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天故事汇 > 名人传记 > 唐太宗 >  上一页    下一页
二〇


  面对这种情况,唐太宗先派有相当影响的大将屈突通为陕东道行台左仆射,“驰镇洛阳”。这显然是估计到关东地区的形势而作出的紧急部署,以防止可能发生的叛乱。

  随后又及时地选派魏征宣慰山东。魏征本来是山东人,周静帝大象二年生于襄国郡巨鹿县。家境孤贫,通晓书术。“隋乱,诡为道士。”汹涌澎湃的农民起义怒涛,把这位属意纵横之士卷了进去。正如魏征在《述怀》诗中所说:“中原初逐鹿,投笔事戎轩。”

  他在李密的瓦岗军里典掌过书记,十次向李密献计,表现了他的“奇谋深策”。后随李密降唐,“至京师,久不见知,自请安辑山东”;致书徐世勣归附。

  不久被窦建德河北义军所俘虏,被拜为起居舍人。建德失败,魏征投奔于李建成,很受器重,曾提出“结纳山东豪杰”的方针。可见,魏征和山东、河北地区各种社会势力有着密切的联系。玄武门之变后一个月,即武德九年七月,唐太宗封魏征为谏议大夫,“使安辑河北,许以便宜从事”。当魏征到达磁州时,恰好遇着州县官把前东宫、齐府官属李志安、李思行“锢送诣京师”。原来,建成与元吉的亲信已经逃往河北了。魏征跟副使商量说:“东宫、齐府左右,皆令赦原不问。今复送思行,此外谁不自疑?徒遣使往,彼必不信,此乃差之毫厘,失之千里今若释遣思行,不问其罪,则信义所感,无远不臻”。接着,就自行把思行等释放了。这个措施,不仅是体现了唐太宗的宽大政策,有利于消除逃亡者的疑虑,更重要的是使唐太宗在河北地区树立起“信义”来,以争取山东豪杰的广泛支持。所以,唐太宗知道后,十分高兴,对魏征更加信任。

  武德九年八月,唐太宗诏免关东赋税一年。“老幼相欢,或歌且舞。”不久又变卦,重新颁布敕令,说“已役已纳,并遣输纳,明年总为准折。”关东地区百姓们大失所望。这时,正在宣慰山东的魏征立即上书,强调指出:“今陛下初膺大宝,亿兆观德。始发大号,便有二言。生八表之疑心,失四时之大信。

  纵国家有倒悬之急,犹必不可。况以泰山之安,而辄行此事!为陛下为此计者,于财利小益,于德义大损。

  臣诚智识浅短,窃为陛下惜之。”魏征的慷慨陈词,显然是要唐太宗注意自己的政策在关东地区的影响,切不可贪图小利,重新惹起山东人对李唐王朝的嫌忌与不信任。由于魏征的积极“宣慰”,妥善处理各处关系问题,山东、河北局势逐渐地平静下来。

  李唐皇室出于关陇地主集团,而要实现全国范围的统治,不能不任用山东人士。广大的山东地区既是人才荟萃之地,又是当时财政命脉所在。武德六年初,秦王李世民敏锐地注意到:山东人物之所,河北蚕绵之乡,而天府委输,待以成绩。可见,山东、河北地位是何等的重要。玄武门之变后,唐太宗一直留心物色山东人,用来稳定山东局势,魏征与崔仁师就是其中杰出的代表。

  然而,唐太宗有时囿于地域的偏见,未能公平地对待关中与山东人士。魏征宣慰山东前夕,曾向太宗指出:“不示至公,祸不可解”。也就是说,如果失之“至公”,山东人就会产生怨恨,甚至结群思乱,天下就难以太平。对此,唐太宗是心领神会的,因此立即请魏征“安喻河北”。贞观元年,“太宗尝言及山东、关中人,意有同异”,殿中侍御史张行成跪奏说:“臣闻天子以四海为家,不当以东西为限;若如是,则示人以隘。”这话深深地打动了太宗的心弦。张行成是定州义丰人,少师事著名经学家刘炫,后在王世充那里当过度支尚书,与山东各种势力联系广泛。唐太宗说过:“观古今用人,必因媒介,若行成者,朕自举之,无先容也。”为什么如此器重,让他预议大政呢?原因就在于张行成的意见反映了山东豪杰的愿望。

  值得注意的是,唐太宗所拔擢的山东人士,往往不是士族高门,而是普通的微族寒门。例如,魏征是小族之家,境况孤贫;崔仁师似系高门中的破落户;张行成的先世无名望,当为卑微寒族。此外,受唐太宗重用的还有:张亮以农为业,家境寒贱;戴胄出身低微;马周是个寒士,等等。因为这些人大多经历隋末战乱,跟关东普通地主联系密切,熟悉民间的情况,所以,唐太宗利用他们,迅速地稳定了山东、河北地区的政治局势。

  再次,审慎地调整最高决策集团。唐高祖时先后有十二位宰相,几乎都是皇亲元勋或者是贵族、士族。

  其中最受重用的,首推裴寂。裴寂是蒲州桑泉人,与李渊友谊颇深,参与起兵密谋,拥有“佐命之勋”,故在武德之朝崇贵无比。可是,李世民却和他历来有矛盾。在皇位的激烈争夺中,裴寂公开袒护李建成。

  因此,唐太宗曾当面斥责他说:“武德之时,政刑纰缪,官方弛紊,职公之由。”


应天故事汇(gsh.yzqz.cn)
上一页 回目录 回首页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