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风云人物 > 坚韧不拔-戴高乐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三


  对法国来说,慕尼黑会议是一场大灾祸。法国的统治集团由于他们政治上的短视,居然没有认识到这一点。法国在欧洲的军事地位毁了。原来法国拥有100多个正规师,而且还同东欧捷克斯洛伐克、波兰、南斯拉夫和罗马尼亚等较小的国家建立了同盟,这些国家加在一起的军事力量是足以制服希特勒的。慕尼黑会议后,情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捷克斯洛伐克被肢解了。原部署在坚固的山地工事中的35个训练有素,装备精良的捷克师,牵制着比这个数目还要大的德国军队,现在法国军队失去了这支力量,无异于失去一条臂膀。然而,这还不是一切。

  在慕尼黑事件之后,法国在东欧剩下的盟国还有哪个能对它的旦旦誓言相信呢?同法国的结盟还有什么价值呢?同英国的友好还有什么意义呢?这些国家都争先恐后地想在为时还不大晚的时候,同希特勒搭上桥,谋求保全自己,免遭大害。然而,对希特勒来说,慕尼黑的结果并没有使他满足。他认为征服奥地利与捷克斯洛伐克,只是在东方大规模夺取生存空间和在西方同法国在军事上决一雌雄的前奏。德军进占苏台德地区还不到十天,希特勒就着手军事部署来并吞默默而和残存的捷克斯洛伐克了。果然,不出两个多月,捷克斯洛伐克悲剧的下一场就开幕了。3月14日,老态龙钟、不知所措的哈查总统,被希特勒召到柏林,在刺刀逼迫之下写下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卖身契。在所谓双方发表的会谈公报上写着:

  “元首和总统(希特勒和哈查)在会谈中,以坦率的精神研究了最近几个星期以来,在目前的捷克斯洛伐克领土上发生的事件所造成的严重局势。双方一致认为,必须尽一切努力来保全中欧的这一部分的安宁与和平。捷克斯洛伐克总统宣告,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为了实现最后和平,他满怀信心地把捷克人民和捷克国家的命运交给德国元首手中,元首接受了这一宣告,并且表示他愿意把捷克人民置于德国保护之下,并且保证他们的民族能够生活在自治的条件下,按照合乎他们的特定的方式得到发展。”

  至此,希特勒的诡诈伎俩已经达到登峰造极的地步。他狂妄地宣告:“捷克斯洛伐克再也不存在了!”据他的一个女秘书说,希特勒在签字以后,冲进他的办公室,拥抱了在场的每一个女人。他高声叫道:“孩子们!这是我生平最伟大的一天!我将以最伟大的德国人而名垂青史!”

  德军占领捷克斯洛伐克不久,希特勒就从捷克斯洛伐克掠夺了95亿马克的金钱和100多万支步枪,4.3万挺机枪,1500多架飞机,2100多门大炮,500多门高射炮,300多万发炮弹,10亿发子弹和400多辆坦克,占领了当时东欧最大的军人工厂斯科达。并把大批捷克斯洛伐克青年男女掳去当兵和服劳役。由此大大加强了希特勒德国的战略地位,增强了它的战争实力。正如纳粹二号头目戈林一个月后对墨索里尼所讲的:“由于捷克斯洛伐克巨大的生产能力转归德国而产生的经济因素,它显著加强了轴心国对付西方国家的能力。不仅如此,如果发生更大的冲突,德国现在毋需保留一个师的兵力去防御那个国家了。”

  在严酷的事实面前,按说张伯伦、达拉第应该接受教训了,但他们仍然执迷不悟。英法政府首脑对苏联加强军事合作反对希特勒的建议,却采取十分不负责任的错误态度。谁都知道,当捷克斯洛伐克危机发生时,张伯伦同希特勒谈判,亲自出马,飞来飞去。但等到与苏联谈判时,只派去一些无足轻重的角色。最后被派去进行军事谈判的代表,还忘了带全权证书。尽管如此,苏联政府对这一谈判仍然非常重视,一开始就提出缔结英、法、苏二国互助条约和军事协定,并要求保证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所有与苏联接壤的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但是,英法政府却非常不信任苏联,也不相信苏联的军事实力。他们只要求苏联单方面承担许多义务,而不对苏联的安全承担任何义务,与此同时,英法还背着苏联同德国进行秘密谈判。既然苏联争取同西方国家建立反希特勒的统一战线没有成功,那么苏联的急迫任务就是百倍警惕西方国家的“祸水东引”政策。在大战迫在眉睫的形势下,苏联利用帝国主

  义之间不可调和的矛盾,在1939年8月23日和德国签订了《苏德互不侵犯条约》。从而使苏联赢得了宝贵时间来加强战备,进一步做好反侵略战争的准备。

  却说希特勒经过多次谋划,终于在8月31日中午做出了最后决定,发出了消灭波兰的“白色方案”的第一号作战指令。9月1日拂晓4时45分,150多万德国军队大举越过波兰国境,分北、南、西三路进逼华沙。天空中,德国的机群吼叫着飞向自己的目标:波兰的军队、军火库、桥梁、铁路以及不设防的城市。几分钟之后,这些飞机就使波兰人第一次尝到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来自空中的突然死亡和毁灭的滋味。9月27日,纳粹军队攻陷了华沙这座孤立无援的城市。

  英法两国同波兰订有同盟条约。根据条约规定,两国应当毫不迟疑地向波兰提供包括军援在内的一切援助,可是英法政府首脑,鬼迷心窍,仍想推行“慕尼黑政策”,但在国内外人民强烈地压力和反对下,才被迫于9月3日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张伯伦、达拉第之流所推行的绥靖政策也从而彻底破产了。正是:鬼迷心窍,专行歪道,纵虎伤人,不得好报。欲知形势如何发展,且看下文分解。

  第九章 痛心疾首

  纳粹发兵打波兰,英法对德重开战;
  苟安求和成泡影,绥靖政策大破产。

  当悲惨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发生时,戴高乐上校本人正在梅斯担任军职,面对着法西斯横行霸道,他痛心疾首,但无力扭转局势。正像他记述的那样,他的政界朋友雷诺在达拉第政府供职,但雷诺埋头于他相继担任的司法部长和财政部长的公务,并且由于要顾全内阁的团结而处处受到掣肘。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的装甲部队越过波兰边界,此时无论是戴高乐和雷诺,还是达拉第和张伯伦,都成了无能为力的消极旁观者了。

  9月3日,英法根据法波盟约和英波互助条约,在人民的压力下,被迫匆忙对德宣战。从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了。大战开始时,双方力量对比大大有利于英法方面,从兵力上看,当时波兰有40个步兵师和12个骑兵师;法国有相当于110个师的兵力。而当时德国只动员了98个师。在经济实力方面,英法有广大殖民地,多数战争资源都不缺乏,而德国则缺乏铁砂、橡胶,石油等战略物资。

  但是由于英法没有做好战争准备,而且不想真正打仗,行动上磨磨蹭蹭,到波兰战争结束三个星期后,英国才派了四个师在法国登陆;法国军队的出动,事实上也只是一种军事示威的性质,完全是防御性的。在背地里,英法仍然通过美国政府出面“调停”,幻想停战。用张伯伦的话来说,当时的战争叫做“晦暗不明的战争”,所谓“晦暗不明”,实际上是指“战”与“和”还在两可之间。由于英法领导上处于这样一种精神状态,因此战争初期一直陷于被动挨打的局面。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