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唐太宗 >  上一页    下一页
一九


  §第十章 稳定政局

  唐太宗刚执政时,形势十分复杂,问题堆积如山,由于他采取了正确的政策策略,稳定了政局,为“贞观之治”的实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首先,妥善处理了政变后的遗留问题。6月4日以后,东宫、齐府余党纷纷逃亡。对于东宫和齐府的敌对势力,李世民开始是实行高压政策的。建成的五个儿子和元吉的五个儿子,株连被杀,绝其属籍,似亦太过分了。当时,“诸将欲尽诛建成、元吉左右百余人,籍没其家。”唯独尉迟敬德坚决不赞成,争辩说:“罪在二凶,既伏其诛;若及支党,非所以求安也!”不扩大打击面,确实是安定政局的重要策略。

  李世民同意了,“下诏赦天下。凶逆之罪,止于建成、元吉,自余党与,一无所问。”可是,一些地方并没有认真执行上述规定,“太子建成、齐王元吉之党散亡在民间,虽更赦令,犹不自安,徼幸者争告捕以邀赏”。针对这种情况,李世民根据谏议大夫王珪的建议,于七月下令重申:“6月4日以前,事连东宫及齐王,十七日前连李瑗者,并不得相告言,违者反坐。”

  采取这些宽大政策,消除了敌对情绪,争取了多数,稳定了人心。

  唐太宗还对东宫府属中杰出人才大胆地加以信任与拔用。建成曾收罗了一批骁勇的武将,这些人出身事主,往往很讲义气。如将领薛万彻,带兵攻玄武门和秦王府,失败后与数十骑逃亡于终南山。唐太宗派人请他回来,“以其忠于所事,不之罪也。”又如东宫翊卫车骑将军冯立,6月4日建成被杀后,他叹曰:“岂有生受其恩而死逃其难!”率兵攻玄武门,杀死屯营将军敬君弘,又声称“微以报太子矣!”足以说明此人是建成的“心膂”。6月5日,他前来请罪,李世民斥责说:“汝在东宫,潜为间构,阻我骨肉,汝罪一也。昨日复出兵来战,杀伤我将士,汝罪二也。”

  但是,一旦冯立表示悔改,李世民就“慰勉之”,授以左屯卫中郎将。冯立激动地说:“逢莫大之恩,幸而获济,终当以死奉答。”李世民的政策有效地促进了东宫党羽的转化。

  对于东宫府属中的能臣,李世民同样加以重用,甚至引为知己。例如,召回流放于巂州的东宫官属王珪、韦挺,授以谏议大夫之职,留做身边的顾问。原太子洗马魏征的例子尤其突出。玄武门之变不久,太子党人士纷纷逃亡,魏征却依然故我。有一天,李世民严厉责问:你为什么要离间我们兄弟关系呢?

  在场官员个个危惧不已。魏征慷慨自若,从容对答:“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李世民一听,转怒为喜,倍加器重,封他为詹事主簿,后改任谏议大夫,步步高升。贞观六年,在九成宫丹霄楼的赏月夜宴上,唐太宗满怀喜悦的心情说:“魏征往者实我所雠,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抉而用之,何惭古烈?”这是何等的“弃怨用才”的雄豪气度。

  为了消除玄武门之变在封建伦理道德方面的不良影响,唐太宗特地追封建成为息王,谥曰:“隐”;元吉为海陵王,谥曰:“剌”。按照《谥法》,“隐拂不成曰隐。不思忘爱曰剌;暴戾无亲曰剌。”这样做法,既可以申明玄武门之变的正义性,又能表白唐太宗的仁爱之心。所以,以礼改葬那一天,唐太宗在千秋殿西边宜秋门痛哭致哀,并以皇子赵王李福为建成后嗣。

  礼葬建成前夕,魏征从山东返回京城,迁尚书右丞兼谏议大夫;王珪也升为黄门侍郎。他们联名“上表”说:“臣等昔受命太上,委质东宫,出入龙楼,垂将一纪。前宫结衅宗社,得罪人神,臣等不能死亡,甘从夷戮,负其罪戾,刊录周行,徒竭生涯,将何上报?陛下德光四海,道冠前王,陟冈有感,追怀棠棣,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思,卜葬二王,远期有日。

  臣等永惟畴昔,忝曰旧臣,丧君有君,虽展事君之礼;宿草将列,未申送往之哀。瞻望九原,义深凡百,望于葬日,送至墓所。”这是一篇感情真切而富于策略的奏章。首先肯定建成“结衅宗社,得罪人神”,他的被杀是理所当然的。同时颂扬唐太宗“明社稷之大义,申骨肉之深恩”,以礼改葬二王。接着,从封建礼仪上陈述了送葬的道理。很清楚,这里丝毫没有煽动东宫旧属的怨恨情绪,反而从道义上弥补了骨肉相残所留下的伤痕。因此,唐太宗乐而答应,命令原东宫、齐府僚属统统前往送葬。通过隆重的礼葬活动,原来十分激烈的秦府与东宫、齐府之间的矛盾,基本上消除了。

  其次,采取措施安定山东地区的局势。李世民与李建成为了争夺皇位,各自都推行结纳山东豪杰的方针。建成开始得早,收效也大些。平定刘黑闼第二次起兵时,根据魏征的建议,“获俘皆抚遣之,百姓欣悦。”对比一下李世民平定黑闼第一次起兵时的残酷镇压,人们自然对建成有所好感。此后,建成利用自己在河北地区的威望,积极地培植地方势力,建成与元吉被杀的消息传来,在山东豪杰中,试图趁唐廷内讧,兴兵作乱的,大有人在。还有一些分裂势力进行谋叛活动,如贞观元年九月幽州都督王君廓叛乱。再加上太子党羽逃至关东,倘若互相勾结,势必构成严重的隐患。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