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风云人物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二 | |
|
|
9月29日午后12点30分,希特勒在巴伐利亚这个城市里,在这个他曾在破破烂烂的小咖啡馆的阴暗后室开始其卑鄙的政治生涯的城市里,怦然像征服者一样,欢迎英国、法国和意大利的政府首脑。 将近正午时分,张伯伦乘坐的英国航空公司的飞机在慕尼黑着陆了,机场上排着仪仗队,外长里宾特洛甫前来迎接英国客人。张伯伦是最后一个到达这里的主要人物,汽车把他和他的一行送到了在柯尼斯广场的元首大厦。会议将在那里举行。 爱德华·达拉第丝毫没有理由像张伯伦那样自鸣得意,他倒是应当对自己有所怀疑。捷克斯洛伐克的盟国不是英国,而是法国,法国有义务援助捷克斯洛伐克打退进攻。如果战争爆发,不是英国而是法国可以把一百个师投入战场,并将成为作战的主力。无论从责任的角度讲,还是从军事实力的角度讲,重心都是在巴黎,而不是在伦敦。 尽管如此,达拉第还是让张伯伦掌握主动权,一切让他决定。伯希特斯加登会谈,戈德斯堡会谈,这一切全都是伦敦决定的;法国一直跟在英国后头。显然,如果要在慕尼黑摊牌,那么法国人就要受张伯伦摆布,不仅如此,张伯伦在伦敦是当家作主的,而达拉第在巴黎却不能同日而语,法国的总理很少有控制政府的时候,达拉第尽管有“沃克吕兹公牛”这个绰号,在同内阁的关系方面却是困难重重,因为他的内阁是由从主张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的外长乔治?庞纳,到主张寸步不让的殖民地部长乔治?曼德尔各种色彩的人物组成的。 最后,还有良知和个人责任的问题。看来,尼维尔?张伯伦从未怀疑过自己的方针是明智的,而达拉第却总是在自相矛盾的痛楚中备受折磨。要是希特勒再次一意孤行,这一切会有什么结局呢?要是向布拉格做出的保证没有得到遵守,那法国的三色旗不是要永远受到玷污吗?另一方面,难道只是为了这些执拗的捷克人,就应当牺牲年轻的法兰西这朵花,就应当使巴黎被德国空军炸成废墟吗?庞纳说过,法国同德国交战就等于自杀,难道这话不对吗? 在宣布举行慕尼黑会议的消息时,人们那种近乎歇斯底里的宽慰表示本来应当使上面这些苦恼暂时缓解。巴黎那股欢欣鼓舞的劲头决不亚于伦敦。美驻巴黎大使布立特在给科德尔?赫尔国务卿的电报中说,“今晚巴黎的宽慰感,可同传来签订第一次世界大战停战协定消息时的那种宽慰感相比。”除了少数例外,所有政界人物和报刊都竟相表达兴高采烈的心情。“希望复活了!”乔治?皮杜尔在《黎明报》上撰文欢呼。而在《人民报》上,前社会党总理莱翁?勃鲁姆写道,“关于召开慕尼黑会议的消息的宣布,引起了一股信心和希望的巨浪,若使谈判破裂或者无法举行,那是对人类的犯罪。慕尼黑会议是在圣炉中的火焰即将熄灭的当儿,投入其中的一抱干柴。” 达拉第在赴慕尼黑之前,于9月28日晚上向全国发表了广播讲话。他说:“我曾宣布今晚要向全国发表有关国际局势的讲话;但是,我在中午过后得知,德国邀请我明天到慕尼黑去同希特勒总理、张伯伦首相以及墨索里尼先生会晤。我已经接受了这一邀请。 “你们一定能够理解,在进行这样重要的谈判的前夕,我应当把我想向你们做出的解释加以推迟。但是,在我动身之前,我愿感谢法国人民的态度,这是一种充满勇气和尊严的态度。 “我首先要感谢法国人民,因为他们响应国家的入伍号召、再次显示出他们已表现过的镇静和决心。 “我的任务是艰巨的。自从我们现在经受的困难一出现,我就一天也没停止尽我的全部力量为保障和平与法国的切身利益而工作。明天,我将继续进行这种工作。在我继续努力的时候,我知道,我和全国的想法是一致的。” 达拉第也和张伯伦一样,没有提请人们注意这次会议把捷克人排斥在外。法国人也和英国人一样,没有注意到这一点。全国究竟在哪一点上“完全一致”?总理没有说,但是,在他的讲话的字里行间,人们可以听到这样的话:“和平!不惜任何代价——或者说几乎是不惜任何代价——实现和平!” 据甘默林将军自己的叙述,他当时并不准备出这样的高价。9月28日上午同达拉第一起开会时,总理曾问这位将军:“万一割让领土不能避免,应当维护的最重要的东西是什么?”甘默林回答说:要是防御工事不能留在捷克人的手中,他们的国家就不再具有任何“有效的军事价值”了。这在军事上是一个明智的忠告,但是,事态的发展早已使这种见解失去了意义。达拉第是在英国人采取了主动之后被送到、或者说是被吸引到慕尼黑来的。现在他没有自己的牌可打。他对随员们说:“一切都取决于英国人。我们只能跟着他们走。” 希特勒十分狡黠,为了使会议完全按着他的意图行事,在9月29日一清早,他就前往德奥边境去迎接墨索里尼,并且为在会议上采取共同行动而打下了基础,在去慕尼黑的火车上,希特勒怀着好斗的情绪,指着地图向那位意大利的领袖解释,他打算怎样“清算”捷克斯洛伐克。他说,要是那天开始的谈判不能立即取得结果,他就要诉诸武力。据当时在场的意大利外交部长、墨索里尼的女婿齐亚诺引用希特勒的话说,“总有一日我们要并肩对英国和法国作战。”墨索里尼对此表示同意。 但是,张伯伦并没有像希特勒迎接墨索里尼那样事先去看达拉第,为英国和法国制定一个共同战略,来同两个法西斯独裁者对垒。因此,会议很快就按着墨索里尼提出的方案达成了协议。在9月30日晨2时,由“四巨头”签字的协议文本上,几乎全部接受了希特勒在戈德斯堡提出的最后通牒。苏台德区捷克人从10月1日起分五批撤退,在10天内完成。最后的边界由一个国际委员会来决定。这个文件交给奉命专程前来慕尼黑听候发落的捷克斯洛伐克代表。 9月30日,捷克斯洛伐克在敌人和“盟友”的压力下,向慕尼黑的决议屈服了。他们说:“希望把他们对他们不曾参与的决议所提出的抗议在全世界面前备案。”贝奈斯总统辞职了,因为“他可能已成为新国家必须去适应的发展的一个障碍”。他离开捷克斯洛伐克,寄居英国。捷克斯洛伐克这个国家就这样根据协定而解体了。但是,抢吃死人肉的兀鹰还不限于德国。紧接着9月30日慕尼黑协定之后,波兰和匈牙利也趁火打劫,在他们盟主希特勒的号召下,“凡是要一起吃饭的人,就得下厨帮忙”。它们也各自分割了捷克斯洛伐克的一块土地。但是,在希特勒收拾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就又翻脸不认人,向他的小伙伴开刀了。真是绝妙的历史讽刺! 希特勒根据慕尼黑协定,得到了他所要求的一切,他强迫捷克斯洛伐克割让了1.1万多平方英里的土地,上面住着360多万苏台德日耳曼人和捷克人。在这个地区内,有着大量的防御工事,这在当时来说是欧洲最坚强的防线,只有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可以与之媲美。此外,捷克斯洛伐克的全部铁路、公路、电话和电讯系统都被打烂了。根据德国人的统计,这个国家被肢解以后,丧失了60%的煤,80%的褐煤,86%的化学工业,80%的水泥工业和纺织工业,70%的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40%的木材工业。好端端的一个富庶的工业国,仅仅在一夜之间就被瓜分豆剖而破产萧条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