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7期

在诗歌鉴赏中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

作者:戴 惠




  学习诗词可以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精神。首先,诗词的创作本身就是一种创造和创新。同一个题材不同时代的诗人可以写出不同的内容,从古自今描写泰山的诗句可以说不计其数,孔子有“登泰山而小天下”的感慨,杜甫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豪情。同样的秋季在诗人的笔下可以有不同的感受,马致远的是“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断肠人在天涯”,而峻青的《秋色赋》则表现了截然不同的意境,到了穆旦晚年所作的《秋》则更寄寓了诗人对人生的认识,对自我境遇的感慨,对生命价值的思索。可以说每一首诗都是一种新的创造。诗人在创作时驰骋想象,“精骛八极,心游万仞”,而读者在鉴赏它们的时候的感受也是各不相同的,这种感受可以说就是一种再创造。
  其次,在诗歌欣赏中,人们通常都是通过想象和联想来体会诗歌的思想、领略诗歌的意象和意境美的。同样一首诗各人的领会是不同的,在鉴赏时对诗词的意境的想象和联想就是一种创新,这是创造性的想象。因为,诗词具有语言美和强烈的抒情性的特点,可以说没有炽热的情感和丰富的想象就不能成为伟大的诗人,而读者在鉴赏中如果没有丰富的想象就不能体会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之美。在中国古代诗论中,强调诗歌要有“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之说。其实,“象外之像、景外之景”,“不着一字尽得风流”都是说欣赏者在欣赏诗歌时要加以想象,领会诗歌的“韵外之致”。欣赏者在鉴赏之时要充分利用自己的想象来体会诗歌的意蕴,激发情感的共鸣获得美的享受。许多精美的诗篇给人们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让人回味无穷。诗人往往借助这类虚无的境界来反衬现实,这就叫以虚象显实境。比如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这首诗就用了许多实景和虚象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正是这种手法的运用,才使得诗人的创作富于浪漫主义的气息。在诗中仙境就是一个虚象,诗云:“日月照耀金银台”、“霓为衣兮风为马”、“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李白描绘了一幅美好的图景,图景的美好反衬出现实的黑暗,同时也寄予了诗人的人生理想。现代新诗《再别康桥》是一首公认的优美诗篇,这首诗之所以能够有如此巨大的艺术魅力,是因为诗人把现实的实景和幻想中的虚景相结合,把刹那间的感受和感动用优美的语言表达了出来,更为重要的是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解读这首诗的人很多,但每个人的体会各不相同,可以说每一篇都有新的创新。穆旦的《诗八首》可以说是极写爱情的情之美、爱之美、欲之美,被公认新诗中描写爱情的诗篇中的好诗,尤其第三、四两首更是让人领略了如痴如醉的爱情:“你底年龄里的小小野兽,/它和春草一样呼吸,/它带来你底颜色,芳香,丰满,/它要你疯狂在温暖的黑暗里。”“我越过你大理石的理智的殿堂,/而为它埋藏的生命珍惜。”这两首诗把爱的过程描写得十分细腻,可谓把爱的过程表现得淋漓尽致,把爱推入了高潮。但诗人描写得又十分委婉、含蓄,这就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空间。在上鉴赏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重点解读第三首和第四首,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体会,这样既开启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又提高了学生的创新能力,定会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教师在鉴赏课上要有意识地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鼓励学生不要囿于前人的评论,从不同的角度去品味、解读,大胆地抒发新的认识和见解。这样,学生通过鉴赏诗词既锻炼了语言表达能力又开启了自己的创新思维,培育了创新精神。没有想象也就没有艺术鉴赏,我们之所以能够在艺术作品的外在形式中体验到它的内在意蕴,激起情感的共鸣,获得艺术美的享受,关键就在于我们通过想象和联想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不断充实诗歌的内涵,获得新的认识和感受。鉴赏想象能够丰富和充实审美感知,在鉴赏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把自己的审美经验带入当前的审美对象中,或补充它,或调整它,或切换它,这一过程就是创新。
  “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只要我们能够在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中,采用适当的教育形式,用爱心去关心学生,循循善诱,诲人不倦,春风化雨,有计划地开设一些讲座,把诗词鉴赏作为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有效的方法和途径,让这一传统文化走进大学校园,为我们的学生营造一个良好成长的精神家园,那么我们的素质教育也定能“运筹帷幄之中,而决胜于千里之外”。
  
  单位:中国矿业大学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