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尼采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三章 发现了叔本华

  他教导过的,已成为过去了,他体验到的,将永世长存:看看他吧——他一向不听命于任何人!

  上面这首诗是尼采为叔本华而写的,在尼采的哲学思想里,叔本华是对他影响最大的人物。

  1865年晚秋的某一天,对尼采来说是个不平凡的日子,当他在莱比锡街头漫步的时候,他发现了一家旧书店,这书店是尼采的房东开的,他走了进去,在里面他看到了一本书《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书出版于1819年,作者是叔本华。他随手把这本书抽出来,打开一看,禁不住被深深地吸引住了。书中充满了忧郁、苦闷、绝望的气氛,尼采喜欢这悲凉的格调,在内心深处他好像与作者交流了很久,甚至连作者的文风和文体,尼采都十分喜爱,他将这本书抱在胸口赶回家中。后来他曾对这件事回忆道:“回到家后,我便靠在沙发上读起了刚刚得到的那本珍贵的书,我开始让那本有力但沉闷的天才之作占据我的心。书里的每一行都发出了超脱、否定与超然的呼声。我看到了一面极为深刻地反映了整个世界、生活和我内心的镜子。”

  在那以后的两个星期中,尼采一直深陷于对叔本华哲学的思考中,他每天直到深夜两点钟才上床休息,第二天早晨六点就起床,每天只睡四个小时,叔本华的著作完全把他给迷住了,他废寝忘食地咀嚼着书中的每一句话,好像是那位先哲专门为他而写的。

  叔本华是德国著名的哲学家,生于1788年。

  死于1860年,当尼采读到他的书时,这位哲学家已死去了近六年。《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一书是叔本华的代表作,就是靠这本书,叔本华成了唯意志论哲学家的开山鼻祖。在叔本华的这部著作里,他通过对社会、对人们的长期观察,对前人的哲学思想进行总结和研究,提出了两个著名的命题,一个是“世界是我的表象”,一个是“世界是我的意志”,他从一个极端的观念主义者出发,以为世界只是主体的观念,认为世界这个观念本身也是我们的思想所赋予的,甚至整个宇宙间的一切现象都是意志的发现,万物的运动就是意志的表象,或者说是意志的客体化。

  依叔本华看来,人便是求生意志的工具,意志是不能遏止的盲目冲动,就是欲求。这种欲求是无限的,永远难以满足,今天满足了,明天又有新的追求,又开始不满足了,如此不断循环,所以人就永远处于痛苦之中,而不能自拔。所谓拥有,只是一种表面的暂时的满足而已,而所谓幸福,只是遗忘一时的痛苦罢了,人多活一天就会向死亡靠近一点,一直到生命的结束。叔本华认为只有两条途径可以使人摆脱痛苦,一是艺术,人在进行艺术欣赏或艺术创作时,人就摆脱了意志的桎梏,摆脱了痛苦,但这是暂时的,当从艺术中清醒过来,痛苦就又接踵而至了。摆脱痛苦的另一种方法就是禁欲,就是自愿地放弃性欲,甘于痛苦和死亡的寂灭,使人生摆脱意志的束缚,否定了生命意志,人也就可以彻底永远地摆脱痛苦,而达到不可动摇的安宁,在寂灭中找到极乐。叔本华的最后结论是:“没有意志,因此就没有表象,没有世界。于是留在我们之前的,怎么说只是一个虚无。”

  叔本华有遗传的神经质,如对黑夜的恐怖、无缘无故的沮丧、暴躁的脾气,他对人生的悲观态度与他自己的气质有很大的关系,由于这种气质,使他无法保持一个愉快的人生观。而且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死亡的浪潮汹涌的时候,整个欧洲都被拿破仑的铁蹄践踏过,只留下一片荒凉和废墟。所以叔本华怀疑,是否有一个仁慈的上帝,甚至生命本身究竟有没有意义?

  叔本华的这些思想在尼采的内心引起巨大的共鸣是不足为怪的,尼采少年时代就忧思多虑,父亲和弟弟的接连去世,四处搬家飘泊,使他对人生怀有了一种无可奈何的感觉,而且他的个性喜欢对哲学问题和人生进行积极的思考,在他对人生的意义还没有完全思考成熟的时候,叔本华的一整套悲观哲学体系,不仅使他惊叹不已,而且让他崇拜有余。尼采本来对基督教义和上帝产生过怀疑,所以他从叔本华那里得到了一个强大的支持,这种支持使他的精神世界获得了充实感,他再也不必为自己对人生表示不满的思想而自责了,相反,他能积极从容地看待人生的痛苦了。

  在读完叔本华的《作为意志与表象的世界》之后,尼采在给母亲和妹妹的信中这样写道:“我知道生活中含有苦难,我们越是想享受生活的一切,也就越会成为生活的奴隶。所以我们都抛弃生活中的享乐并实行节制,对自己缩衣节食,对他人则宽容仁爱,正是因为我们怜悯那些在受若受难的人们啊!”

  应该说,叔本华对尼采的哲学思想甚至整个人生都起了重大的影响,叔本华是青年尼采的伟大导师。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