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泰戈尔 >  上一页    下一页


  §第二章 早熟的天才

  泰戈尔不仅是一位多产的作家,而且也是一个早熟的天才。早在少年时代,他就创作了数量惊人的作品。从13岁到18岁,泰戈尔发表了长诗《野花》、《诗人的故事》等作品;1881年至1885年,他出版了抒情诗集《暮歌》、《晨歌》和《画与歌》,还有戏剧和长篇小说;1886年,诗集《刚与柔》

  出版,是泰戈尔创作道路上一个新起点,面向人生,面向现实生活。1890年诗集《心中的向往》出版,是他第一部成熟的作品,他自己的独特风格开始形成。

  在这一时期,他还写了两个剧本,即《国王与国后》和《牺牲》,反对恢复婆罗门祭司的特权和落后的习俗。从这以后他的许多著作和作品中都不断出现这样一个基本思想或母题:一个民族必须不断进步,决不能固步自封,更不容许倒退。

  §第一节 早期诗歌创作

  1880年2月,在英国逗留一年半后,泰戈尔回到了祖国印度。一离开潮湿、沉闷的英伦,泰戈尔的心情格外愉快,被压抑了很久的创作潜能也被猛然唤醒。他的奔放的诗情找到了释放的机会,就像一条冲决堤坝的河流,一泻千里。环境的变化似乎为他酿造了久积的创作冲动,随后几个月里他写的诗,全都收在一本题为《暮歌》的集子里。这本诗集的出版发行是孟加拉文化界的一件大事,它受到了广泛的好评。

  并且标志着泰戈尔早期创作的重要收获。

  我精神上承受着痛苦的重负。来吧,夜幕,轻轻地向我走来。近一点,再近一点——我寂寞的心渴望把自己深埋在你的怀抱里。

  虔诚的祈祷为《暮歌》定下了哀婉感伤的情调。

  集中一些诗作的标题也可以说明这一点,如《希望与失望》、《欢乐的挽歌》、《不可容忍的爱情》、《失败之歌》、《毒药》、《星星的自杀》等。它们表明诗人的内心充满焦虑和期待。泰戈尔正在度过一个把“甜蜜的悲哀”变成创作主要源泉的时期,这也是许多著名的诗人曾经经历过的一个时期。痛苦是真实的,不是无病呻吟或装腔作势的。诗人并没有沉溺在他那阴郁的情绪之中,他只是表达了当时的心理状态。“我们想象那时正在无缘无故的焦虑和漫无目的的渴求的地域之中漫游。”晚年的泰戈尔在他的《回忆》中曾经这样描述他早年生活的这个时期,以及《暮歌》的总体思想感情特征。

  《暮歌》已经初步显示出诗人高超的艺术技巧,尽管从整体来说,这些诗歌中的感情表达难以捉摸,思想观点含糊不清,语言和艺术水平上表现得参差不齐。诗人自己后来把它们说成是“不成熟的”,“是我在掌握真正的诗歌语言以前写成的”。虽然,《暮歌》的局限性是明显的,但是它标志着一位具有独特风格的新诗人在印度文坛上的出现。泰戈尔摆脱了文学前辈们传统诗艺的影响,例如在使用韵律方面,他就开始逐渐形成自己的擅长形象描述的风格。他在诗中经常使用傍晚这一象征,这本身就包含着一种自信而富有个性的意味,这是些傍晚时唱的歌,在一天的那个时辰,阳光逝去,夜幕降临,天际朦胧,人们活动的嘈杂喧闹声也渐渐消失,大地的景色虽然有点阴郁但却显得神秘而令人陶醉。在诗集的开篇中,诗人把傍晚想象成一位美丽而陌生的妇女,若隐若现地弯下腰去用她那墨玉般秀丽的长辫去触摸大地。而且诗人总感到同这位神秘的女人有一种紧密的亲近感;他常常如醉如痴地听她唱歌,虽然他既听不懂歌词的意思也辨不清歌曲的旋律。

  的确,《暮歌》充满着忧伤,甚至还颇有些阴郁,但它并不是悲观主义的。在这本诗集中,后一部分诗歌,已经开始显示出诗人的观点和情绪发生转变的迹象。《鸟之歌》,《河流的故事》和《春花的节日》真切地表达了诗人投入新的社会生活和情感世界的愿望。

  他想走出隐居生活,更多地和世界进行接触。他不愿意“在忧郁的女神手下承认失败”。这一切表明,诗人尽管仍置身于夜幕笼罩下的世界,却已经开始表现出对黎明曙光的深切向往,他那永远追求的心灵在躁动。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