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外篇第七
景公問後世孰將踐有齊者晏子對以田氏第十五(1)
 

  景公與晏子立曲潢之上,望見齊國,問晏子曰:“後世孰將踐有齊國者乎?”晏子對曰:“非賤臣之所敢議也。”公曰:“胡必然也?得者無失,則虞、夏常存矣(2)。”晏子對曰:“臣聞見不足以知之者,智也(3);先言而後當者,惠也(4)。夫智與惠,君子之事,臣奚足以知之乎!雖然,臣請陳其為政:君強臣弱,政之本也;君唱臣和,教之隆也;刑罰在君,民之紀也。今夫田無宇二世有功于國(5),而利取分寡,公室兼之,國權專之,君臣易施(6),能無衰乎(7)!嬰聞之,臣富主亡。由是觀之,其無宇之後無幾,(8)齊國,田氏之國也?嬰老不能待公之事,公若即世,政不在公室(9)。”公曰:“然則柰何?”晏子對曰(10):“維禮可以已之。其在禮也(11),家施不及國,民不懈,貨不移(12),工賈不變,士不濫,官不諂(13),大夫不收公利。”公曰:“善。今知禮之可以為國也(14)。”對曰:“禮之可以為國也久矣,與天地並立。君令臣忠,父慈子孝,兄愛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婦聽,禮之經也(15)。君令而不違(16),臣忠而不二,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愛而友,弟敬而順,夫和而義,妻柔而貞,姑慈而從,婦聽而婉,禮之質也(17)。”公曰:“善哉!寡人迺今知禮之尚也(18)。”晏子曰:“夫禮,先王之所以臨天下也,以為其民,是故尚之(19)。”

(1) 盧文弨云:“元刻末注云:‘此章與景公坐路寢問誰將有此、景公問魯莒孰先亡因問後世孰有齊國、晉叔向問齊國若何三章畣旨同而辭異,故著于此篇。’”

(2) 則虞案:“常”,吳刻作“當”,元刻作“常”。

(3) 孫星衍云:“言見所不足而能知之。” ◎王念孫云:“按‘不’字衍,下文‘臣奚足以知之’,即其證,孫說非是。’ ◎蘇時學云:“案‘不’字誤。” ◎陶鴻慶云:“‘見不’二字當倒乙,‘之’字衍文,涉下文‘臣奚足以知之’而誤也。‘惠’與‘慧’同,原文本云‘不見足以知者,智也;先言而後當者,惠也’。文相對而義亦相因。孫氏依誤文強解,王氏以‘不’字為衍,皆失之。”

(4) 孫星衍云:“‘惠’與‘慧’通。”

(5) 蘇輿云:“‘宇’舊刻誤‘字’,今正。”

(6) 王念孫云:“‘施’讀為‘移’,‘易移’,猶‘移易’也。荀子儒效篇‘充虛之相施易也’,漢書衛綰傳‘人之所施易’,‘施’字並讀為‘移’。倒言之,則曰‘易施’,莊子人間世篇‘哀樂不易施乎前’是也。陳氏專國而君失其柄,故曰‘君臣易施’。”

(7) 王念孫云:“按‘而’即‘能’字也。‘能’古讀若‘而’,故與‘而’通(說見淮南人閒篇)。元刻‘能’作‘而’,今本徑改為‘能’,而古字亡矣。”

(8) 俞樾云:“按‘無幾’當作‘為幾’,字之誤也。問上篇正作‘田無宇之後為幾’,可據以訂正。” ◎劉師培云:“黃本作‘何幾’。”

(9) 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政”誤作“改”。

(10)則虞案:元刻本、活字本“曰”作“其”。

(11)則虞案:左昭二十六年傳作“在禮”。

(12)盧文弨云:“左傳作‘民不遷,農不移’。”

(13)則虞案:當從左傳作“滔”,杜注:“慢也。”

(14)則虞案:左傳作“公曰:‘善哉,我不能矣,吾今而後知禮之可以為國也。’”

(15)則虞案:左傳“並”下無“立”字,“臣忠”作“臣共”,又無“之經”二字,當據正。

(16)黃以周云:“元刻‘違’下衍‘厲’字。” ◎劉師培校補云:“‘違’字衍,蓋後人據左傳注此字,因以併入。各本又無‘厲’字,則又據傳校改。賈子新書禮篇正作‘君令而不厲’。”

(17)則虞案:左傳“臣忠”作“臣共”,“貞”作“正”,“質”作“善物”。

(18)則虞案:左傳作“公曰:‘善哉,寡人今而後聞此禮之上也。’”

(19)則虞案:左傳作“對曰:‘先王所稟於天地,以為其民也,是以先王上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