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松下 >  上一页    下一页
五八


  3.走在时代前面

  松下是个“言必信,行必果”的人。他的任何决策和规划都是以精确的计算为基础,并有行之有效的措施来保证。

  1956年他发表“松下电器五年计划”,提出到1960年要达到销售额800亿日元的目标。这个天文数字不是他一时心血来潮凭空想出来的,而是以30%这个他绝对可以达到的增长率为标准,虽然在许多人看来,这么高的标准近乎天方夜谭。

  1960年超额完成五年计划的指标时,他又宣布:五年后将实施每周五日工作制。消息传开,又有人讽刺他是哗众取宠,说他是搞全盘西化,并且预言他亲手创下的亿万基业也将在手里毁于一旦。

  其实,松下从不盲目模仿西方,他吸收的仅仅是西方先进的科技技术和先进的管理技术,对于西方乃至其代表美国的政治制度,他并不特别欣赏。他认为这仅仅是一种适合西方的道路,但并非终极目标本身。

  再说,他的规划在时限上非常明确。五年计划就一定要在五年之内完成,五年实现五日工作制也是一到时间就兑现。虽然,这与那种不负责任的“不久之后”、“不久的将来”之类的“诺言”,实在大不一样。

  松下的目标现实而又具体,因而也就具有强大的吸引力和对于工作的推动力。每当他提出一个新的目标时,松下的员工不仅丝毫不怀疑它一定能达到,而且竭尽全力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

  五日工作制

  1965年4月16日,松下正式宣布全公司实行五日工作制,工厂和经营部门都不例外。为保证工作正常进行,员工由各有关部门安排轮休。

  换言之,员工每周只工作五天,但公司却是一周七天,天天都有人上班。

  松下的这一创举当即成为轰动全国的头条新闻,因为在他之前,日本没有任何一家公司实行过五日工作制。

  对于两天的休息时间,松下不是完全放假,而是号召员工们利用充分的休假日来提高自己的素质和修养,充实自己的生活,从而更好地完成自己的工作,为企业、为国家做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这一目的,他不仅增加和完善体育文娱设施,支持和鼓励公司的运动和演出队在地方和全国性比赛中夺取名次,进一步树立松下人积极进取的精神,还设立员工研修所等组织,根据员工的兴趣提高其创造和技术能力。

  不久之后,松下又率先在全国实行“工作别薪金制”,以代替普遍习以为常的“年资序列薪金制”。这就是说,松下员工的工资多少,主要是根据其能力和贡献大小、而不是工龄长短来决定。他认为,只有这样,才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其能力,从而提高效率。

  当然,这并不排斥福利。即便是那些能力差者,只要尽心工作,薪金也比在其他企业的同类部门高,至于养家养老,更是绰绰有余。

  在薪金改革的基础上,松下进一步提出,到1972年,要使全体员工的工资达到美国的水平。如同此前和此后的所有重大规划一样,他的这一诺言又如期实现了。

  经营是一门艺术

  在实行五日工作制之初,由于各部门和员工都有待于适应这一新的制度,工作多多少少受到一些影响。半年之内,销售额从1028亿日元下降到1005亿日元,整整少23亿日元。

  但是,令人惊奇的是,公司的利润不仅没有随之下降,反而从98亿日元上升到101亿日元。这幅度虽然不大,但却说明五日工作制不仅不会带来损失,还将随着员工适应性的提高而产生更大的效益。

  松下为何对此充满信心呢?因为他掌握了经营的诀窍。他不是把经营看作是一种不得已而为之的辛苦工作,而是作为能够发挥自己无限创造力、能给自己带来无尽乐趣的艺术。

  他在1965年5月发表的《经营是一种综合艺术》一文中所提出的观点不仅在工商界,而且在日本文化界也引起极大的关注。

  他在文章中说:经营如同艺术一样,也是一种具有很高价值的创造性活动。

  绘画作品,无论是用什么材料完成,哪怕只是一笔一画,但只要能令人感动,觉得画家的精神跃然纸上,这就是一幅杰作或者优秀之作;若是平淡无味,就只能算是次品甚至连艺术品都不是了。

  经营者如同画家构思一样,先得确定基本方针(布白),考虑如何配备人材、筹集资金,建造什么样的厂房,购置什么样的设备,如何组织销售……凡此种种,皆须妥善安排,务求各种因素平稳协调,这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如同在白纸上画出美妙的作品来一样。

  经营是一门艺术,但不是单一的艺术,而是高深的综合性艺术,即使是在当今这科学技术飞跃发展的时代。今天,运用某些高科技设备,一按键钮,机器就能自动地把原料制成产品。但与经营艺术相比,这只不过是一种缺乏灵感的工艺,难称高级艺术。而经营在活用人材与资金,在灵感的勃发与机遇的捕捉,在安排之缜密与见解之独创等方面,都显现出创造之活力与综合艺术所特具的能持久地震撼人的灵魂的多角度、多层次之美。

  只有真正掌握经营真谛的大师,才能不断变换经营思路与技巧,使之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展,无论是在大繁荣、大萧条还是平稳时期,创造不同凡响的业绩,让自己的经营艺术大放异彩。

  若是忙忙碌碌,为经营束缚,甚至沦为其奴隶,那就不能感受经营之美,更不要说去创造奇妙的经营艺术品了。

  当然,这都是年届古稀的松下于功成名就之后的宏论。他积五十余年之经验,于经营之道无不洞悉,故能超然物外,不以经营为谋生、赢利手段,而以之作为发挥创造力、探寻人生奥秘、寄托人生理想的途径。

  而其他未达此境界者,即使财富十倍于他,其对人类的贡献乃至自身的欢乐,恐怕都难及他的1/10。

  乡下办厂

  松下不仅在现有的产业中绘制美的蓝图,创造美的“艺术品”,他那兼具企业家和艺术家特质的敏锐目光还迅速发现,随着大批农村人口涌入大城市,东京、大阪等都会人口过密、住宅困难、交通拥挤等问题越来越突出,农村则又人口太少,空地浪费现象严重,地方建设陷于停顿状态。

  松下认为,这种疏密过度失调,可能会带来一系列意想不到的经济和社会问题,如不及早调整,到时候将难以收拾。

  而要调整,单靠政府集中力量策划公共设施,比如修整道路、开发机场等等还不行,民间也要群策群力予以配合,在乡下因地制宜多建工厂。这样,才有可能使人口和人才流动趋于平衡。

  对于这些问题,松下虽然早就有所考虑,但真正决定将它们付诸实施,却是一次意外的小事造成的。

  一天,松下来到取县的米子镇,他见这里成年男人极少,就问旅馆服务员,他们到哪里去了。

  服务员说,男人们嫌呆在农村没出息,无活干,都进城打工去了。

  要是松下能在这儿办个电器厂,能让他们就地挣钱养家,他们就不会像无头苍蝇一样到外面去闯荡了。

  或许,这个建议若是由当地官员提出,松下还不会这么重视;而提出的竟是一个普通的旅馆服务员,可见此地人口外流的现象已严重到不容忽视的地步。

  作为一个企业家,他非常清楚,在乡下建厂虽说有劳力低廉等优点,但是运输麻烦,管理分散,获利的速度和利润的额度都不如在城里办厂。

  可是,若从大的一方面来看,却能解决城乡人口的平衡问题,能大大增加乡村居民的收入,改善乡村的居住条件和文化设施,从而有助于整个社会的繁荣。由此看来,自然是利大于弊。于是他当机立断,在这里建了一个分厂。

  不久,他又得知,爱知县每年的外流人口达7000人,情况越来越严重,有的村庄竟变得空无一人。类似的情况在其他地方也正在发生。为了改变这一状况,松下陆续在各县乡下建立了数十家工厂,使成千上万的外流者重新回到家园。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