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論榮第四
 

  論榮〔一〕第四

  所謂賢人君子者,非必高位厚祿富貴榮華之謂也〔二〕,此則君子之所宜有,而非其所以為君子者也。所謂小人者,非必貧賤凍餒辱阨窮之謂也〔三〕,此則小人之所宜處,而非其所以為小人者也。

〔一〕 ○鐸按:此篇首明君子小人之辨,繼論寡德高位之人不足以為榮,而終之以人惟其任。

〔二〕 漢書董仲舒傳云:“身寵而載高位,家溫而食厚祿,因乘富貴之資力,以與民爭利於下。”敘傳答賓戲云:“據徼乘邪,以求一日之富貴,朝為榮華,夕而蕉瘁。”

〔三〕 “辱”上脫一字。程本“辱”作“困”。○鐸按:疑本作“ 困辱”,諸本脫“困”字,程本脫“辱”字耳。邵本臆補作“困苦”,非。

  奚以明之哉?夫桀、紂者,夏殷之君王也,崇侯、惡來,天子之三公也〔一〕,而猶不免於小人者,以其心行惡也。伯夷、叔齊,餓夫也〔二〕,傅說胥靡〔三〕,而井伯虞虜也〔四〕,然世猶以為君子者,以為志節美也〔五〕。

〔一〕 見史記殷本紀。

〔二〕 法言淵騫篇云:“西山之餓夫。”

〔三〕 呂氏春秋求人篇云:“傅說,殷之胥靡也。”高誘注:“胥靡,刑罪之名也。”

〔四〕 “井伯虞虜”舊作“井臼處虜”。僖五年左傳云:“執虞公及其大夫井伯。”史記晉世家“執”作“虜”。

〔五〕 漢書云敞傳云:“車騎將軍王舜高其志節。”

  故論士苟定於志行〔一〕,勿以遭命,則雖有天下不足以為重,無所用不足〔二〕以為輕,處隸圉〔三〕不足以為恥,撫四海不足以為榮。況乎其未能相縣若此者哉〔四〕?故曰:寵位不足以尊我〔五〕,而卑賤不足以卑己〔六〕。

〔一〕 淮南子原道訓云:“士有一定之論。”管子八觀篇云:“商賈之人,不論志行而有爵祿。”荀子榮辱篇云:“志行修,臨官治。”

〔二〕 “足”舊作“可”。

〔三〕 哀二年左傳云:“人臣隸圉免。”周語云:“湮替隸圉”,韋昭注:“隸,役也。圉,養馬者。”

〔四〕 荀子王制篇云:“是其為相縣也亦遠矣。”

〔五〕 “以”下舊衍“為”字。

〔六〕 新書大政上篇云:“紂自謂天王也,桀自謂天子也,已滅之後,民以相罵也。以此觀之,則位不足以為尊,而號不足以為榮矣。”

  夫令譽從我興,而二命自天降之〔一〕。詩云:“天實為之,謂之何哉〔二〕!”故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三〕,或潛龍未用,或〔四〕亢龍在天〔五〕,從古以然。今觀俗士之論也,以族舉德,以位命賢〔六〕,茲可謂得論之一體矣,而未獲至論之淑真也。〔七〕

〔一〕 禮記祭法疏引援神契云:“命有三科:有受命以保慶,有遭命以謫暴,有隨命以督行。”此云二命,蓋不數受命。卜列篇云:“ 命有遭隨。”御覽三百六十引春秋元命苞云:“命者,天之令也。所受於帝,行正不過,得壽命──壽命,正命也。起九九八十一。有隨命──隨命者。隨行為命也。有遭命──遭命者,行正不誤,逢世殘賊,君上逆亂,辜咎下流,災譴並發,陰陽散忤,暴氣雷至,滅日動地,絕人命,沙鹿襲邑是。”○俞樾云:‘上文云:“寵位不足以尊我,而卑賤不足以卑己。”然則“二命”即謂此二者也。下文“君子未必富貴,小人未必貧賤”,富貴、貧賤,此即所謂“二命”。汪氏不本上下文為說,而泛舉援神契之遭命、隨命以說此“二命”,失之。’○鐸按:俞說是。上文“勿以遭命”,亦非緯之“遭命”也。

〔二〕 北門。○鐸按:“謂之何”即“奈之何”,訓見經傳釋詞卷三。

〔三〕 論衡命祿篇云:“才高行厚,未必保其必富貴;智寡德薄,未必信其必貧賤。或時才高行厚,命惡廢而不進;智寡德薄,命善興而超踰。故夫臨事知愚,操行清濁,性與才也;仕宦貴賤,治產貧富,命與時也。”

〔四〕 “或”字舊脫,據程本補。

〔五〕 易乾。

〔六〕 仲長統昌言云:“天下士有三俗:選士而論族姓閥閱,一俗。”見意林。

〔七〕 “真”程本作“貞”,誤。淮南子有俶真訓。說文云:“俶,善也。”經典多通用“淑”。

  堯,聖父也,而丹凶傲〔一〕;舜,聖子也,而叟頑惡〔二〕;叔嚮,賢兄也,而鮒貪暴〔三〕;季友,賢弟也,而慶父淫亂〔四〕。論若必以族,是丹宜禪而舜宜誅,鮒宜賞而友宜夷也。論之不可必以族也若是。

〔一〕 書皋陶謨。

〔二〕 堯典。

〔三〕 昭元年、十三年、十四年左傳。○鐸按:亦見晉語九。

〔四〕 莊卅一年、閔二年左傳。

  昔祁奚有言:“鯀殛而禹興,管、蔡為戮,周公祐王〔一〕。”故書稱“父子兄弟不相及”也〔二〕。幽、厲之貴,天子也,而又富有四海〔三〕。顏、原之賤,匹庶也,而又凍餒屢空〔四〕。論若必以位,則是兩王是〔五〕為世士〔六〕,而二處為愚鄙也。論之不可必以位也,又若是焉〔七〕。

〔一〕 襄廿一年左傳。“祐”今作“右”。

〔二〕 昭廿年左傳:‘苑何忌曰:“在康誥曰:父子兄弟,罪不相及。”’疏云:“此非康誥之全文,引其意而言之。”○鐸按:僖三十三年左傳晉臼季引康誥曰:“父不慈,子不祗,兄不友,弟不共,不相及也。”後漢書章帝紀元和元年詔引同。或謂康誥闕文。

〔三〕 墨子非命下篇云:“桀、紂、幽、厲,貴為天子,富有天下。”新書過秦下篇云:“貴為天子,富有四海。”

〔四〕 論語。

〔五〕 “是”字疑衍。

〔六〕 治要載尸子勸學篇云:“使賢者教之以為世士。”

〔七〕 莊子盜跖篇:‘子張曰:“勢為天子,未必貴也;窮為匹夫,未必賤也。貴賤之分,在行之美惡。”’

  故曰:仁重而勢輕,位蔑而義榮〔一〕。今之論者,多此之反,而又以九族,或以所來,則亦遠於獲真賢矣〔二〕。

〔一〕 春秋繁露云:“今人大有義而甚無利,雖貧與賤,尚榮其行。”新語本行篇云:“賤而好德者尊,貧而有義者榮。”桑柔鄭箋云:‘“蔑”猶“輕”也。’程本“蔑”作“辱”,誤。

〔二〕 漢書貢禹傳云:“求士不得真賢。”

  昔自周公不求備於一人〔一〕,況乎其德義既舉,乃可以它故而弗之采乎?由余生於五狄,越蒙產於八蠻〔二〕,而功施齊、秦,德立諸夏〔三〕,令名美譽〔四〕,載於圖書〔五〕,至今不滅。張儀,中國之人也;衛鞅,康叔之孫也〔六〕,而皆讒佞反覆,交亂四海〔七〕。由斯觀之,人之善惡,不必世族;性之賢鄙,不必世俗〔八〕。中堂生負苞〔九〕,山野生蘭芷〔一0〕。夫和氏之璧,出於璞石;隋氏之珠,產於蜃蛤〔一一〕。詩云:“采葑采菲,無以下體。〔一二〕”故苟有大美可尚於世,則雖細行小瑕曷足以為累乎〔一三〕?

〔一〕 論語。○鐸按:實貢篇:“周公不求備。”

〔二〕 “蒙”舊作“象”。史記鄒陽傳云:“秦用戎人由余而霸中國,齊用越人蒙而彊威、宣。”索隱云:‘越人蒙未見所出。漢書作“子臧”,張晏云:“子臧或是越人蒙字也。”’○鐸按:俞樾茶香室續鈔亦謂“越象”當是“越蒙”。

〔三〕 閔元年左傳云:“諸夏親匿”,杜注:“諸夏,中國也。”○鐸按:論語八佾篇包注同。

〔四〕 襄廿四年左傳云:“非無賄之患,而無令名之難。”周語云:“為令聞嘉譽以聲之。”

〔五〕 韓非子用人篇云:“書圖著其名。”大體篇云:“豪傑不著名於圖書。”

〔六〕 並見史記。

〔七〕 詩青蠅云:“讒人罔極,交亂四國。”史記蘇秦傳云:“左右賣國反覆之臣。”按:漢書息夫躬傳,王嘉言“寵、躬皆傾覆,有佞邪材,恐必撓亂國家”,亦用青蠅詩義。

〔八〕 王先生云:‘“族”承上“或以九族”言,“俗”承上“或以所來”言。’

〔九〕 王先生云:‘“堂”是“唐”之誤。“中唐”見詩防有鵲巢。“苞”當為“芻”,爾雅云:“萯,王芻”是也。古者多言“負芻”。’○俞樾云:‘“中堂”當作“中唐”。詩防有鵲巢傳:“中,中庭也。唐,堂塗也。”此即用其語。“負”當作“萯”,說文:“ 萯,王萯也。”“苞,草也。南陽以為麤履。”萯、苞二草。下文“ 山野生蘭芷”,蘭、芷亦二草也。爾雅釋草:“菉,王芻。”不云“ 萯,王芻”,王說殊誤。至春秋有曹伯負芻,史記有楚王負芻,孟子云:“昔沈猶有負芻之禍。”趙注云:“時有作亂者曰負芻。”則負芻自是人名,不可以說此也。’○鐸按:俞說是。

〔一0〕史記日者傳云:“蘭芷芎藭,棄於廣野。”

〔一一〕“隋氏”當作“隋侯”。漢書敘傳答賓戲云:“龢氏之璧,韞於荊石;隋侯之珠,藏於蚌蛤。”顏師古注:“龢,古和字。”淮南子覽冥訓云:“隋侯之珠,和氏之璧。”高誘注:“隋侯,漢東之國,姬姓諸侯也。”御覽九百四十一引墨子云:‘申徒狄謂周公曰:“賤人何可薄耶?周之靈珪,出於土石;隋之明月,出於蚌蜃。’○鐸按:此義古人多知之,世說新語言語門載蔡洪答洛中人問亦本答賓戲。

〔一二〕谷風。○鐸按:春秋繁露竹林篇:“取其一美,不盡其惡。”亦引邶風谷風此二句證之。

〔一三〕漢書陳湯傳:‘劉向曰:“論大功者不錄小過,舉大美者不疵細瑕。”’淮南子氾論訓云:“夫人之情,莫不有所短。誠其大略是也,雖有小過,不足以為累。”

  是以用士不患其非國士〔一〕,而患其非忠〔二〕;世非患無臣,而患其非賢〔三〕。蓋無羇縻〔四〕。陳平、韓信,楚俘也,而高祖以為藩輔〔五〕,實平四海,安漢室;衛青、霍去病,平陽之私人也〔六〕,而武帝以為司馬,實攘北狄〔七〕,郡河西。惟其任也,〔八〕何卑遠之有?然則所難於非此土之人,非將相之世者,為其無是能而處是位,無是德而居是貴〔九〕,無以我尚而不秉我勢也〔一0〕。

〔一〕 成十六年左傳云:‘伯州犁以公卒告王,苗賁皇在晉侯之側,亦以王卒告,皆曰:“國士在,且厚,不可當也。”’按“國士”謂本國之士,即下所云“此土之士”也。若呂氏春秋忠廉篇,王子慶忌謂要離“天下之國士”,不侵篇豫讓曰:“智氏國士畜我”,長利篇戎夷曰:“我國士也,為天下惜死”,“國士”皆謂士蓋一國者。故漢書韓信傳:“國士無雙”,顏師古注以“國士”為“國家之奇士”,與左傳義別。後世習用“國士”以為美稱,而於“本國”之義微矣。

〔二〕 “忠”舊作“中”。

〔三〕 王先生云:‘“世非患無臣”當作“非患無世臣”,此四語亦族、俗分承言之。’

〔四〕 未詳。史記司馬相如傳云:“天子之於夷、狄也,其義羈縻勿絕而已。”王先生云:‘“羇縻”當是“羇旅”,以下文“非此土之人”知之。’○鐸按:此有脫文,不可強說。

〔五〕 史記漢興以來諸侯年表序云:“藩輔京師。”

〔六〕 詩大東云:“私人之子”,毛傳:“私人,私家人也。”漢書賈誼傳云:“自丞尉以上,遍置私人。”

〔七〕 詩采薇毛傳:“玁狁,北狄也。”鄭箋云:“北狄,今匈奴也。”漢書匈奴傳:‘揚雄云:“北狄,真中國之堅敵也。”’

〔八〕 陳平、韓信、衛青、霍去病並見史記。

〔九〕 白虎通京師篇云:“有能然後居其位,德加於人然後食其祿。”荀子王制篇云:“無德不貴,無能不官。”

〔一0〕“不”字疑衍。“秉”或“乘”之誤。韓非子八說篇云:“ 以智士之計,處乘勢之資,而為其私急,則君必欺焉。”難勢篇云:“乘不肖人於勢,是為虎傅翼也。”外儲說左下:‘東郭牙曰:“以管仲能乘公之勢以治齊國,得無危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