人联合起来共同奋斗。于是,他辞别了母亲动身去找约翰。
耶稣来到约旦河边,看见一大群人围坐在野地里专心地听一个身材高大的人讲话。他一眼就认出这个人正是自己的表哥约翰,尽管他的衣着和以前大不一样。几年不见,约翰更加成熟了,他那浑厚的声音在河谷中回荡,他那热情而深刻的言论也在人们心中引起了强烈的共鸣。人们纷纷走到约翰面前要求接受他的洗礼。
约翰也在人群中认出了耶稣。他高兴地大喊了一声“耶稣”就向耶稣跑过去。
两兄弟热烈地拥抱在一起。
“我知道这一定是你!”耶稣说。
“我知道你一定会来!”约翰说。
“请你给我施洗吧!”耶稣说。
“你也要受我的洗礼吗?我是谁,怎敢给你施洗呢!”约翰谦逊地说。
“这洗礼是进入一个新时代的标记。这个新时代不正是我们的共同理想吗?二十多年来我们梦寐以求的不正是这个理想的开端吗?”你既然比我先来了,我怎能不受你的洗礼呢!”耶稣诚恳地回答说。
于是,约翰就在约旦河里给耶稣行了洗礼。
当耶稣从约旦河里走出来的时候,多年来埋藏在内心深处的一个使命感突然脱颖而出:他明确地感觉到自己就是以色列人历来期望的那位弥赛亚,他是上帝的儿子,上帝要通过他来实现对以色列人的恩许,他要把自己的民族从苦难中拯救出来并进而拯救全人类。他心里听见一个声音说:“你是我的爱子,我喜悦你。”他深信这是上帝对他的召唤。他感到欢欣鼓舞,激动万分,因而容光焕发,光彩照人。约翰看见了,不禁脱口而出,说道:
“看哪,上帝的羔羊,除去世人罪孽的羔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