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5年第11期
现代汉语中“于”的用法
作者:吴 松
1、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处所;“于”相当于“在”。例如(本文所举语料出处从略):
就读于复旦大学/出身于工人家庭/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三是写字时凝神于笔端/只是渴望却还不曾真正地展翅于万里云天
2、引介事物的源头或来源,“于”相当于“从”、“自”:
得益于他在中国财政部的那段工作/足球和卷烟起源于战争/意识来源于物质/这些木头邮票取材于瑞士北部阿尔卑斯山区的百年松林/天才出于勤奋
3、引介动作行为发生的时间,或针对的时间段,“于”相当于“在”、“对”、“为”:
出生于50年代/发表于2004年3月21日;小说取材于30年代/切实加强消防检查工作防患于未然/服务于21世纪(的中国高科技)
4、引介动作行为的对象,“于”相当于“对”、“对于”:
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寄希望于台湾同胞/不习惯于这种谈话方式/不满足于现状/不屑于赞助球队、俱乐部了/他钟情于法律事业,但是并不仅仅满足于高高在上的立法工作。
有时“于”引介“受益”或“受损”的对象:
散步有益于健康/这样做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形势不利于中国队/将一般的名词、动词、形容词换成方言词,这有碍于理解
有时,“于”用于含有“给予”意义的动词后面,引介接受的对象,“于”相当于“给”:
成绩归功于大家/别人要用对待天子的礼节强加于邹、鲁的臣子。/印第安人认为古柯是上帝赐于他们的“圣草”。
“于”有时也相当于“向”:
求助于他人/有可能纯粹是为了选票而一时献媚于民众,欺瞒民众。
5、在被动格式中引介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于”相当于“受”、“由”、“被”:
不拘泥于礼节/宾语的功能类型决定于动词的功能要求/地方媒体却受制于重重约束而难以施展/如今的濒危方言早已经不局限于使用人数少的语种/甲队败于乙队。
6、在比较格式中引介被比对象,“于”相当于“比”、“与”:
甲、社会主义优越于资本主义/城市富于农村/责任重于泰山/时间不少于20小时/国家利益高于一切/今年形势好于去年/这些蔬菜营养价值绝不逊色于多虫蔬菜。
乙、总装机容量相当于两个三峡工程/科学家发现一个类似于太阳系的星系/三个药方对应于不同的人群/语言不等同于言语/那种做法无异于自杀。
丙、事物发生的缘起、事物存在的依据、事物的基础等,其作用与重要性之于有关的事物,一如草木的根之于草木。
甲组表示“于”前的事物“胜过”“于”后的事物;乙组表示“于”前后的事物“相当”、“相等”、“相应”、“相似”“相异”等;丙组句中的“于”相当于“与……的关系”。
7、引介动作行为的范围、结果或程度,“于”相当于“到”:
使大纲的制订者、教科书的编制者和教科书的使用者之间在指导思想上真正达于一致/“一纲”,即台湾必须统一于中华人民共和国/蒙城在围绕牛群展开的一系列的“举措”近乎于“癫狂”。/解放前,我们山区的生活贫困艰苦,达于极点。
8、表示动作行为的目标、方向,“于”后多为动词性词语:
CHINA TV致力于向韩国观众介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不少母亲仍热心于在浴室里为儿子相亲/精力集中于备战雅典奥运/(歌德)毕生自强不息而奋力于创作
9、“于……”构成插说语,“于”相当于“对于……来说”:
读书,本来于她不是件快乐的事/春天于城市人,是更衣赏花之时,也是勤于备考、发帖子及多诗的季节/安诺之于她,何尝不是追忆里的一碗清汤玛瑙?
10、作为词缀构成双音节词语:
善于、属于、在于、敢于、由于、至于、鉴于、终于、勇于、流于、基于、急于、难于、勉于、苦于、囿于、限于、陷于、碍于;于是
二、“于”和“于……”的语法功能
“于”的语法功能主要是与名词、动词性词语构成介词结构,充当谓语中心的补语,组成一个较大的述补结构,主要包括两类:
甲、“于”后跟名词性词语的述补结构:
1、谓(动)+(于+名):
就读于复旦大学/出身于工人家庭/发表于2004年8月/寄希望于下一代
2、谓(动)+(于+名+方):
诚实勇敢的品格已深深植根于细野家族人们的心中/因而有意排美国势力于欧洲大陆之外/异常活跃地穿梭于北约和欧盟各国之间/美国道琼斯指数收于万点之上/行走于书里
乙、“于”后跟动词性词语的述补结构——谓(动)+(于+动):
不少母亲仍热心于在浴室里为儿子相亲/女生醉心于看小说/有利于减员增效/有感于蒋丞稷学文化/致力于为民商法的发展提供新的视角/成功得益于立论
此外,“于”后偶尔也跟形容词,构成的述补结构是“谓(动)+(于+形)”:
气氛趋向于缓和/气候趋向于暖和/天才出于勤奋/条件趋于成熟
“于”组成的介词结构也可作谓语中心的状语:
于昨天会见了他/于北京见面/拉上另外两家公司于蒙城县工商局登记注册了“牛群教育有限公司”。/(并在此基础上创作出“赋、比、兴”的表现手法,)于物我消泯中恣意驰骋个人情感。
“于”构成的句法结构主要充当谓语,例如:
他出身于工人家庭/我就读于长江大学/我们寄希望于下一代
或者定语,例如:
馈赠予我们有益于健康的土地/无数白帆迎风张开,它们箭镞般疾驰于江面上的行动像光的幻影一样迅捷。/然而浮泊于乌江两岸的大小船只,都是从事贩运业的铁船。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含“于”字的述补结构具有句式可转换性。其转换有两种情况:
l、“于”前为单个动词的述补结构,可转换成状中结构:
(我)就读于长江大学——(我)于长江大学就读/(他)出生于建国那年——(他)于建国那年出生
2、“于”前为述宾短语的述补结构,可转换为“把”字式状中结构:
集党政军大权于一身——把党政军大权集于一身/置他于死地——把他置于死地/凝神于笔端——把神凝于笔端/寄希望于下一代——把希望寄于下一代
三、引介补语的“于”不省略的原因
“于”构成的介词结构主要作补语,引介名词或动词补语的“于”常常在新闻标题中可以省去。例如:
六对“鸳鸯”圆梦[ ]雅典/本报编辑部的两套故事丛书亮相[ ]全国书市/青年学子执棒[ ]国家乐团/大熊猫安家[ ]凤凰山/两仙桃打工仔决斗[ ]羊城(语料出处从略)
新闻标题中省去“于”字,无疑是为了追求言简意明的表达效果,因为标题跟正文比较起来更讲究简洁。这不妨可以看作引介补语的“于”字省略的一个条件。但大多数情况下,引介补语的“于”是不省的。“于”为什么不省呢?大约有以下几个原因:
1、如果谓语中心(述语)是单音节,或者“于”的宾语是单音节,或者“于”用于四字格短语中,则“于”字不能省,否则,就会给人以音节不足的感觉,破坏了四字格的节奏美,这也是顺应现代汉语单词双音化趋势的结果。如:
作于1978年/死于告密/伤于车祸/高于去年/优于别人/置于脑后/集于一身/于事无补/流于形式/急于求成/乐于助人/严于律己;有求于人/夸耀于人/强加于人/听命于人/忠诚于党/造福于民/血浓于水/著称于世/公之于众/取之于民/无济于事/了然于胸/幸免于难。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