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雨果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三


  §第五节 《死囚末日记》

  1827年12月,《克伦威尔》及序言一起出版了。在书的扉页,雨果特意题词,将该剧本献给自己的父亲。雨果将军深为自己的儿子自豪。此时,国王决定让他官复原职,他重新当上了将军和伯爵。老雨果更加春风得意,心情格外舒畅。

  第二年一月的一天傍晚,维克多和妻子安黛尔去看望父亲。老雨果听着儿子讲述《〈克伦威尔〉序》所获得的巨大成功,笑得非常开心。夜深了,他将儿子和媳妇送出大门。刚一转身,他就觉得头一沉,眼前一片黑暗。他栽倒了待雨果闻讯赶回来时,他再也没有睁开眼睛。

  悲痛中的雨果回想起父亲过往给他留下的记忆。

  父亲一生征战,出生入死,从未在艰难困苦的环境中退却;他将强韧的个性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维克多将因此而受益于一生。但更重要的是,老将军还把人道主义的精神传给了雨果。父亲是行伍出身,但并非杀人成性,而是极力反对嗜血,反对任意残害人命。雨果不禁想起父亲曾经向家人讲述过的故事。

  那一年,老雨果率法军驻扎在西班牙境内,同英葡联军交锋。联军很快败退了,投靠联军的一部分当地叛军仍然负隅顽抗。自战事以来,叛军一律被视与盗匪同样看待,捉住即枪毙;叛军也施以同样的手段进行报复。老雨果屡次告诫部下,勿杀俘虏;同时也将讯息传递给对方。但叛军却充耳不闻,有一次还枪杀了雨果将军手下的两个仆人作为回答。事后不久,老雨果抓住了一股叛军的首领。他不仅没有杀死那个首领,还给他医治创伤。首领的部下闻讯后,特致信表示感谢。这事传开以后,从此双方互相虐杀俘虏的事情就渐渐绝迹了。

  父亲的这段亲身经历,深深地印在维克多·雨果的脑海里。同时,它也将爱惜人生,反对任意残杀生命的观点,牢牢地植根在雨果的心灵中。

  这年深秋的一天下午,雨果来到市政府广场。他看见一群人正聚集在那个漆着血红颜色的巨大断头台周围。原来,当天晚上有人被处死刑,刽子手正在进行演练;只见他一边给刀槽里加油,一边同看热闹的人闲聊。看到这情景,雨果感慨万端:又一个不知姓名的人要做刀下之鬼了,此时此刻,那个死囚犯在想些什么呢?

  回到家中,雨果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他想起以前目睹的多次断头台行刑的经历。最早的一次是在1820年,那时雨果刚满18八岁,他在路上遇见一个杀人犯正被送往断头台。他痛恨这个杀人凶手,但眼看着这个杀人犯又被人活生生地拉去杀死,他又觉得此人怪可怜的。他认为,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的办法并非良策。当时他就萌发了一个想法:要写一本书,反对断头台。

  另一次是在1925年夏末,一个朋友拉着他去市政大厅前面的格莱夫广场观看行刑。死刑犯名叫约翰·马尔丁,他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父亲。送犯人的囚车到了,犯人面向车尾,身后站着刽子手和助手。犯人头上蒙着黑布,身着白衬衣和灰布裤子。牧师同他说话,让他吻一个耶稣十字架。接着,犯人下车了,在助手的拖拽下,走上断头台。牧师上去了;书记官也跟上去了,他高声宣读判决书。刽子手除下犯人头上的黑布,露出一个惶恐万状的年轻面孔;刽子手将犯人的右手用铁链固定在木桩上,然后高高举起斧子雨果不忍再看,把头扭开了。

  后来,他又遇见过两次断头台行刑的情景。那最后一次被处死的是两个人。这两个犯人受刑前的态度绝然不同。一个脸色苍白,神气沮丧,浑身颤抖;另一个却气宇轩昂,抬头挺胸,毫无惧色“当”、“当”,时钟敲响12点了。雨果这才回到现实中来。他决定,要亲自到监狱去,去亲眼观看,并体验死囚犯的全部心理感情。

  雨果去了彼塞特监狱。一次,再次,三次多次的采访,使他对狱中的囚犯生活以及他们的经历、他们的心灵情感有了较深刻的认识。他决定写一部关于一个劳役犯的生活的长篇小说。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