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8期

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的和谐美

作者:肖 铁




  “一个完善的人,是具有思维的能力、意志的能力和心情的能力的。思维的能力是认识的光芒,意志的能力是性格的力量,心情的能力就是爱。理性、爱和意志力是完善的品质,是最高的能力,是人之所以为人的绝对本质,以及人的存在的目的。人存在是为了认识,为了爱,为了希望。”笔者认为,这是一代哲人对人的本质的理性思考。也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做到人与人之间的和谐,成为一种美。沈从文的小说《边城》(四册),表现的正是这样一种人际关系。小说里的女主人公翠翠,天真善良,温柔清纯,对外公关怀备至,外公勤劳朴实,视翠翠如掌上明珠,一心关爱着这个孙女。祖孙相依为命,构成了和谐的家庭。天宝和傩送,也是兄友弟恭,和谐相处。种种和谐,都是由“爱”促成:小说中外公对翠翠无微不致的关爱,翠翠对外公尊崇的爱,天宝、傩送兄弟手足间的爱,和兄弟俩对翠翠男女间恋情的爱,……后来,小说又展现了兄弟让婚歌颂美德的那一幕,成为人类之“大爱”。关于这部小说,曾如作者所说:“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的形式,一种‘优美’,健康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为人类‘爱’字作一度恰如其分的说明。”于是,以“爱”为核心,小说表现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和谐的美。象这样表现和谐的美的作品还有一些。
  我们都知道,文学作品对于促进人的美的感受能力,陶冶人的道德情操,培养人们高尚的艺术趣味和健康的审美观念,起着重要的作用。前苏联大文学家高尔基说过:“人都是艺术家。他无论在什么地方,总是希望把‘美’带到他的生活中去。”我想,今天的高中学生,做为莘莘学子尤其是这样。他们品读这些充满和谐美的文学作品,在构建和谐社会当中,一定能践行和谐的美;关爱人类,热爱自然,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美;发扬人文精神,构建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的美,为构建和谐社会争光添彩。
  
  注:
  ①唐·贾岛《寻隐者不遇》。
  ②摘自意大利建筑家阿尔伯蒂《记建筑十卷书》第193页。
  ③《老子》二十五章。
  ④《庄子·山林》。
  ⑤《庄子·知北游》。
  ⑥《庄子·天道》。
  ⑦刘勰《文心雕龙·神思》。
  ⑧《朱光潜关学文集》第一卷第183页。(上海文艺出版社1982年版)
  ⑨费尔巴哈《十八世纪末——十九世纪初德国哲学·基督教的本质》。(商务印书馆1975年出版545页)
  ⑩《论“渺小的”人及其伟大的工作》。(《高尔基选集·文学论文选》第71页)
  
  单位:广东佛山市南海区桂城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