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5期

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反思模型探析

作者:张霞儿




  我国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强调建立促进教师不断分析和反思自身教学行为的教师评价体系,倡导教师进行反思性教学,成为反思型教学的实践者。
  一、我对反思性教学的理解
  反思性教学是当代反思文化在教育领域的表现,是教育实践追求合理性的反映,是教育主体进一步成熟的象征,初步凸现出当代教育改革新的制高点的轮廓。教学反思是对自己的教师职业行为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教学前反思能使教学成为自觉的实践,教学中反思能使教学高质高效地进行,教学后反思能使教学经验理论化。教学反思会促使教师形成自我反思意识和自我监控能力。
  反思性教学的基本特征:
  (1)反思性教学积极关注教学的目标和结果、方法与效果。
  (2)反思性教学是一个循环的或螺旋的过程。
  (3)反思性教学内在地要求教师要具备课堂探究的能力。
  (4)反思性教学需要开放的心态、责任心和执着的精神。
  (5)反思性教学要建立在教师的专业判断基础之上。
  (6)反思性教学关注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与对话。
  反思性教学不仅关心学生的发展,同时关心教师的发展;不仅完成教学任务,而且总是千方百计地追求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反思性教学能够更加关注认知过程,倡导探究性学习和教师的行动研究,是对传统教学的超越。
  二、语文实践反思模型的建构
  西方流行的反思性教学模型有三种:“埃拜模型”、“爱德华兹与布朗托模型”、“拉博斯凯模型”,尽管这三种模型的理论基础与表达方式不同,但从根本上看,这三个模型是一致的,主要表现在通过反思以“提出问题——探讨研究——解决问题”为其灵魂,都突出了教师本身的提高。笔者在分析比较这三种模型并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创造性地建构了如下中学语文反思性教学模型(见下图):
  
  图:中学语文教学的实践反思模型
  从上面图示可知,整个反思性教学模型包括动力、行动、结果三部分,在反思的内部与外部动机的作用下,教师采取反思的行动,在教学反思行动中,反思可分为“前”反思,又叫为实践反思,“中”反思,即在实践过程中反思,“后”反思,又叫对实践反思。换种角度说,反思的行动是由反思性计划、反思性教学、反思性评价三部分构成的一个连续体。它涵盖分析以往现状——考虑备选策略——思考教学计划(反思性计划)——教师观察课堂情况——提出问题——将计划付诸行动(反思性教学)——收集资料——分析资料——作出判断(反思性评价),逐步推进,环环相扣。反思性教学结果一分为二:一方面反思性教学主体获得“新的理解力”,包括反思能力的增强,新的信念的形成,价值观与态度的优化以及情绪状态的改善等;另一方面解决实践问题,包括现实的与未来的。
  三、实践反思模型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
  反思性教学以其独特的教学理念和强大的生命力将成为教育改革的重要思潮或运动。如何将反思性教学运用于具体的语文教学实践中,是我多年来致力于研究的课题,下面,笔者根据反思性教学模型,初步探讨其在中学语文教学实施中的关键环节。
  1.“前”反思,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前”反思主要在备课阶段进行,它有助于发展教师的智慧技能。教师的智慧技能主要体现在两方面:一是能否预测学生在学习某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问题,二是能否寻找到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和方法。我们在备课时,先要对过去的经验进行反思,使新的教学设计建立在对以往经验与教训进行思考的基础上。例如:自己或同行以前在教授这一教学内容(或相关内容)时,曾遇到哪些问题?是采用什么策略和方法解决的?效果如何?根据自己所教班级学生的实际,预测学生在学习这一教学内容时,可能会遇到哪些新问题?针对这些新问题,可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
  教师在反思过去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再写出教学设计方案。教学实践活动前的反思,可以更加关注教学设计的针对性。
  我曾听过同事上《秋天》:先让学生做一个选词游戏,根据题干中四个词语的内在联系,从四个选项中选出一个属于同类的词语。然后给诗作配上了悠扬的乐曲,范读诗歌,让同学在幽雅惬意的朗读声中,进入诗歌所描绘的场景中,并通过给场面取标题的形式,了解他们对诗歌的感知能力。再让学生以组为单位自己去学习,品味诗歌的语言。然后展开组与组的竞争,看哪组同学的发言最有说服力。在完成了上述教学步骤之后,再用几分钟时间向学生介绍了有关秋天的其他一些诗作,并且展示了一些有关秋天的美丽图片。一首首或喜或愁的诗歌,调动起了学生对于秋天的独特感受。并用优美的语言将它们描画下来。这节课整个课堂教学程序流畅,内容丰富,但综观全程及学生反应,总觉美中不足:一堂课45分钟,既要让学生领略到诗歌所蕴涵的意境,又要学生能初步理解诗歌所运用的意象,还要教会学生品析语言,这样的教学看起来面面俱到,其结果有种蜻蜓点水式的滋味。
  从中我明白了:教学内容相对集中因而使学生学得相对透彻,也是语文课“好课”的一条底线。于是在备《秋天》时,将教学重点定为: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准备通过“个性诵读,培养语感”、“实践操作,整合意象”、“赏析语言,生成意境”的方法,围绕一个中心,抓实教学的各个环节。
  2.“中”反思,注重教学过程的合理性。
  “中”反思,直接指向课堂教学,主要解决课堂教学活动中出现的问题。教师在反思中必须具备驾驭课堂教学的调控能力,因为这一阶段的反思强调解决发生在课堂教学现场的问题。这些问题可能涉及以下几方面的内容:学生在学习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时出现了哪些意想不到的障碍?如何机智地处理这些问题?师生之间、学生之间出现争议时,如何处理?当提问学习能力较弱的学生,该生不能按计划时间回答问题时,如何调整原先的教学设计?学生在课堂上讨论某一问题时,思维异常活跃,如果让学生继续讨论下去,就难以完成预定的教学任务,针对这种情况,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课中有效的反思,往往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请看下面一则课中反思的案例:
  在上朱自清的《背影》过程中,让学生淋漓地体会了深沉的父爱子、子爱父的思想感情后,问:你是否感受到你的父亲对你的爱?没想到同学们异口同声地说:“没有!”此时,我有些窘迫,但转念立即在黑板上写下“学会感恩”四个字,并让学生回忆已学过的《爸爸的花儿落了》,我说:父亲打孩子也是一种爱,温馨和美中有爱,矛盾冲突中同样也有爱。当我们长大时也许会感受得到,我们要学会感恩。这番简洁的话马上把学生引入了沉思的境地。
  其实这“转念”之际是教学实践活动的“中”反思,从“中”反思中找到了教学机智。
  3.“后”反思,侧重实践结果的有效性。
  “后”反思主要是教师在课后对整个课堂教学行为过程进行思考性回忆,包括对自己的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学生的表现、教学的成功与失败进行理性的分析等。例如:当课堂气氛沉闷时,你是如何进行有效的调控的?哪些教学环节的工作没有按计划进行?为什么?在授课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令你惊喜的“亮点”环节?这个“亮点”环节产生的原因是什么?假如你再教这个内容,教学设计方案还可以作怎样的更改?请看一则课后反思的案例:
  一位老师组织综合性学习《感受自然,感觉秋天》
  具体过程:在课前分组,教师带领各组代表到大自然中寻找秋天的大量准备工作的基础上,学生展示活动成果: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