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賢難第五
 

  賢難〔一〕第五

  世之所以不治者,由賢難也。所謂賢難者,非直體聰明服德義之謂也。此則求賢之難得爾,非賢者之所難也。故所謂賢難者〔二〕,乃將言乎循〔三〕善則見妒,行賢則見嫉〔四〕,而必遇患難者也。

〔一〕 ○鐸按:此篇論蔽賢之為害。傷直道之難行。世不患無賢,而患賢者之不見察,故曰“賢難”。

〔二〕 舊脫“難”字。

〔三〕 “循”當作“脩”,古書循、脩多相亂。○鐸按:隸續云:“循、脩二字,隸法只爭一畫。”例亦見下文。

〔四〕 楚辭離騷云:“各興心而嫉妒。”“嫉”下舊有“也”字,據諸子品節刪。

  虞舜之所以放殛〔一〕,子胥之所以被誅〔二〕,上聖大賢猶不能自免於嫉妒,則又況乎中世之人哉〔三〕?此秀士所以雖有賢材美質〔四〕,然猶不得直道而行〔五〕,遂成其志者也。

〔一〕 孟子云:“舜往於田,號泣於旻天。”又云:“父母使舜完廩,捐階,瞽瞍焚廩。使浚井,出,從而揜之。”“放殛”謂此。○俞樾云:‘虞舜放殛,即指蒼梧之崩。其意謂舜德衰,為禹所放,故遠狩蒼梧而死。即劉知幾惑經、疑古之見也。史通所引囚堯、偃朱諸說,皆出汲冢,乃王符已有此言,則此說相傳,漢世已有之矣。汪箋引“完廩浚井”以證放殛事,恐非其旨。’○鐸按:古書“殛”或作“極”,書洪範:“鯀則殛死”,多方:“我乃其大罰殛之”,釋文並云:‘“殛本作“極”。’蓋極亦流放之義,非謂殺也。汪知此句主語“虞舜”為受事,與下句一律,而不知“完廩浚井”不得謂之“ 放殛”,則儒家傳統之說惑之也。考“舜偪堯,禹偪舜”,韓非子說疑篇亦嘗言之,此必傳之自古。特漢崇儒術,人莫敢置疑耳。自當取史通疑古篇所引汲冢瑣語以說此。

〔二〕 哀十一年左傳。

〔三〕 “況”字舊脫,程本有“況”無“又”。按本書“則又況”數見,今補正。

〔四〕 白虎通辟雍篇云:“其有賢才美質知學者,足以開其心。”

〔五〕 論語。

  處士不得直其行〔一〕,朝臣不得直其言〔二〕,此俗化之所以敗〔三〕,闇君之所以孤也〔四〕。齊侯之以奪國〔五〕,魯公之以放逐〔六〕,皆敗績厭覆於不暇〔七〕,而用及治乎〔八〕?故德薄者惡聞美行,政亂者惡聞治言,此亡秦之所以誅偶語而坑術士也〔九〕。

〔一〕 管子問篇云:“處士修行,足以教人。”荀子非十二子篇楊倞注:“處士,不仕者也。”文選鸚鵡賦李善注引風俗通云“處士者,隱居放言也。”

〔二〕 管子明法篇云:“國無人者,非朝臣之衰也。”淮南子覽冥訓云:“大夫隱道而不言”,高誘注:“隱仁義之道,不正諫直言也。”論語云:“國無道,危行言遜也。”

〔三〕 漢書董仲舒傳云:“習俗化之變。”貨殖傳云:“傷化敗俗。”

〔四〕 “闇君”見務本篇注。管子法法篇:“正言直行之士危,則人主孤而毋內。人主孤而毋內,則人臣黨而成群。”

〔五〕 哀十四年左傳。○鐸按:齊簡公不聽諸御鞅之言而為陳恒所弒,亦見史記齊世家、田完世家。

〔六〕 謂昭公、哀公。程本“以”上並有“所”字,誤。下云:“ 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即其例。亦見本訓篇。史記吳世家云:“商之以興”,蓋此例所本。○鐸按:魯昭公不聽子家駒之言而為孟氏所攻,出奔,死於晉之乾侯,見昭二十五年、三十二年左傳及史記魯世家。

〔七〕 襄卅一年左傳子產語。

〔八〕 ○鐸按:“用”讀為“庸”。“庸”猶“何”也,說見經傳釋詞卷三。

〔九〕 見史記秦始皇本紀。○鐸按:說文:“儒,術士之稱。”

  今世俗之人,自慢其親而憎人敬之,自簡其親而憎人愛之者不少也〔一〕。豈獨品庶〔二〕,賢材時有焉。鄧通幸於文帝,盡心而不違,吮癰而無?色〔三〕。帝病不樂,從容曰:“天下誰最愛朕者乎?”鄧通欲稱太子之孝,則因對曰:“莫若太子之最愛陛下也。”及太子問疾,帝令吮癰,有難之色,帝不悅而遣太子。既而聞鄧通之常吮癰也,乃慚而怨之。及嗣帝位,遂致通罪而使至於餓死〔四〕。故鄧通其行所以盡心力而無害人〔五〕,其言所以譽太子而昭孝慈也。太子自不能盡其稱,則反結怨而歸咎焉〔六〕。稱人之長,欲彰其孝,且猶為罪,又況明人之短矯世者哉〔七〕?

〔一〕 孝經云:“愛親者不敢惡於人,敬親者不敢慢於人。”○鐸按:漢書谷永傳注:“簡,謂輕慢也。”

〔二〕 說文云:“品,眾庶也。”漢書賈誼傳服賦云:“品庶每生。”史記伯夷傳作“眾庶馮生”。說苑反質篇:‘墨子曰:“夫品庶非有心也,以人主為心。”’

〔三〕 方言云:“●,恨也。”●、?正俗字。○鐸按:說文:“ 吝,恨惜也。”“●”即“吝”之後出加旁字。

〔四〕 見史記佞幸傳。

〔五〕 昭十九年左傳云:“盡心力以事君。”“其”字舊脫,依下文例補。

〔六〕 桓十八年左傳云:“無所歸咎。”

〔七〕 說苑政理篇:‘孔子曰:“言人之善者,有所得而無所傷也;言人之惡者,無所得而有所傷也。”’荀子臣道篇云:“言其所長,不稱其所短。”漢書楊王孫傳云:“將以矯世也。”

  且凡士之所以為賢者,且以其言與行也〔一〕。忠正之言,非徒譽人而已也,必有觸焉;孝子之行,非徒吮癰而已也,必有駁焉〔二〕。然則循行〔三〕論議之士〔四〕,得不遇於嫉妒之名〔五〕,免於刑戮之咎者,蓋其幸者也〔六〕。比干之所以剖心,箕子之所以為奴〔七〕,伯宗之以死〔八〕,?宛之以亡〔九〕。

〔一〕 王先生云:‘“且”字衍。’

〔二〕 韓非子外儲說左下云:“雖有駁行,必得所利。”詩裳裳者華云:“裳裳者華,或黃或白。”鄭箋:“興明王之德時有駁而不純。”“純駁”注詳實貢篇。”○鐸按:漢書谷永傳:“解偏駁之愛。”注:“駁,不周普也。”

〔三〕 漢書陳湯傳云:“司隸奏湯無循行”,宋祁曰:‘“循”疑當作“修”。’此“循”亦當為“修”。高帝紀:“二年,令舉民年五十以上,有修行能帥眾為善,置以為三老。”行,讀如字。○鐸按:漢北海相景君碑陰:“故循行都昌台邱暹。”金石錄云:“案後漢書百官志注,河南尹官屬有循行一百三十人,而晉書職官志,州縣吏皆有循行。今此碑陰載故吏都昌台邱暹而下十九人,皆作脩行。他漢及晉碑數有之,亦與此碑陰所書同。豈循、脩字畫相近,遂致訛謬邪?”隸續曰:“循、脩二字,隸法只爭一畫。書碑者好奇,所以從省借用。”然則漢官有循行,無修行,而“行”讀去聲。

〔四〕 漢書諸葛豐傳云:“使論議士譏臣無補,長獲素餐之名。”按漢書百官公卿表,光祿勳屬官有大夫掌論議。龔勝傳:“御史中丞劾奏勝吏二千石,常位大夫,皆幸得給事中,與論議。”漢時多以“ 論議”稱人,蓋功令有其文。平當傳:“公卿薦當論議通明。”師丹傳:“丞相方進、御史大夫孔光舉丹論議深博。”蕭望之傳:“宣帝察望之經明持重,論議有餘,材任宰相。”楚元王後向傳:“元帝詔河東太守堪資質淑茂,道術通明,論議正直,秉心有常。”傅喜傳:‘太后下詔曰:“高武侯喜姿性端?,論議忠直。”’皆據令文言之。息夫躬傳云:“論議亡所避,眾畏其口。”王商傳云:“王鳳顓權,行多驕僭,商論議不能平鳳。鳳知之,亦疏商。”京房傳云:“數以論議為大臣所非。”則此所云“不能免於刑戮”者也。

〔五〕 史記鄒陽傳云:“不能自免於嫉妒之人。”楚辭九辨云:“ 何險巇之嫉妒兮!被以不慈之偽名。”或云:此“名”當為“害”。○鐸按:“名”字自可通,不煩改作。

〔六〕 論語云:“免於刑戮。”又云:“幸而免。”

〔七〕 史記殷本紀。

〔八〕 成十五年左傳。○鐸按:晉伯宗好直言,三?譖而殺之。事亦見晉語五。

〔九〕 昭廿七年左傳。○鐸按:楚郤宛直而和,國人說之。費無極譖郤宛,宛自殺。事亦載韓非子內儲說下篇。

  夫國不乏於妒男也,猶家不乏於妒女也。近古以來,自外及內,其爭功名妒過己者豈希也〔一〕?予以惟兩賢為宜不相害乎〔二〕?然也,范睢絀〔三〕白起,公孫弘抑董仲舒〔四〕,此同朝共君寵祿爭故耶〔五〕?惟殊邦異途利害不干者為可以免乎?然也,孫臏修能於楚〔六〕,龐涓自魏變色,誘以刖之;韓非明治於韓,李斯自秦作思,致而殺之〔七〕。嗟士之相妒豈若此甚乎!此未達於君故受禍邪?惟見知為可以將信乎?然也,京房數與元帝論難,使制考功而選守;晁錯雅為景帝所知〔八〕;使條漢法而不亂〔九〕。夫二子之於君也,可謂見知深而寵愛殊矣,然京房冤死而上曾不知,晁錯既斬而帝乃悔〔一0〕。此材明未足衛身〔一一〕故及難邪〔一二〕?惟大聖為能無累乎?然也,帝乙以義故囚〔一三〕,文王以仁故拘〔一四〕。夫體至行仁義〔一五〕,據南面師尹卿士,且猶不能無難,然則夫子削跡〔一六〕,叔嚮縲絏〔一七〕,屈原放沈,賈誼貶黜〔一八〕,鍾離廢替〔一九〕,何敞束縛〔二0〕,王章抵罪〔二一〕,平阿斥逐〔二二〕,蓋其輕士者也〔二三〕。

〔一〕 列女傳魯季敬姜云:“其所與遊者,皆過己者也。”

〔二〕 史記季布傳云:‘丁公為項羽逐窘高祖彭城西,短兵接,高祖急,顧丁公曰:“兩賢豈相厄哉?”’○鐸按:此與下“為可以免乎”、“為可以將信乎”、“為能無累乎”,四“乎”字皆說文所謂“語之餘”。晏子春秋諫上篇:“吾為夫婦獄訟之不正乎?則泰士子牛存矣;為社稷宗廟之不享乎?則泰祝子游存矣;為諸侯賓客莫之應乎?則行人子羽存矣;為國家之有餘不足聘乎?則吾子存矣。”四“ 乎”字用例與此同。今雖標問號,而審辭氣者當知其非疑詞也。

〔三〕 絀,“詘”之借。

〔四〕 並見史記。程本“白起”作“白公”。按白公見史記蔡澤傳。

〔五〕 “爭”字上下有脫字。史記屈原傳云:“上官大夫與之同列。爭寵而心害其能。”隱四年左傳:‘石碏云:“寵祿過也。”’

〔六〕 按史記孫子傳云:“臏生阿、鄄之間。”阿、鄄皆齊邑,見司馬穰苴傳。漢書藝文志兵權謀家亦云:“齊孫子”,而呂氏春秋不二篇高誘注云:“孫臏,楚人,為齊臣。”蓋別有所本。

〔七〕 並見史記。“治”諸子品節作“法”。按非傳云:“非疾治國不務修明其法制。”○鐸按:邵本亦從品節作“法”,是也。

〔八〕 史記高祖紀:“雍齒雅不欲屬沛公”,集解:‘服虔曰:“ 雅,故也。”蘇林曰:“雅,素也。”’

〔九〕 舊無“條”字,品節有“條”無“使”。按“使條”與“使制”對,今補正。漢書刑法志云:“張湯、趙禹之屬條定法令。”循吏傳顏師古注:“凡言條者,一一而疏舉之,若木條然。”

〔一0〕並見漢書。

〔一一〕詩烝民云:“既明且哲,以保其身。”莊十六年左傳云:“ 君子謂強鉏不能衛其足。”淮南子繆稱訓云:“世治則以義衛身。”

〔一二〕閔二年左傳云:“周公弗從,故及於難。”

〔一三〕易乾鑿度云:“易之帝乙為成湯,書之帝乙六世王,同名不害以明功。”史記夏本紀云:“夏桀不務德而武,傷百姓,百姓弗堪,乃召湯而囚之夏臺。”

〔一四〕淮南子道應訓:‘崇侯虎曰:“周伯昌行仁義而善謀,請圖之。”屈商乃拘文王於羑里。’事詳史記周本紀。

〔一五〕按“至”字疑衍。漢書東方朔傳答客難云:“太公體行仁義。”史記三王世家云:“躬親仁義,體行聖德。”莊子漁父篇云:“ 孔氏者,性服忠信,身行仁義。”

〔一六〕莊子盜跖篇云:“削跡於衛。”

〔一七〕襄廿一年左傳。

〔一八〕並見史記。

〔一九〕鍾離意也。○鐸按:鍾離意,明帝時為尚書,直言極諫,帝知其誠而不能用,出為魯相。詳後漢書本傳。離騷:“謇朝誶而夕替。”王逸注:“替,廢也。”

〔二0〕並見後漢書。○鐸按:敞,和帝時為尚書,數切諫,言諸竇罪過。竇憲等深怨之,出為濟南太傅。後坐事免官。永元十一年復徵。常忿疾蔡倫,倫深憾之。元興中,倫奏敞詐病不齋祠廟,抵罪,卒於家。詳本傳。

〔二一〕見漢書。○鐸按:章,成帝時為京兆尹,敢直言。王鳳專權,章奏鳳不可用,由是見疑,遂為鳳所陷,死獄中。眾庶冤之。詳本傳及元后傳。

〔二二〕平阿侯名仁,王莽諸父。事詳漢書元后傳。

〔二三〕疑當作“蓋是其輕者也”。晉書華譚傳云:“仲舒抑於孝武,賈誼失於漢文,蓋復是其輕者耳。”用此例。

  詩云:“無罪無辜,讒口敖敖〔一〕。”“彼人之心,于何不臻〔二〕?”由此觀之,妒媚之攻擊也〔三〕,亦誠工矣!賢聖之居世也,亦誠危矣!

〔一〕 十月之交。“敖敖”今詩作“囂囂”,釋文引韓詩作“謷謷”。爾雅釋訓云:“敖敖,傲也。”與此合。○鐸按:詩大雅板:“ 聽我囂囂。”明忠篇亦作“敖敖”。“囂”即“敖”之借,“敖”為“傲”之省。釋文引舍人爾雅注:“謷謷,眾口毀人之貌。”

〔二〕 菀柳。“不”今詩作“其”。○陳奐詩毛氏傳疏云:‘箋云:“彼人,斥幽王也。幽王之心,於何所至乎?言其轉側無常,人不知其所屆。”疑箋所據詩“其”作“不”。’○鐸按:鄭箋詩不專主毛,作“不”者蓋本三家。

〔三〕 “媚”當作“媢”。說文云:“妒,婦妒夫也。媢,夫妒婦也。”史記五宗世家:“常山憲王王后以妒媢不常侍病。”索隱云:‘“媢”鄒氏本作“媚”。’媚、媢字形相近易誤也。黥布傳贊云:“妒媢生患。”顏氏家訓書證篇嘗辨之。○鐸按:隸書“眉”字或作“●”,與“冒”逼似,故妒媢字多訛作“媚”。逸周書皇門篇:“ 媢夫有邇無遠。”今本“媢”作“媚”,亦其例也。說見讀書雜志。

  故所謂賢難也者,非賢難也,免則難也。彼大聖群賢,功成名遂〔一〕,或爵侯伯,或位公卿,尹據天官〔二〕,柬在帝心〔三〕,宿夜侍宴〔四〕,名達而猶有若此〔五〕,則又況乎畎畝佚民、山谷隱士〔六〕,因人乃達,時論乃信者乎〔七〕?此智士所以鉗口結舌〔八〕,括囊共默而已者也〔九〕。

〔一〕 老子文。

〔二〕 漢書李尋傳云:“充備天官。”詳忠貴篇注。○俞樾云:‘ “尹”字無義,疑“尸”字之誤。書序:“康王既尸天子,遂誥諸侯。”此用“尸”字,即本書序文也。明闇篇:“尹其職而策不出於己。”“尹”字亦當為“尸”。’

〔三〕 論語。“柬”今作“簡”。

〔四〕 管子禁藏篇云:“宿夜不出。”按“宿”當作“●”。說文云:“●,早敬也。●,亦古文●,從人、●。宿從此。”詩有駜云:“夙夜在公,在公載燕。”漢書嚴助傳云:“助侍燕從容。”“宴”與“燕”通。

〔五〕 王先生云:‘“名達”下有脫字。’繼培按:論衡藝增篇:‘詩云:“鶴鳴九皋,聲聞於天。”言鶴鳴九折之澤,聲猶聞於天,以喻君子修德窮僻,名猶達朝廷也。’“名達”亦謂“名達朝廷”矣。

〔六〕 漢書梅福傳云:“隱士不顯,佚民不舉。”莊子刻意篇云:“此山谷之士。”

〔七〕 “時”義與“時其亡”之“時”同。○鐸按:時、待古字通。易歸妹九四:“遲歸有時”,隱七年穀梁傳注引作“遲歸有待”,是“時”即“待”也。

〔八〕 莊子田子方篇云:“口鉗而不欲言。”史記袁盎傳,盎說絳侯曰:“君今自閉鉗天下之口”,漢書盎傳作“箝”。五行志又云:“臣畏刑而拑口。”箝、拑與“鉗”同。顏師古注並云:“爾也。”鄧析子轉辭篇云:“左右結舌。”漢書李尋傳云:“智者結舌。”杜周傳,杜業上書云:“尚書近臣皆結舌杜口。”○鐸按:箋“盎說絳侯”,當作“盎說丞相申屠嘉”。周書芮良夫篇云:“賢智箝口。”箋所引皆非其朔。

〔九〕 易坤六四:“括囊,無咎無譽。”“共”讀為“拱”。漢書鮑宣傳云:“以拱默尸祿為智。”後漢書左雄傳云:“方今公卿以下,類多拱默。”

  且閭閻凡品〔一〕,何獨識哉?苟望塵剽聲而巳矣〔二〕。觀其論也,非能本閨?之行跡〔三〕,察臧否之虛實也〔四〕;直以面譽我者為智〔五〕,諂諛己者為仁〔六〕,處姦利者為行〔七〕,竊祿位者為賢爾〔八〕。豈復知孝悌之原,忠正之直〔九〕,綱紀之化,〔一0〕本途之歸哉?此鮑焦所以立枯於道左〔一一〕,徐衍所以自沈於滄海者也〔一二〕。

〔一〕 說文云:“閭,里門也。閻,里中門也。”漢書武帝子戾太子傳云:“江充布衣之人,閭閻之隸臣耳。”

〔二〕 後漢書馬融傳云:“羌胡百里望塵,千里聽聲。”“剽”舊作“僄”。按交際篇云:“苟剽聲以群諛。”今據改。漢書朱博傳云:“耳剽日久”,顏師古注:“剽,劫也,猶言行聽也。”

〔三〕 “?”蓋“閤”之誤。爾雅釋宮云:“宮中之門謂之闈,其小者謂之閨。小閨謂之閤。”淮南子主術訓云:“責之以閨閤之禮,奧窔之閒。”史記汲黯傳云:“黯多病,臥閨閤內,不出。”漢書司馬遷傳答任安書云:“身直為閨閤之臣。”循吏文翁傳云:“使傳教令,出入閨閤。”顏師古注:“閨閤,內中小門也。”閨閤行跡,猶云“門內之行”也。漢書嚴朱吾邱主父徐嚴終王賈傳贊云:“察其行跡。”

〔四〕 詩抑云:“未知臧否。”

〔五〕 大戴禮文王官人篇云:“面譽者不忠。”

〔六〕 孟子云:“與讒諂面諛之人居。”

〔七〕 漢書張蒼傳云:“蒼任人為中候,大為姦利。”貢禹傳云:“謂居官而致富者為雄桀,處姦而得利者為壯士。”○鐸按:今人謂有能為“行”,蓋古語之遺也。

〔八〕 周禮太宰:“八則治都鄙,四曰祿位以馭其士。”大戴禮曾子立事篇云:“無益而厚受祿,竊也。”論語云:“臧文仲其竊位者與?”文子上仁篇:‘老子曰:“不以德貴,竊位也。”’後漢書杜詩傳云:“久竊祿位。”

〔九〕 “直”疑“真”。○鐸按:“直”疑“?”之壞。

〔一0〕詩棫樸云:“綱紀四方。”

〔一一〕說苑雜言篇云:“鮑焦抱木而立枯。”事見韓詩外傳一。○鐸按:亦見新序節士篇。

〔一二〕漢書鄒陽傳上吳王書云:“徐衍負石入海”,服虔曰:“周之末世人也。”

  諺曰:“一犬吠形,百犬吠聲〔一〕。”世之疾此固久矣哉〔二〕!吾傷世之不察真偽之情也,故設虛義以喻其心曰:今觀宰司之取士也,有似於司原之佃也〔三〕。昔有司原氏者,燎獵中野〔四〕。鹿斯東奔〔五〕,司原縱譟之〔六〕。西方之眾有逐狶者〔七〕,聞司原之譟也,競舉音而和之〔八〕。司原聞音之眾,則反輟己之逐而往伏焉,遇夫俗惡之狶〔九〕。司原喜,而自以獲白瑞珍禽也〔一0〕,盡芻豢單囷倉以養之〔一一〕。豕俛仰嚘咿〔一二〕,為作容聲,司原愈益珍之。居無何〔一三〕,烈風興而澤雨作〔一四〕,灌巨豕而惡〔一五〕塗渝〔一六〕,逐駭懼〔一七〕,真聲出,乃知是家之艾猳爾〔一八〕。此隨聲逐響之過也,眾遇之未赴〔一九〕信焉。

〔一〕 風俗通正失篇言淮南王事云:“後人吠聲,遂傳行耳。”又怪神篇言李君神事云:“目痛小疾,亦行自愈。眾犬吠聲,因盲者得視,遠近翕赫。”晉書傅玄後咸傳云:“一犬吠形,群犬吠聲。”皆本此諺。

〔二〕 論語云:“久矣哉,由之行詐也!”

〔三〕 襄四年左傳虞箴云:“獸臣司原。”易繫辭下傳云:“以佃以漁”,釋文引馬融注:“取獸曰佃。”

〔四〕 爾雅釋天云:“宵田為燎”,郭注:“即今夜獵載鑪照也。”“燎”與“獠”通。○鐸按:詩魏風伐檀箋:“宵田曰獵”,即本爾雅,是“燎”即“獵”也。

〔五〕 詩小弁云:“鹿斯之奔。”○鐸按:斯,語助也。說見經傳釋詞。

〔六〕 御覽八百卅二作“從而譟之”。鄭語云:“王使婦人不幃而譟之”,韋昭注:“譟,讙呼。”

〔七〕 方言云:“豬,南楚謂之豨。”“狶”與“豨”同。

〔八〕 楚辭離騷王逸注:“競,並也。”

〔九〕 王先生云:‘“俗惡”當作“浴堊”。堊,白土也。豕浴於堊則色白,故司原誤以為白瑞。及澤雨灌豕,堊塗渝敗,乃復艾豭之本質耳。’

〔一0〕御覽九百十四引白虎通云:“禽者何?鳥獸之總名,明為人所禽制。”

〔一一〕楚語云:“芻豢幾何?”韋昭注:“草養曰芻,穀養曰豢。”呂氏春秋仲秋紀高誘注:“圓曰囷,方曰倉。”○鐸按:漢書谷永傳師古注:“殫,盡也。音單。”盡、單互文。

〔一二〕後漢書文苑傳趙壹賦云:“伊優北堂上”,章懷注:“伊優,屈曲佞媚之貌。”“嚘咿”與“伊優”同。○鐸按:“嚘咿”蓋如後世所書“嚘呦”,鳴聲也。

〔一三〕漢書陳平傳云:“居無何”,顏師古注:‘“無何”猶言“ 無幾時”。’

〔一四〕王先生云:‘“澤”疑“淫”。’繼培按:說苑辨物篇,越裳氏譯曰:“久矣,天之無烈風淫雨!”○鐸按:“澤雨”蓋謂山澤猝發之雨,非必字訛。

〔一五〕“惡”當作“堊”。

〔一六〕○鐸按:爾雅釋言:“渝,變也。”說文:“渝,變汙也。”下文“風雨之變”即承此言。

〔一七〕王先生云:‘“逐”當為“豕”。’

〔一八〕定十四年左傳云:“盍歸我艾豭?”說文云:“豭,牡豕也。”“猳”與“豭”同。

〔一九〕“赴”疑“足”。○鐸按:說文:“赴,趨也。”史記伯夷列傳:“趨舍有時”,朱駿聲說文通訓定聲謂“趨”借為“取”。“ 赴信”猶言“取信”耳。

  今世主之於士也,目見賢則不敢用,耳聞賢則恨不及〔一〕。雖自有知也,猶不能取,必更待群司之所舉〔二〕,則亦懼失麟鹿而獲艾猳〔三〕。奈何其不分者也?未遇〔四〕風雨〔五〕之變者〔六〕故也。俾使一朝奇政兩集〔七〕,則險隘之徒〔八〕,闒茸之質〔九〕,亦將別矣。

〔一〕 鬼谷子內揵篇云:“日進前而不御,遙聞聲而相思。”

〔二〕 漢書韋賢傳,韋孟諫詩云:“明明群司。”

〔三〕 說文:“麟,大牝鹿也。”

〔四〕 “遇”舊作“過”,據程本改。

〔五〕 “雨”字舊脫。

〔六〕 “者”字疑衍。○鐸按:涉上“者”字而衍。

〔七〕 “兩”當作“雨”。論衡定賢篇云:“文墨兩集”,誤與此同,其自紀篇云:“筆瀧漉而雨集。”“雨集”本孟子。

〔八〕 楚辭離騷云:“惟黨人之愉樂兮,路幽昧以險隘。”

〔九〕 史記賈誼傳云:“闒茸尊顯。”

  夫眾小朋黨而固位〔一〕,讒妒群吠齧賢〔二〕,為禍敗也豈希〔三〕?三代之以覆,列國之以滅〔四〕,後人猶不能革〔五〕,此萬官所以屢失守〔六〕,而天命數靡常者也〔七〕。詩云:“國既卒斬,何用不監〔八〕!”嗚呼!時君俗主〔九〕不此察也。

〔一〕 漢書楚元王傳劉向封事云:“眾小在位,而從邪議,歙歙相是,而背君子。”又云:“朋黨比周,稱譽者登進,忤恨者誅傷。”翟方進傳云:“內求人主微指,以固其位。”

〔二〕 楚辭懷沙云:“邑犬群吠兮,吠所怪也。誹駿疑傑兮,固庸態也。”晏子春秋問上云:‘人有酤酒者,為器甚潔清,置表甚長,而酒酸不售。問之里人其故,里人云:“公之狗猛,人挈器而入,且酤公酒,狗迎而噬之,此酒所以酸而不售也。”夫國亦有猛狗,用事者是也。有道術之士,欲干萬乘之主,而用事者迎而齕之,此亦國之猛狗也。’“齕”韓詩外傳七作“齧”。

〔三〕 晉語云:“禍敗無已。”

〔四〕 管子五輔篇云:“暴王之所以失國家,危社稷,覆宗廟,滅於天下,非失人者,未之嘗聞。”

〔五〕 襄十四年左傳云:“失則革之”,杜注:“革,更也。”晏子春秋諫上云:“行不能革。”

〔六〕 楚語觀射父云:“五物之官,陪屬萬,為萬官。”又云:“ 失其官守。”

〔七〕 詩文王云:“天命靡常。”

〔八〕 節南山。

〔九〕 漢書藝文志論諸子云:“時君世主,好惡殊方。”呂氏春秋異寶篇云:“其主俗主也”,高誘注:“俗主,不肖凡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