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2期
《紫藤萝瀑布》的语感教学
作者:盛新波
三、设身处地,体味意境美
语感教学要求我们不仅仅被动接受作者的语言、文字、思绪,我们还应该积极主动,与文本与作者进行平等的对话,这是语感教学最高的境界。我们要学会敲击文本,倾听文本中间发出的每一个音符,探寻文本中可能的每一个裂缝,让我们的心灵与文本撞击,在撞击中拨动生命的琴弦,让自己最终在与作者同喜同悲,同欢同乐的被动接受中解脱出来,成为行动的主体。于漪指出:“情是文章内在的,固有的,贵在咀嚼语言文字,深有领悟。”正是说明我们要“入乎其内”,深入到文章的肌理,像一个谨严的科学家一样拿着显微镜小心找寻,不放过任何一个蛛丝马迹;同时我们又要像激情澎湃的诗人一样,调动自己所有的生命体验,来感知,体察。
联系到作家宗璞的个人际遇,《紫藤萝瀑布》写于作者的小弟身患绝症,自己被手足情折磨得处于极度悲痛之时,由于作者内心苦痛,徘徊在庭院中,见昔日被戳杀的紫藤萝如今花繁枝茂,呈“一片辉煌的淡紫色,像一条瀑布”,睹物释怀,心中的焦虑、悲痛化为“精神的宁静”。我们或许没有遇到这样的生活际遇,但是在生活中总会遇到各种挫折,会被紫藤萝的生命力触动内心深处隐秘的琴弦。
语感教学还非常重视言语作品的唤情点的捕捉。所谓唤情点,就是指那些在传情达意上最具有表现力的语言或者表现手法。捕捉唤情点的目的在于架设语言作品与学生进行情感交流的桥梁,通过对唤情点的涵咏品味,唤醒学生强烈的生命体验,使语感教学进入一种情感丰腴、令人颤栗的诗意状态。《背影》一文之所以成为经久不衰的名篇,就在于文末父亲来信中那句普通而又平静的话——“大约大去之期不远矣”,一下子触发了读者的生命体验,每一个人读了之后都禁不住潸然泪下。生死离别,造化弄人,总是让人无限惆怅,无限悲伤,没有什么样的体验比亲人的离去更让人为之伤悲、动情的。相信有了一定年龄和记忆的读者都会有这样深刻的生命体验。这也是为什么随着读者的年龄越来越大,会越来越喜欢《背影》的原因。
生命如此脆弱,它可以使一个熟悉的身影倏然离去,生命又是如此坚强,它可以使平凡的紫藤萝繁茂盛开。作者眼前的紫藤萝它不再是花,分明是生命的象征。它们“在流动,在欢笑”、“在嚷嚷”,作者被花儿对生命的喜悦感染了,“伫立凝望,觉得这一条紫藤萝瀑布不只在我眼前,也在我心上缓缓流过”。作者忘却了曾有过的伤悲和疼痛。身心又恢复了往日的活力,“浸在这繁密的花朵的光辉中,别的一切暂时都不存在,有的只是精神的宁静和喜悦”。这是《紫藤萝瀑布》的唤情点,也是文章的文眼。由花及人,由大自然而到人类的世界,生命的活力,生命的韧性都是相通的。花和人也许各有各的不幸,但是我们人类应该像花一样装满生命的酒酿,我们也应该扬起风帆,在生命的长河上顽强地张扬生命的风帆,去欢歌,去拼搏。读了这样的句子,我们的生活中是不是也有这样的体验呢?我们是不是曾经有过为那些傲立的青松,娇嫩的花朵,奔腾的江河,无边的彩霞所感动所激动的生命体验呢?我们有没有像作者这样用细腻的感情美妙的笔触将那些微妙的刹那间的感受表达出来呢?
《紫藤萝瀑布》是一篇优美的散文,但更是一首生命的颂歌。放眼苏教版初中语文六册课文,这种张扬生命的魅力的美文还有很多很多。《社戏》描写的是我们心头最真切最纯真的生命体验,没有什么比童年的天真、好奇更让人回味的了;《白杨礼赞》中那些笔直的白杨既是大自然的杰作,更是人类精神的象征。正如周国平在《人的高贵在于灵魂》一文中所说,人的高贵在于灵魂,然而比灵魂更高贵更动人的是那些洋溢着生命气息的活力,那种不折不挠的勇气,那种一往无前的精神,这些才真正感染着人类,激发着人类。紫藤萝,它代表着一种美,一种昂扬向上、永不泯灭的美,它是一种象征,一个隐喻。作家对紫藤萝的礼赞,是对生命活力的呼唤,是对生命世界的肯定和褒扬。没有反复的颂读,没有细腻的语感体验,没有设身处地的移情,我们又哪有这些闪着光芒的真切的体悟呢?
单位:江苏南通市天星湖中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