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海明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二九 | |
|
|
在爱情上,他靠谎言为生,海伦为自己建立起一个新生活时,“而他则出售他旧生活的残余”。 哈里这次到非洲来,就是想重新进行训练,把心灵上的脂肪去掉。但为时已晚,他不可能再写了。就在死亡降临的一刹那,他灵魂出窍,飞向乞力马扎罗的雪峰,与雪山共存。 哈里的幻觉,是海明威最深情的一笔。海明威曾经解释过,小说中行将就死的作家具有他的影子。任何了解海明威生平的人也能看出来,小说中很多描写都是海明威过去生活的再现。小说虽然是虚构的,但它忠实地记录了海明威作为艺术家的良心和品德。 《弗朗西斯·麦康勃短促的快乐生活》和《乞力马扎罗的雪》是美国现代文学史上脍灸人口的两个短篇小说,也是海明威的得意之作,他曾经在信中指出:“如果你写了一篇又强烈又含蓄的短篇小说,人家读了就象读了一部长篇小说似的,那个短篇就能经久。一件真正的艺术品是经久不衰的。” §第五节 冰山原则 海明威不仅严于律己,保持着艺术家应有的品德,而且他在创作手法上勇于创新,不断进取,创造了一种极有个性的散文风格。英国小说家赫贝茨曾经指出,海明威的小说引起了一场“文学革命”。因为“海明威是个拿着一把板斧的人”,“他斩伐了整座森林的冗言赘词,他还原了基本枝干的清爽面目。 他删去了解释、探讨,甚至于议论;砍掉了一切花花绿绿的比喻;清除了古老神圣、毫无生气的文章俗套;直到最后,通过疏疏落落、经受了锤炼的文字,眼前才豁然开朗,能有所见。”从历史上看,“这以前,在好几代人的岁月中——几乎可以说有100年或者100多年之久——书面英语有增无已地变得日益浮华、罗唆,只适用于一国一地,偏狭得叫人难受;它继续演进的趋势是要探讨和解释什么东西,而不是表现和描绘一个对象。它满载着一大堆不起作用的字,现在终于到了把这堆文字割爱的时候了。” 在创作中,海明威力图使“眼睛和对象之间、对象和读者之间直接相通,产生光鲜如画的感受”:一个戴钢丝边眼镜的老人坐在路旁,衣服上尽是尘土。河边搭着一座浮桥,大车、卡车、男人、女人和孩子们在涌过桥去。骡车从桥边蹒跚地爬上陡坡,一些士兵帮着推动轮辐。卡车嘎嘎地驶上斜坡就开远了,把一切抛在后面,而农夫们还在齐到脚踝的尘中踯躅着。但那个老人却坐在那里,一动也不动。他太累,走不动了。 这是短篇小说《桥边的老人》的开头部分,看上去这些画面跟原来生活中一样自然,没有任何矫饰和比喻。这也不是一般的场景描写,而是作者别具匠心的安排。小说的背景是西班牙内战,作者将战争带给人民的苦难都浓缩进桥边这个小画面上,有一种以小见大的效果。海明威没有写老人的心情,但读者已经感受到老人的凄凉和绝望了。可见,这不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更重要的是形象的内涵。海明威采用简约含蓄的笔墨,为的是追求深远的效果。 这种情况在海明威的小说中随处可见:陡直的沙土路穿过树林从山上向下通到港湾。从史密斯家的后门朝外望出去,视线可以穿过那一片直伸到湖滨的树林,还可以看过港湾那边去。春、夏季里景色美极了,港湾蓝里透亮,从查理伏克斯和密执安湖有风吹来时湖上常泛起波浪的白帽来。从史密斯家的后门,莉芝看得到矿砂船由湖里开出来,驶向博伊恩城。她看着这些船的时候,它们象是根本不动似地,可要是她进屋去擦干几只盆子然后再出来的时候,它们就已经老远,看不到了。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