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评点阅读法的现代教育学意义
作者:邱旭光
2、心理学层次
自从赫尔巴特第一个把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加以研究,并努力把它建成一门科学之后,心理学就成为教育学坚实的基础,赫尔巴特在世界教育史上也被尊称为“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随着心理学对人的认识的深入,教育科学也越来越认识到教育必须适合并促进人的身心发展的需要。评点阅读法要在现代教育背景下发扬光大,成为现代教育理论与本土教育资源相融合的对接点,那么,评点的心理过程也必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
第一,评点阅读法的阶段适应性
评点阅读法的“评”是评论的意思,这就决定了这一学习方法的适应性阶段,即必要的经验、思维的一定的成熟性和自我意识的初步形成。必要的经验是认知的基础,这在学习理论中将进一步论述。对抽象思维和自我意识的一定程度的依赖,决定了评点阅读法在儿童阶段(小学阶段)受到了一定的限制,所以,本文将论述的适用范围界定在初级中学以上。
现代教育心理学认为,教育要适应儿童身心发展的规律,同时又要促进儿童身心的发展,因此,教学方式、方法的选择必须考虑儿童的心理特征。儿童进入中学以后,其思维的发展相应进入认知发展的“形式运算”阶段。研究表明,从初二开始,抽象逻辑思维由经验型向理论型过渡,到高二时,过渡初步完成。初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逐渐处于优势地位,开始能初步理解矛盾对立统一的辩证思维规律,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进入关键时期;而高中阶段则处于创造思维最佳发展的前端。从自我意识来看,初中生开始要求了解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特点,了解自己的体验和评价自己,能够更自觉地评价别人的和自己的个性品质。社会化方面则谋求独立,确定自我。适应中学生潜在的评价欲望的需求,应用“评点法”于阅读教学之中,就抓住了学生智力发展(尤其是抽象思维)的关键期,并能促进“最近发展区”(相应阶段的)的加速形成。
第二,评点阅读法所包含的学习理论
阅读方法的分类比较芜杂,理解性、闲暇性、积累性、评点性、探究性、发展性等等五花八门。从学习方式的角度,把它分为接受性阅读和发展性阅读,有利于我们看清问题的实质。理解是接受的基础,但文本本身还有它的时代性和作者的主观性。作为阅读的主体光有理解是不够的,还须审思、创建,才能“生长”出新的知识经验。理解、审思、创建就形成了发展性阅读,这一阅读方法的思维过程与评点的思维过程形式一致,是合而为一的。审思,必须以已有知识经验为基础;创建,则须主动地建构自己的认知结构。二十世纪末新出现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它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它会随着人类的进步而不断地得到改造。学习过程不是由教师向学生传递知识的过程,而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在建构过程中,一方面学习者对当前信息的理解需要以已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另一方面,在运用已有知识经验时,个体同时需要依据新的经验对它作出某种调整和改造,这是同化和顺应的统一。即使对某些没有接触过的问题,他们也能基于以往的经验和自己的认知能力,形成对问题的某种解释。评点阅读不是单纯的接受文本,而是通过自我感悟、发现、探究及表达来主动建构认知,改造文本,同时也改造自己。我们可以看到毛泽东评点的《二十四史》,这是他的改造,同时也建构了一代伟人。
第三,评点阅读法的动力因素
动机是引起个体行为,维持这种行为并使这种行为朝向某一目标进行的一种心理状态或内部动力。各种动机理论都认为,动机是构成人类大部分行为的基础,是个体能动性的一个主要方面,具有发动行为的作用。当引发的活动与个体所追求的目标相一致,适合个体的心理需求时,这种活动就会得到动机的支持而维持下去。因此,如何激发和维持动机是教育者所应做好的教育准备。这种准备与动机的选择有关,即选择外在动机还是内在动机。当然,这种选择要结合具体的情境,但若能利用个体内在需要,诱使个体主动地寻求自我满足,自我实现,将是最理想的状态。这种内在的需要的动力来源,就是“观念冲突”或“认知不协调”。认知心理学范式下的动机作用理论认为:观念的冲突源于学习者在经历到新颖、不一致、令人惊奇、变化的学习情境时所引发的不确定性。这种不确定性导致中枢神经系统的唤醒水平提高。贝雷恩把面对不确定性情境时中等程度的唤醒状态称为好奇。好奇可以导致旨在减少不确定性的探索性行为。贝雷恩指出:情境越新奇,不确定性就越大,越容易产生观念间冲突。这些观念又进一步影响有机体的行为方向和强度。因此,观念本身即具有了动机作用的性质。在评点阅读的过程中,阅读主体内在的经验际遇新材料,产生观念与观念之间的吻合与不吻合的触发,即冲突,形成主观表达的欲望,也就是形成了内在的动机。实现这一动机的最好方法就是使主体表达的需要得到满足,使其情绪得到宣泄。评点的过程正是这一动机产生与实现的过程。布鲁纳也认为,最好的学习动机莫过于对学习材料本身具有内在的兴趣,有新发现的自信感。
3、教育学层次
现代教育学以现代哲学、心理学为基础,依照心理学所揭示的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培养具有主体精神,富于主动性、创造性、探究性的身体、心理健康的人。我国新课程改革也是以此为理念而展开的。随着新课改实践的深入,越来越迫切要求找到一种既自然地包含着现代教育理念又根于本土的教育教学方法。评点经历了漫长的封建社会和坎坷的当代社会,以其顽强的存在和适应现时代教育特征的内容,具有重要的教育学意义。
从教育过程来看,发现是评点的内核。布鲁纳说:“发现不限于只是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的行为,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形式。”评点如果没有自己的头脑,不去“碰撞”,“评”就进行不下去。因此,要“评”,就需要“发现”,要发现就要“注意”,要比较。这就促使阅读主体必须将面临的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联系起来,并寻找一种恰当的形式表达出来。评点是一个让学生主动探究发现知识的过程,一个练习着怎样发现探索的过程,这一过程有助于提高智慧的潜力。同时,由于评点是对文本信息的重新加工和组织,用评点法掌握的知识,其存贮是有序的,已经内化的,是有意义的连结,因而便于检索,有利于记忆的保持。一般认为,发现法更适合低年级,缺点是太费时间,课堂难以掌握。评点的基础是发现,又要运用抽象思维,它的特点是更适合于高年级,从而弥补了发现法对高年级的不适应性。评点阅读法既可以课外评点发现,课堂表达;也可以课堂即时发现,即时评点,即时交流,使发现法找到一条经济有效地运用于课堂教学的途径,这正是新课程改革的期望之所在。
学生学习的最重要的结果是“尝试”。评点是自由的,没有事先规定的模式或标准,它为学生留置了广阔的非预期的创造空间,利于主体性的发挥,利于想象和思维,利于放心大胆地尝试,也使阅读主体的经验随着评点的深入而逐渐“生长”。毛泽东在评点刘备攻吴连营数百里时,指出应“打运动战,使敌分散,应接不暇,可以各个击破”;而魏蜀街亭之战,则认为“初战亮宜自临阵”,这一评点是主体结合自身经验的一种创造,也是主体在对历史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自身的一个成长。
美国著名教育家帕克说:“教师的伟大工作是指导学生发现真理”,使学生养成探究、发现和使用真理的习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好方法是自主学习,评点阅读的实现方式是自学,这是评点阅读法与现代教育对接的天然优势。养成了评点的习惯,也就学会了怎样去学习,并能产生对学习的内部兴趣,从而为终身学习铺平道路。
单位:浙江师范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