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2006年第8期
校园生活与写作契机
作者:胡雪峰
校园生活是学生成长的主线,是不容忽略的一块沃土。所以,笔者认为校园生活是写作资源首选的“肥料”。
首先要善于抓住校园生活中的写作契机,其次才是拓宽社会实践、大自然、积累阅读等方面的写作资源。
笔者就善于抓校园生活中的写作契机这方面,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与尝试。
艾青说:“生活是所有艺术生长的最肥沃的土壤。”所以,生活就是写作的源泉,而学生历经的主要是校园生活。校园生活异彩纷呈,学生时时刻刻在参与、在感受、在见证,这一切都可由我们语文教师采取相应的教学策略纳入作文教学的范围,促使学生自觉地把这些在心中涌动的东西倾注于笔端。不难发现,学生的文章有的如涓涓细流,跳荡着欢笑,记忆着美好;有的却如滔滔巨浪,撞击着伤痛,暴露着丑陋;有的甚至会如深深漩涡,翻腾着纠葛,淹没着情义。学生的作文,内容如此的丰富,情感如此的真切,这就是校园资源利用成功的体现。
(一)校园文化承载着学生的希冀,写作指导要借势而发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说:“语文教师应高度重视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因此,离我们师生最近的校园文化就成了首选的写作教学的资源。
每所学校的历史无论长短,都经历着不同的时代与风雨,沉淀下不同的文化精髓,传承着不同的时代精神,让学生去了解去思考去写作校园文化,不但解决了学生写什么的问题,而且校园文化的特色“成就”了学生的文章题材的个性。
笔者的学校是一所百年老校,孕育了许多英雄杰子(叶挺将军、肖扬院长等)。与校史同龄的芒果树与学宫就是她百年岁月的见证物。笔者就在本校星辰文学社活动中举办了一次以校园文化遗产为题材的“芒果树之歌”的征文,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首先让学生充分了解校史、校训、校友等等,再阅读关于学校或芒果树的文学作品,谈谈创作角度,提出征文有关的要求,最后让学生动笔行文。
从大量的来稿中,看出了学生的热情澎湃,灵感飞动。不但写作角度多样,构思巧妙,而且意境优美,言简意丰,可谓是佳句连连,佳作连连。
如一等奖作品的佳句让老师很动心很动情:
你在生命的轮回里重生/然后等待下一次的丰收/你的枝头挂满了那么多等待飞翔的希翼/……你觉得/你幸福了一百年/……
(初一17班李嘉誉)
我只能靠在你的怀里倾听你对我的教诲/正如一位健谈的老者/在夏夜的繁星之下/滔滔不绝地讲述山河梦、国家情/……
(初二<3>班钟伟斌)
……枝干是您不变的坚强/碧叶是您永恒的希望/花朵是你慈爱的笑容/硕果是您辛勤的结晶/……
(初二<16>班卢意婷)
二、三等奖及优秀奖作品中也不乏佳句:
……你脸上的沧桑是辉煌的见证/亘古常青的树叶是无私的祝福/你永远守候着这片文明的圣土……
(初一<17>班李晓睿)
……您心中只有一个念头/您要用您坚实的臂膀/在风雨中为我们托出一片辉煌……
(初二<12>班郑方婷)
这次征文的成功是因为老师注重了学生写作的准备和过程。老师对校园文化的关注感染了学生,校友的佳作鼓励了学生,师生的互动激发了学生的灵感,学生下笔就如行云流水般,一发不可收拾。这正好印证了叶圣陶的主张:“要提倡有所为而作。”
(二)校园活动圆了学生的七彩梦想,写作指导不要怠慢
学校的各项文体活动让学生各种能力得到了相对的锻炼,学生的参与无一不是与自己的兴趣、梦想同行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师适时激发学生的写作冲动,让学生以此进行创作,一般都会兴趣盎然,并能表达出真情实感。
我校一年一度的文化艺术节,是学校最呈现出生机、活力、智慧的时候。对联、论文的比赛就成为文学爱好者的重要项目了。教师此时把握时机,顺势引导,就显得尤其重要。笔者的2004届学生就大胆地创作了平时极少训练的对联(关于体育方面),举例如下:
快马奋蹄雄鹰展翅惠高冬点兵
猛虎下山蛟龙出海记录今创新
——蔡海灵
比耐力比技术比精神,发展体育事业。
重学风重素质重教育,培养四有新人。
——朱育华
校园内外,盛赛不断,惠高学子显神通,力创佳绩,举国上下,喜讯连连,炎黄子孙耀国威,再谱辉煌。
——韦中彩丽
沐浴世纪春风尊师重教育英才,百年惠高雄心创名校。
实践三个代表励精图治谱新篇,千秋伟业众志振中华。
——骆惠珊
各学科的小论文也不可小瞧,有的很有理趣:
如蔡海灵的《艺术之花盛开的乐图——我最喜爱的语文课》中第一段:
“语文教学以科学内容为基础,多维形象教学为手段,以传授知识、发展智能为重心,达到震撼心灵、移情启智、提高语文能力、全面育人的目的。它不但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优秀的课堂教学,应是带给学生‘横看成岭侧成峰’之感受,提高学生多视角的观察能力、多向度的发散性思维。营造艺术化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吸引学生注意力并提高教学效果的重要条件,也是教师综合素质、创新思维的体现。”
那时,国家还没全面实行新的课程标准,小作者能从自己的角度谈得如此深刻,语言如此简约,实在令人敬佩。她对笔者的语文课堂的喜爱,也成了笔者为师的一种鼓励与反思,说明本人的教学是卓有成效的,坚定了我对语文教学工作的信心。
2005年的校文化艺术节中,学生何纯秀写的《放飞数学美》、李月华写的《政治,世界的另一个世界》,也在学校获得了一等奖。
在活动过程中,老师要引导学生注意观察,善于发现写作源。这样表达有时很有创意,会收到意想不到的好效果。因为师生之间总是有交往有沟通,那当然就会有摩擦有故事,
我班学生肖钦中的文章《感谢你的裁剪》写的就是此类题材(荣获了全国中学生新世纪杯作文竞赛三等奖)。其中有一段关于对老师教育的理解与感悟的话,录用如下:
猛然醒悟,我第一次明白了裁剪的含义,那也是善意的约束。并非是阅兵式的树,而是各有特点,生机勃勃的大树。这就是园丁裁剪的最终目的。我们非但没有失去自由,而且还获得了自由。我们的枝条经过修剪,更有条理,而且发展方向明确,这善意的大剪,指引的是一条自由获得阳光,空气和甘露的大道。吸收的养份越多,享受的阳光越足,我们就长得越枝繁叶茂。这爱心的裁剪,除去了枯枝败叶,留下的只是健康的生命。
以上几个例子表明,作为语文教师,不但要与学生一起参与校园活动,共同分享快乐,而且要在活动过程中择“机”而“诱”之,善于抓住写作契机,从立意、题材、构思、语言等方面去引导学生,与他们反复交流写作的体会,久而久之,学生就会自觉地信手地去“拈来”作品,积极主动地反映校园生活。
(三)课堂感受是教学的延续,也是学生创作的理性的源头
[2]