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李约瑟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四


  §九、科学前哨

  在欧洲人看来,中国一直是:一幅泛着冷光的画——一大批农民,飘零的艺人和隐士,少数城市士大夫、官僚和商人。

  李约瑟在中国工作4年之后,他在广播上、演讲中,他著书撰文指出:不,中国不是这样。

  李约瑟在这4年中,几乎踏遍了这个神秘国度的每一寸土地。他的汽车穿过肥沃的原野、广袤的沙漠。

  他看过千佛洞美丽的石窟,目睹了西安碑林的苍凉悲壮。他难以忘记,东奔西走,历尽艰辛之后,他进入的荒废的道院、庙宇,看到传统建筑,也有时看到了道人!他难以忘记,虫蛇百足,大老鼠们骚扰下,他荒庙中难眠的夜晚。成都旧书肆令人眼花缭乱的珍贵藏书,广东市集上的油炸饼也让他回味无穷。更重要的是,他看到中国社会在崩溃中等待黎明到来时的苦难。他也看到侵略者的压迫下,在贫困、苦难面前,中国人民表现出来的坚韧和勇气,他们的勤勉、果断,他们的信心和生生不息的力量。

  在这种情况下,李约瑟执行科技援华任务。他没有嫌弃我们的贫困、简陋,他没有嫌弃我们的一无所有和落后,他只注意了我们的将来。1944年12月,他在伦敦电台上发表演讲指出:在抗战期间的艰苦条件下,中国人民因陋就简,表现出惊人的智慧。

  人们可以看到在一所煤的碳化工厂中,旧汽油桶建成了所有的管道、洗气塔和金属部分;人们也可以看到一个大学中,用兵工厂钻铅管所产生的刨屑来代替电炉丝;用天然云母的薄片代替显微镜盖片。所有的人都在勤勉工作,为使这国家实现工业化。战后中国政府只要真正能用大量经济力量支持研究,中国在20年内很有可能成为科学的领导国家。14年的消耗战使中国受到了可怕的损伤和破坏,但是所有的人,农夫和工人,科学家和工程学家以及士兵们都表现了惊人的耐心和毅力,以及战胜困难的大无畏的勇气!

  1946年,鲁桂珍陪同李约瑟离开重庆到上海、北平、南京等地参观访问,在北平城内买了许多珍贵的书籍。之后,李约瑟经过香港回国,鲁桂珍则留在南京。

  回到剑桥后,李约瑟夫妇在友人的要求下,编了一本《科学前哨》,主要是他俩在中国的活动记录,形式有工作报告、日记、通讯、摄影,还有为英国《自然》杂志写的10篇文章。内容中两篇“报告”带有一些公事性质,其他的都是以私人著述形式写出。

  “专文”9篇叙述后方各区科工学术事功。“书简”部分摘录了李约瑟夫妇对英美友人的通讯,内容大多叙述在中国各地的所见所闻,特别是和中国科学界人士交往的记录。“诗歌”部分是李约瑟游历时乘兴之作,中文的他自己译成了英文。一篇长达17页的《孟姜女哭长城》的歌剧,由他和廖鸿英从中文翻译而成。

  《科学前哨》的序言表达了李约瑟对中国人民的友爱,他对中国科技前景的乐观态度,还有他对中国人民的由衷敬意。

  他指出,科学前哨,并不是指李约瑟及其英籍同事在中国以前哨自居,而指的是在中国的全体人员,无论是英国人还是中国人,构成了中国西部的一座前哨。李约瑟及其同事会尽力援助中国人民,在这个历史上最大的持久战中赢得最后的胜利。

  李约瑟指出:“这本书如有任何永久性的价值,一定是因为它提供一类记录(虽然不甚充分),显示一个大民族的不屈不挠,从一农业半封建文化出发,精通近代科学及工程,虽受帝国主义侵略,仍尽力设法提高人民生活水准。不必要如何说明,人们就可以透过千瓦、昆虫带菌者、维他命忍受试验、开口式炉、侏罗纪岩层等类无情的科学名词,看到这一代人全体所具有的创造力、牺牲精神、坚韧、忠诚和希望。我们和他们同深引以为荣,今天的前哨就将成为明天的中心和司令部。”

  李约瑟在中国的4年间,到达10个省份,行程约2、5万里,视察296个科学技术机关,赠送6700余本科学书给各大学及图书馆。荐送给英、美科学期刊论文100多种,80%以上被接受。李约瑟对中国人民的深情厚谊,所有与他交往过以及没有交往过的科学家,所有炎黄子孙都会铭记心头。

  同情我们但不了解我们的人,是我们的朋友,特别在艰难岁月;了解我们但不同情我们的人,需要我们特别警惕。然而最难能可贵的是既了解我们又同情我们的人,尤其是他们的同情是由了解而来的。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