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车尔尼雪夫斯基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六


  再比如,车尔尼雪夫斯基初次接触傅立叶的著作时,善于在这些著作中,发现隐藏在奇特外形下的伟大真理的萌芽。虽然车尔尼雪夫斯基没有忽略其中的弱点、观点上的局限性、以及缺乏根据。但他仍然明白,这个学派无可争辩地将会在历史上占据重要的地位。

  车尔尼雪夫斯基又接触到了康德的哲学体系。它留给车尔尼雪夫斯基的印象很不美妙。他把康德的实证主义简要归纳为:

  “也许,这只不过是个颇为局限的头脑,为自己的数学体系找出社会、历史和哲学等科学的依据而已”。

  车尔尼雪夫斯基从年轻时起就不盲从权威。对他来说,真理重于一切名字;不管这些名字已受到社会的公认。

  他一旦发现即便是伟大思想家的谬误,也毫不犹豫地抛弃它。

  车尔尼雪夫斯基一生坚决反对形形色色的“种族主义理论”。他对“种族主义”的这种看法,始于大学年代。1849年,《祖国纪事》上刊登了一篇题为《黑人化——游非洲内陆所见》的文章。作者在谈到黑人时,强调黑人“一点也不比我们差”。

  车尔尼雪夫斯基拜读后,在日记中写道。

  “……我从心底里同意这种看法。当我听到相反的说法时,我就觉得,这就像亚里斯多德说的,住在希腊以北的各民族,由于气候和肤色的缘故,注定要当奴隶,注定比别人野蛮一样荒唐。”

  第五章 地下小组遭破坏

  1.投稿碰壁记

  他写作得很勤奋,大学三年级开始向刊物投寄稿件。发表作品的愿望,越来越强烈地在他心中躁动。他相信编辑部的大门会向他敞开。近一段时期,车尔尼雪夫斯基脑子里,一直在酝酿一个故事,构思逐渐成熟。内容是关于一个沦落到黑社会、最后被押上法庭的女青年的故事。故事原型是从一位老乡那里听到的真人真事。

  起先犹豫了一阵,不知是采用描写叙述的方式好,还是正面议论的形式好。

  若泽菲娜——女青年的名字——的故事,之所以吸引车尔尼雪夫斯基,是因为它反映出现行教育制度不合理。题名就叫《若泽菲娜的故事》,他写得很费劲,进展十分缓慢。出于谨慎,他在小说中避开主人公的真实姓名,把她叫作卡济米拉。但还是写得太真实,走笔受到约束,总担心会给若泽菲娜惹出麻烦。

  写了一大半,觉得平淡无味,便扔下了。他觉得笔下流出来的故事,既失去了真实可靠性,又缺乏诗情画意和想象力。过了些日子又觉难以割舍,还是捡了起来,硬着头皮写下去。这位未来的大文学家,鉴赏、剖析名人的佳作头头是道;此时却真正感受到写作实践之艰难。初期大约也难免眼高手低的通病吧。

  第一次投稿前,他还把重要的刊物认真加以研究。不是简单地从读者角度阅读《祖国纪事》和《现代人》。而是像参与编辑这两个刊物,对每个细节——内容的取舍、版面的设计,铅字的型号、栏目的划分、标题的安排——都一一详加分析。

  《现代人》杂志编辑部设在阿尼奇科夫桥附近。车尔尼雪夫斯基经常路过那里。他好几次很想窥探一眼这个神秘的地方。许多读者每月月初,都以激动的心情期待着新一期杂志的问世。他目前还是千千万万读者中的一个;孰能料想几年之后,他就进入了《现代人》编辑部,并成为该杂志的掌舵人。

  那将是他一生中短暂的、但却灿烂辉煌的一个阶段。

  准确记得那一天是星期三,车尔尼雪夫斯基捧着小说《若泽菲娜的故事》,向《现代人》进军。

  前一天晚上,他把誊写得工工整整的稿子,重新彻底检查了一遍。再给编辑部写了一封短信,说明这篇小说的主旨。把稿子投到《现代人》以后,便急不可待地等候编辑部的录用通知书。

  一天又一天,一月又一月过去了,稿子宛如泥牛入海,杳无消息。

  过了一段时间,继《若泽菲娜的故事》之后,另外一个题材又打动了他:就是洛博多夫斯基一家倒霉的命运。

  车尔尼雪夫斯基琢磨了很久,这个题材究竟该写成一部什么样的小说?是突出洛博多夫斯基的性格,以剖析人在世上生活多么艰难;还是写妇女的命运?他选择了后一个想法。

  小说就这样开始了。车尔尼雪夫斯基给它起名为《理论与实践》。仅看小说的标题就知道作者缺乏写小说的经验。而且议论太多,情节发展不自然,人物描写公式化。但不过这篇失败的作品也有所得:某些情节、乃至整个主题思想,在后来的长篇小说《怎么办?》中,得到了完美的发展。

  这时正好要进行年终考试。写小说不成功,他打算在斯列兹涅夫斯基教授指导下,另写一篇争取“得奖”的论文。

  能像斯列兹涅夫斯基那样吸引学生的教授并不多。不过,也没有多少教授,能像他那样严格、一丝不苟。考试过后学生对他的好感便消失了。最懒散的学生还大发牢骚,要求别的同学一起抵制斯列兹涅夫斯基教授。

  车尔尼雪夫斯基和科列尔金,被认为是斯列兹涅夫斯基教授的得意弟子。他们俩都协助他编纂俄罗斯编年史词典。两人同在1848年开始撰写争取“得奖”的论文。正是这个缘故,两人都受到同学的攻击。

  科列尔金对各种责难充耳不闻,继续和斯列兹涅夫斯基接近。但车尔尼雪夫斯基却经过一段犹豫后,决定不再为争取“得奖”而写论文。

  主动放弃竞选“得奖”论文的机会,车尔尼雪夫斯基内心是深感遗憾的。离举行竞赛结晓仪式的日子越近,就越觉得惋惜。因为下年度的论文题目,是属于别的专业的,他只好和斯拉夫语文告别了……

  每年的2月8日,学校开学那天都要举行隆重的典礼。教育部长、教区督学、宗教界头面人士、荣誉校长以及其他社会要人都应邀到会。

  按照传统习惯,校长作一年来学校工作报告。接着由一位教授作学术报告。最后向论文竞赛优胜者颁发奖章。

  竞赛结果是保密的。不仅稳操胜券的人可以参加,抱着侥幸心理者也不妨一试。每篇论文作者的姓名都用文章标题覆盖密封。论文先由所属学科的教授审读,再在系务会上讨论,然后系务会将结论送交校学术委员会审查批准。开学这一天,当着校学术委员的面,隆重启开装着初选入闱论文的纸袋。

  这样做,失败者的自尊心免受损伤,不致遭到嘲笑。奖励分三个档次:表扬、银质奖章、金质奖章。获得金质奖章的人,以后可以不再专门呈交学位论文。

  能“得奖”的论文,大多是已得到教授青睐的高年级学生。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