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叶赛宁 > | 上一页 下一页 |
五一 | |
|
|
附录:普希金的继承人 ——纪念叶赛宁诞辰100周年 1995年10月3日是俄罗斯抒情诗人叶赛宁诞辰100周年。应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俄罗斯联邦文化部、作家协会等单位的联合邀请,我于9月28日乘飞机前往莫斯科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叶赛宁与21世纪”。来自法国、意大利、德国、英国、美国、南斯拉夫、波兰、立陶宛、乌克兰、中国、日本等二十几个国家的代表,先后下榻在红场旁边的“俄罗斯宾馆”。据接待我们的主人介绍,法国代表米歇尔·尼其约先生和我是最后报到的两位。第二天,即9月29日,便是大会开幕的日子。 自改革开放以来,这是我第5次来到莫斯科,每一次都有“似曾相识燕归来”的感觉。早在50年代后半期和60年代初,我就在莫斯科度过了一生中最美好的大学生年代。无论过去或是现在,我始终认为那六年的留学生活是我一生中最值得回忆和留恋的黄金时代。而几近40年后的今天,不管莫斯科在政治上的变化有多大,对于我,她还是留在我脑海里昔日那美好的印象。当我来到“俄罗斯宾馆”顶层——第21层的餐厅就餐时,总是情不自禁地透过几乎是整体玻璃的窗户眺望和俯瞰莫斯科的城市风光。此时正是秋高气爽的季节,街心花园里金叶铺地;莫斯科的高楼大厦错落有致,教堂的金顶闪着亮光…… 作为中国代表,我在大会上作了题为《叶赛宁与中国》的报告,让与会的各国代表以及俄罗斯专家、学者近百人了解到中国翻译、介绍和研究叶赛宁诗歌创作的历史过程以及自20年代以来几代人所取得的成绩。与此同时,我把此前不久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的拙著《天国之门——叶赛宁传》赠送给俄罗斯科学院世界文学研究所和叶赛宁故居博物馆。当我在报告中提到中国著名诗人艾青对叶赛宁的评价以及叶赛宁与中国唐代大诗人李白的气质和浪漫主义创作激情相近的特点时,台下投来由衷叹佩的目光,仿佛他们是第一次听到叶赛宁及其诗作在伟大邻国所产生的共鸣。大会发言和分组讨论共持续三天,其中不乏精辟的学术见解,激起阵阵的掌声。其余时间也都安排得十分紧凑,令人难忘。 10月1日晚上,在联盟圆柱大厅里举行规模盛大而隆重的纪念活动,推出了以叶赛宁生平与创作为背景的音乐、戏剧演出:《我爱,直到心花怒放,直到流出痛苦的泪水》。舞台的正中悬挂着巨幅彩色的叶赛宁画像,那忧郁、沉思而智慧的神态使诗人的形象栩栩如生,吸引了全体观众的目光。演出的铃声响过之后,帷幕在教堂的钟声和乐曲声中徐徐升起,显现出俄罗斯田园风光的背景,一个农村装束的男孩从后台的中间走向前台……之后,在激光的打照下,顿时豁然开朗,大厅里的枝形灯也全都发出璀璨的光亮,一时间人们仿佛置身于一个美好的、光辉灿烂的童话世界。 整个演出给人留下“叶赛宁是俄罗斯诗人当中最具俄罗斯特色的诗人”(叶夫图申科语)印象。演出之后,经友人符拉基米尔·尼古拉耶夫介绍,我与叶赛宁的孙女相识,并合影留念。与此同时,她在我的入场券的背面留下了这样的题词:“对我祖父诞辰100周年的纪念活动,永远留在我的脑海里,难忘中国学者王守仁在莫斯科给我留下的美好印象。”落款是:“玛琳娜·叶赛宁娜,1995年10月1日。”这玛琳娜就是叶赛宁与拉伊赫所生之子康斯坦丁的女儿。 10月2日,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全体代表乘专车到坐落在“瓦冈科沃”公墓的诗人塑像前敬献鲜花。上午11时,那里早已挤满了前来瞻仰和拜谒诗人墓前塑像的人群,有人正站在台阶上朗诵诗歌。我们的领队尼·尤索夫先生急忙向人群解释,并请让开一条通路,允许这批外国学者向叶赛宁墓敬献鲜花,人群遂自动出现只能容一人通过的通道。 我们一个接一个地前去摆放鲜花。电视台和电台的摄影镜头对着我们摄像和拍照……诗人塑像的不远处是一簇簇的人群,那是关心叶赛宁命运及其诗歌内涵的人在宣讲,其中多半涉及诗人“自杀之谜”。出于好奇,我仔细听了一位五十几岁的学者的宣讲,他颇为自信,认为叶赛宁当年必定是“被人谋害”,而不是自杀。至于他所说的根据和理由,其实我早就在俄罗斯报刊上见过了,没有什么新的补充。然而,在这种场合、这种氛围、这种时刻,他的宣讲颇具吸引力,人们无不洗耳恭听……最后,当我听到他的结论时,倒是引起了很长时间的思考。他说:“大家想想吧,叶赛宁最关心的是自己诗歌作品的出版,而当时他正等待着国家出版社为他出版的全集,可他竟突然‘自杀’了……马雅可夫斯基呢,当年他正企盼着与巴黎的情人相会,可他也突然‘自杀’了……舒克申呢,维索茨基呢,他们都不可能是心脏病复发致死……” “诗人之死”历来是时代大变革的转折时期文艺界争论的焦点,因为此时尽可大胆怀疑,不必小心求证,只要逻辑和推理。这是历史学家和法医研究的范畴,甚至是对官方政治档案和文学档案进行综合研究的问题,不是简单几句话便能阐明的一个错综复杂的问题。 当天晚上,与会的一位诗人敲开了“俄罗斯宾馆”第8层157号房间,献给我关于诗人命运的一首诗,并说:“我知道您所感兴趣的一个问题,而我的观点尽在这里面,”此时他指了指自己的手稿。诗的标题是:“诗人不会活得太久。”全诗共五节,每节四行,其哲理思想是: 诗人不可能活得太久, 政权不会信任诗神。 例证包括普希金、曼德尔什坦姆,也包括马雅可夫斯基和叶赛宁。 他看我凝视着他的诗稿,若有所思,便问:“您怎么看?”我说:“您是诗人,诗作有独特的视角和内涵,而我只是诗歌研究者,尚无法把不同的历史时代、背景和诗人的命运集中于一点来概括……”他笑了笑,紧紧握了握我的手说:“多么巧妙的回答!”这位诗人走后,我当真思考起这类问题了。是的,古今中外,歌颂现实、赞美太平盛世的诗歌流传至今的,的确寥寥无几,倒是永恒主题的诗作、哲理诗作、针砭时弊的诗作世世代代流传、脍炙人口,永远长存,而“政权”与“诗神”之间又有什么联系呢?唉,真所谓诗人提出一个问题便足以使研究者研究一辈子! 10月2日,莫斯科特维尔大街街心花园里矗立着用白色帷幕覆盖着的叶赛宁全身塑像。就在诗人塑像揭幕的这天,莫斯科居民、旅游者和参加国际学术讨论会的各国叶赛宁研究专家、学者汇聚在这里。揭幕典礼开始,广播里传出教堂的钟声,主持会议的作家代表瓦·索罗金、雕塑家阿·比楚科夫以及回国定居的索尔仁尼琴都先后发表了简短的贺辞,之后便是精彩的演出——民间歌咏、诗歌朗诵和音乐演奏。人人都怀着对诗人的崇敬心情,追寻着诗人当年的踪迹。真诚热烈的怀念气氛弥漫在塑像周围的人群之中…… 由俄罗斯人民画家、雕塑家阿·比楚科夫,俄罗斯功勋建筑师阿·克里莫奇金设计制作的叶赛宁青铜塑像的正面和两侧摆满了一束束鲜花: 郁金香、牡丹、康乃馨、紫藤、菊花、满天星……鲜艳的花朵层层叠叠,堆满了塑像的底座平台和台阶。如果说普希金是俄罗斯文化的精神支柱,那么从今天开始,巍然屹立的叶赛宁塑像,便象征着叶赛宁是普希金当之无愧的继承人了。据报道,除莫斯科之外,还有14尊叶赛宁塑像值诗人诞辰100周年之际,在其他城 市矗立起来。 | |
|
|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 |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