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二战将帅系列 > 史迪威 >  上一页    下一页


  欧洲大战真有一触即发之势。

  6月29日,史迪威到马德里郊区乡村旅行,见人们神色不安,议论纷纷。原来,昨天(6月28日)奥匈帝国在波斯尼亚首府(萨拉热窝)举行陆军演习,奥国皇太子弗朗茨·斐迪南,携同他的妻子同往检阅。斐迪南是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一贯主张吞并塞尔维亚,这次他竟来到塞尔维亚人居住的萨拉热窝检阅陆军,这是蓄意挑衅,因此,引起塞尔维亚人的愤慨。具有强烈爱国主义思想的塞尔维亚青年学生普林西波,在演习结束后,开枪击毙了斐迪南和他的妻子。

  史迪威和世界上大多数人一样,在其后几周里没有再想到萨拉热窝暗杀事件,更没有想到打死斐迪南的这一枪,竟是点燃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导火线。

  直到7月30日,史迪威听到了7月28日午夜奥匈军队开始用大炮轰击贝尔格莱德的消息,才感到这些战争新闻的严重性,预感到欧洲即将步入战争深渊。

  事实果真如此,在德国怂恿下,奥匈帝国向塞尔维亚宣战;俄国为维护本身利益,宣布全国总动员支持塞尔维亚,接着德国向俄国宣战;法国决定同俄国站在一起,共同对德国作战;德军进入比利时,英国以维护比利时中立为由,对德国宣战;日本帝国主义以为这是在中国和太平洋称霸的大好时机,于是要德国军队立即撤出中国和日本领海,把从中国租借的胶州湾交给日本,德国拒绝这一要求,日本对德国宣战。于是,战火从欧洲日益向亚洲、非洲、美洲扩展……酿成了一场亘古未有的世界规模的战争。

  史迪威结束了在西班牙的学业后回到美国,继续在西点军校任教。他工作不安心,曾努力争取作为军事观察员到法国军队中去。陆军部答复说,他们已经派了5名军官到欧洲观察战事,“不打算再派人去了”。1916年6月,欧洲大战打了两年,33岁的史迪威还是个中尉教官,他常常满面愁云,只有见到妻子威妮和儿子小乔、女儿南希,心上的乌云才被驱散,脸上闪出欢乐的光芒。正是:欧洲大陆起战端,你争我夺大灾难;西点学子紧锁眉,何时列队跨征鞍?欲知后事如何,且看下章分解。

  ◎第五章 欧战情报官

  协约、同盟两阵营,互相残杀四年多;
  美国陆军二百万,远征欧洲气势雄。

  且说1914年8月欧洲大战一开始,美国总统威尔逊既不搞什么总动员,也不对哪个国家宣战,却发表了一个“中立宣言”。他说“美国人必须在道义上和感情上首先想到美国和美国的利益”,“美国不仅在名义上,而且必须在事实上保持中立”。所以,史迪威那一代年轻军官,不论怎么想在大战中找个用武之地,都不得越“雷池一步”。美国保持中立,是其对欧洲一贯采取的“孤立主义”传统政策的继续,也是其“隔岸观火”、“坐收渔利”的老手法。就在这“中立”的旗号下,美国和交战双方,不管是德、奥、土、保同盟国,还是法、英、俄、意、日协约国,都进行了繁忙的贸易活动,大量出售军用品和军用物资,得到了巨额利润。仅1916年度,美国48家最大公司盈利就近10亿美元。不言而喻,对外贸易的迅速增长,反过来又大大刺激了国内美国工农业生产的发展,所以,自1914年到1916年,美国工业总产值由242亿美元猛增到624亿美元。

  这次大战,本来就是帝国主义重新划分势力范围和重新瓜分世界的肮脏战争。大战刚一开始,俄国就抛出一个分割欧洲和德国殖民地的方案;英法也着手讨论瓜分土耳其亚洲领土的计划;日俄战争后不可一世的日本,更觉得有了趁火打劫的良机,首相大隈重信公开宣称日本决意要成为世界的“支配国”。1914年8月5日,大限重信向德国发出最后通牒:一要其撤退在日本和中国海上的军舰;二要其把在中国胶州湾的租界地无条件地交给日本。德国人没有理睬。8月23日,日本对德国宣战。9月2日,日军74野18师团7000多人,在中国胶东半岛的龙口登陆,接着攻占了莱州、平度、潍县等地,而且直抵胶州。沿途杀人放火,奸淫掳掠,无恶不作,并继续挺进济南。到10月6日,胶济铁路全线、山东省的大部分地区被日军占领,沿线的矿山和邮电、交通设施,全由日本人管理。

  10月10日,日军在山东增兵一个混成旅,开始进攻青岛,英国也派兵在峻山登陆,并纠集驻中国北部的英印军队几千人和日军一起向青岛发起总攻,迫使德国投降。与此同时,日本海军以寻找德国在东方的主力舰队为借口,向南太平洋出击,占领了马绍尔、加罗林、马里亚纳等德属请群岛,在美国至菲律宾之间的海上通道上横设了障碍和炮台。

  日本人这次趁火打劫,仅用了两个月时间,以死亡200人的代价,便取得了有重大战略意义的成果。不仅如此,第二年1月,日本又向袁世凯北洋政府提出了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自此,美国在远东和太平洋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受到了严重威胁,若让日本人横行下去,远东的一切“门户”都会被日本把持在手里;而任凭德国在欧洲取胜,德国又会横行大西洋,使美洲大陆暴露在它的威胁之下,美国在美洲大陆的“门罗主义”只会被打个粉身碎骨。

  这时美国公众的心理和舆论有了明显变化,备战空气变得浓厚起来。1916年5月,德国和英国在日德兰海域进行了日德兰海战。此次海战,英国被击沉3艘大舰,11艘小舰,有2名海军将领战死。德国也有1艘大舰和10艘小舰被击沉。这表明德日海军仍然有强大的力量拦阻美国和协约国的海上通道。在这种情况下,美国总统威尔逊力主国会通过了如下法案:陆军常规部队扩大一倍,达到8.8万人,建造了两座军营,成立“非常造船公司”,加速经济军事化的步伐。在战备工作进行当中,培训足够数量的军官成了首当其冲的任务。有10年教龄和教授多种学科能力的史迪威,被选中到纽约的普提茨堡任教官。这里是首批建立的后备役军官训练营地。担此重任后,史迪威于当年9月晋升为上尉军衔。

  在此期间,由政府支持成立了大众新闻委员会,呼吁作家、艺术家、教授等参加社会宣传,进行战争动员;并派出上万名宣传员到剧院、电影院、大中学校、工厂发表“四分钟演说”。宣传员们揭露德国击沉美国快速邮船、派间谍渗透美国窃取情报等一连串事实,激发青年为美国和美国利益而战。史迪威第一次被猛烈的同仇敌汽的热流所激动,把三个月一期的训练工作干得非常出色。同时,根据美军赴欧观察员的情报,针对战争中出现将飞机、坦克使用于大规模阵地战的新问题,不断改变、充实了教学和训练内容。史迪威还充分发挥了他熟悉法语的特长,为陆军部和训练营地翻译了大量法军作战资料,对改革教学和训练作出了重要贡献。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